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二章 戰局的變化(四)(2 / 2)

這樣一來漢族官員雖然沒有資格參與這件事情的決策,但卻可以運用自己的私人關係,來影響滿族官員,達到自己的目地,在這方麵的能力,這個時候的滿人還很差,拍馬也趕不上己經受也幾千年政治薰陶的漢人。

雖然說這一批滿族官員的官職並不高,也不執掌朝政,但人數眾多,而且還有不少是功臣元勳的後代,遠房宗室也有一些,而清廷現在本質還是實行的部落政治,如果大批的中小貴族都不給朝廷幹活了,那麼清廷的統治基礎也就會產生動搖,因此這一批人後影響力也不能小視。

結果不管怎麼樣,現在一方人少但權重,另一方人多卻無權,兩派的整體實力大體相當,雖然少數派把持著朝政,可以占著一點上風,但這點優勢並不足以壓得多數派,朝廷也陷入左右為難的局麵。

當然在這個時候,皇帝的態度很重要,雖然清廷是部落政治,但皇帝依然還是有無與倫比的權威,如果這個時侯福臨也加入少數派的陣營裏,也不是不能和少數派一起,壓製住多數派,強行通過退出關外的決議。但興可惜在福臨心裏,是傾向於多數派的。

這時福臨將滿十四歲, 正是正當年少, 血氣方剛,對未來充滿了幻想和期望的時候,而且清廷先輩的輝煌戰績也在激勵著他,創造屬於自己的成就,現在剛剛親政不久,正想著放開手腳,大幹出一番業績來。因此他雖然知道, 現在的局勢對清廷不利, 不得不向南京方麵割地求和,但從他心裏來說,被當然還是不甘心的,而南京方麵提出要求清廷退出長城以北, 才能議和的條件, 對福臨來說, 絕對不想接受。

但福臨畢竟也知道,戰爭並非兒戲,一但真的拒絕了南京方麵的條件,也就意味著徹底關上了和談的大門,但現在的清廷,還守得住北京嗎?站在朝堂上,作慷慨激昂狀,開口閉口喊打容易,但真動起手來,清廷能是中華軍的對手嗎?畢竟清廷入關以來,和商毅大戰三次,雖然中途也會占有一些上風,但結果都是無一例外的敗陣,由其是最後一次中原大戰,清廷集中了三國的人馬,前後投入七十餘萬的兵力,包括有數萬按照中華軍的訓練方式,苦練兩年的新軍,而且指揮者都是清廷赫赫有名,身經百戰的宿將,結果卻一敗塗地,拆兵五十餘萬,大清的精銳全部都尚失殆盡,那麼現在又拿什麼去和中華軍拚呢?

因此現在的福臨也陷入一種矛盾的心態中,從理智上來說,他也知道現在清廷不能再和中華軍打下去,隻能接受中華軍的條件,但在心裏又不甘心,幻想著有人能為自已出一個奇謀妙策,一下孑將局麵調轉過來。在是戰是和中猶豫不決。

而正是福臨的這種患得患失的心態,才使目前清廷朝中兩派爭論不下,始終斷決不了。

莊太後雖然在深宮之中,但對現在清廷麵臨的情況十分清楚,隻不過她對是戰是和也拿不定主意,因此也無法給福臨好的建議,而聽洪承疇這一番說明,莊太後心裏也總算有了一個計較,因此也點了點頭,道:“洪承疇,哀家己經知道該怎麼做了,你且先回去休息去吧,以後皇帝和哀家還有許多事情,要向你請教。”

洪承疇聽了,也再次向莊太後叩拜,然後退出了翊坤宮。

等洪承疇離開之後,莊太後想了一會兒,見了福臨之後,該怎麼說,問身邊的一個太監道:“皇上這會兒下朝了嗎?”

太監道:“回太後的話,皇上早就下朝了,不過今兒安排到西郊狩獵閱兵,因此到晚上才能回來。”

莊太後點了點頭,清廷的慣例,狩獵和練兵是一體的,因此到不認為狩獵有什麼不好,而福臨借狩獵的機會閱兵,也是正常的事情。

就在這時,莊太後的貼身宮女蘇茉兒從外麵進來,在莊太後耳邊悄聲說了幾句,莊太後也不禁臉色一變,道:“這是真的嗎?”

如果您覺得《龍嘯大明》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