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在濟南府的兵力,可要比兗州府雄厚得多,僅常規的兵力就有五萬以上,阿巴泰統領二萬人馬,坐鎮濟南,兩麵接應;由博洛帶領兩萬人馬 駐守濟陽;由鑲藍旗梅勒額真譚布,帶一萬二千人馬,駐守章丘。而且這時阿巴泰還決定,調動駐守泰安州的神威營,駐守章丘縣。
神威營是清廷訓練的六支新軍之一,人數為一萬五千人,由阿巴泰的小兒子嶽樂出任神威營統領。泰安州正好位於濟南到兗州的官道之間,因此神威營駐紮在這裏,也可以隨時曾援濟南或兗州。
接到了阿巴泰的命令之後,嶽樂留下五千士兵駐守泰安州,準備增援袞州,自己帶領一萬人馬,來到濟南,給阿巴泰留下了三千士兵作為預備兵力,然後帶著剩餘的七千士兵,趕到章丘縣駐守,而阿巴泰又給嶽樂增派了三千兵力,使一個小小的章丘縣,聚集的駐守兵力達到二萬二千多人。
在進攻濟南之前,周少桓己經通過情報人員,基本查清了清軍守衛濟南的兵力布置,雖然周少桓對中華軍的戰鬥力有充份的信心,但也考慮到清軍在濟南的兵力確實十分雄厚,因此在製定進攻濟南的計劃時,周少桓並沒有向南線那樣,分兵兩路,同時進攻濟陽縣和章丘縣。而是把主要進攻的方向放在章丘縣。
不僅是出於進攻章丘,不用擔心自己的側翼,另一方麵,由於前一階段的軍事行動都進行的十分順利,全軍上下的士氣都非常高昂,也希望能夠找到清軍的主力,進行決戰,一但擊敗了清軍的主力部隊,那麼下一步進攻濟南的戰鬥,也就容易多了。
因此周少桓最終決定,擔任進攻章丘縣的是第四軍,而第九軍第十四師、駐守高官寨、切斷濟陽和章丘的聯糸 並掩護中華軍的側翼,第四旅進駐棗園,付責阻擊濟南方向的援軍,第九軍的特種兵旅則隨第四軍一起出戰,進攻章丘縣。這一次戰鬥,總計投入兵力達到三萬五千多人。因此周少桓也認為,雖然淸軍在章丘縣布置了大量的兵力駐守,但以中華軍出動的兵力,足以攻下章丘縣了。
但讓周少桓沒有想到的是,中華軍在章丘縣下,會遭遇到清軍的頑強抵抗。
嶽樂率軍到達章丘縣之後,立刻就立刻接管了守衛縣城的指揮權,並且作出了十分周密的防禦部署,然後督促士兵晝夜搶修防禦陣地。
而且嶽樂帶來的七千神威營士兵,一共有火槍五千二百餘支,各種火炮一百五十餘門,另外還有大量震天雷、霹靂火箭等火器。而駐守章丘的淸軍也有火槍八百餘支,火炮十幾門。另外全軍還有弓箭手五千多人,因此純火力來說,和中華軍己經相差並不多。
神威營按照中華軍的訓練方式,差不多進行了兩年的訓練,而嶽樂的年紀並不大,但實戰的經驗卻不少,而且對於新事物、新思維的接受也比較快,在這兩年的時間裏,也非常認真的學習中華軍的各種戰鬥方式,和戰術思想,因此這時他對戰爭的理解,己經和中華軍十分接近了。
而在章丘縣的防守布置上,嶽樂並沒有隻局限在章丘縣城外圍,因為這時章丘縣本來就位於一個丘嶺地帶,可以設置阻擊的地方很多,而且清軍在章丘縣有足夠的防守兵力,因此嶽樂也將防線擴大到章丘縣方圓五裏以內的地區,在所有的重要據點,險要的地段,都布置了防守陣地,並都按照中華軍的標準,依托地形,不僅挖出了十分完善的戰壕防線,同時還木樁、泥沙袋,土石等材料,修築了幾個簡易的堡壘,做為陣地的核心。
在每一處陣地前三百步內,所有的樹木和莊稼全都砍光,並且在戰壕前還設下了一道十餘步寬的鹿砦,而且各陣地之間,都有交通壕相連,並在交通壕上麵全部用樹木、門板掩蓋,並加蓋厚厚的土石,底下再支撐木柱,可以十分有效的抵擋中華軍的炮火轟擊。互相兵力支援不受外界影響。
等到是以十幾多座堡壘為核心,章丘縣的整個防禦係統建戌之後,嶽樂也十分滿意,認為這樣的陣地,完全可以抵擋得住二到三倍的中華軍進攻。
~ .
第十七章 山東戰役(五)
如果您覺得《龍嘯大明》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