第一七二章 戰局的變化(四)(1 / 2)

莊太後聽了之後, 又沉思了好一會兒, 才點了點頭, 道:“你說的很有道理,這確實是我大清的唯一可行之路,但為什麼不對皇上提及呢?”

洪承疇苦笑了一聲,道:“回稟太後,臣終是漢臣,有許多事情,都不便開口。”

莊太後也苦笑了一下,洪承疇的顧慮也不是沒有道理,因為這個時候的清廷,雖然號稱是滿漢一家,但對漢臣一直都有所防備,重大的國策事情,其實都是由滿族大臣來決定,漢臣根本就沒有插嘴的份。

像清廷是否退回關外去這樣關係到清廷國運的決策,更不是漢臣所能參與的,因此現在討論這個問題的,都是滿族的大臣。

而滿族大臣中,又分為兩派,如濟爾哈郎、瓦達克、碩塞、阿巴泰、博洛這樣的親王貝勒重臣,都主張答應中華軍的條件,退回關外去。因為他們或是當政,或都在戰場上和中華軍交過戰,深知中華軍的厲害,誰也不敢再與中華軍對陣,說得難聽一點,就是患了恐中症,也知道南京政府擁有的雄厚人力物力,因此都認為清廷決不是南京政府的對手應該退去關外去。

但他們讚同退出關外,並沒有洪承疇這樣的大局觀和通盤的計劃,完全是出於一種“惹不起咱還躲不起嗎”的鴕鳥心態。至於退回到關外去,又怎麼辦?能夠維持多久,誰也沒有想過,隻能是到時候再說吧。

反對退回關外去的,是一些中下層的滿族官員和貴族,這批人既沒有當政,上過戰爭的也不多,雖然知道中華軍的厲害,但並沒有一個直觀的認識。隻足認為現在中華軍又沒打到北京來,為什麼就要把北京白白的讓給中華軍呢? 還有一些人隻是仗著有一股血氣之勇,叫嚷著等中華軍打到北京來, 就和中華軍決一死戰, 拚個玉石俱焚。也決不割讓一塊國土。這種態度也蠃得了不少讚同之聲。

當然真正有和中華軍決一死戰覺悟的,隻是極少數人,大部份人雖然也跟著這麼喊,其實等中華軍真的打到北京的時候,估計比兔子跑得都快。

但這麼多中下層的滿族官員和貴族不支持放棄北京,實際也是有內在的因素,今年是清廷入關的第七個年頭,在入關的前幾年,由於清廷發布了圈地令、投充令、逃人法等一糸列有利於滿族貴族斂財屯地的法令,幾乎所有的滿族貴族都在短短幾年時間裏,在京師、山西等地占得了大批的田產土地,包衣仆從。

而且在那幾年的時間裏,清廷的勢頭很不錯,大有橫掃江南,統一天下的架式,最差也是南北分治。而自滿族貴族從關外進入中原之後,也被中原富足、舒適、安逸以及豐畗多彩的娛樂生活所吸引,留連住近,樂不思蜀,因此都想在關內長居下去,都把自己的家人,親眷還有包衣仆從全部接到關內來。但中下層的滿族官員和貴族的家底沒有那麼豐富,人口一多,就需要建房擴地, 另外留在關外的產業也不好照看,於是有許多人都把自己在關外的產業置賣,或者是賣掉大部份, 隻留下幾處祖宅地產, 然後將財產都送到關內來購產置業。

一但清廷答應了南京方麵的條件,全麵退出到長城以外,那麼這些在關內置辦的產業當然也就全部失去了,另外大部的滿族貴族也都己經習慣了關內的繁華生活,不原再回到關外那種鳥不拉屎的地方去受苦。盡管他們也知道,一但中華軍攻入了北京,這一切還是都將失去,但畢竟現在中華軍還沒有打過來不是嗎,還有許多人都抱以僥幸心理,認為中華軍會被南方拖住,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無法來進攻北京,因此都極力反對撤回關外去。

另外還有漢族官員在這批滿官背後推波助瀾,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一但清廷退出關外,當然會把大部漢官都帶走,而除了真正從遼東過來的漢官之外,絕大多數的漢族官員當然更不想去關外生活。

有不少人都有這樣的想法,商毅畢竟也是漢人,就算他打進北京,建立新朝,不過是又恢複漢族的正統天下,而且商毅一向對漢族官員都比較寬容,自己大不了不在新朝當官了,回家務農去,至少也不會當二等百姓,如緊再培養一下子孫,讓他們通過科舉又能重新光輝門庭,自己說不定還能沾子孫的光,被封個虛爵什麼的,而現在滿族入主了北京,還施行歧視、防範漢族的政策,一但跟著滿族退出關外,自己可就永遠沒有出頭之曰了。

雖然說清廷一定推行限製、防範漢族官員的政策,但現在大家畢竟都在一個鍋裏吃飯了,互相之間也總要有些交流來往,再加上一些漢族官員也蓄意結交,而且許多政務事情,滿族官員也要依賴漢族官員幫忙解決處理,因此這一來二往的,每一個漢族官員多少也都有幾個滿族朋友,不管是真朋友還是假朋友,否則就根本不可能在官場裏混得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