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廬州聚兵(上)(1 / 2)

商毅的人馬是在七月初二到達廬州。而這時吳甡等著他,以是等得望眼欲穿了。

雖然吳甡比商毅動身的時間早了大半個月,但北京離廬州更遠一些,而且中原地區以被李自成所占,還必須繞著道走,再加上吳甡又是刻意放慢了行軍的速度,因此隻比商毅提前了七天到達廬州。

之所以把這次吳甡南下督師的地點放在廬州,是因為長江中遊的地區被農民軍占領,特別是武昌失守,導致南京吃緊。崇禎最擔心的就是農民會順江而下,一舉攻克南京,席卷江南諸地。南京不僅是明朝的第二首都,同時也是整個江南地區的屏障,而現在明朝的財政收入有七成來自於江南地區,因此南京一但失守,不僅僅意味第二首都失守,而且等於是徹底切斷了明朝的財政收入來源。

在這種情況下,吳甡南下督師的首要目地,就是先要保住南京不失。然後再能再談其他的事情。而廬州就是南京的門戶,左良玉己駐軍在九江,吳甡再守住廬州,基本就可以保證南京的安全了。

不過吳甡在南下的過程中,雖然走得不快,但他也不是一點事情都沒有做,而且在沿路上盡力招集地方軍馬,擴大自己的隊伍,使人馬達到了五萬餘人。同時又下令駐守在安慶府的劉良佐和黃得功部也得自己靠隴,分別駐守六安州和廬江,保護廬州府西南入口。而且這樣一來,加上劉良佐和黃得功部至少在名議上,吳甡手裏以經擁有了近十萬的大軍。

同時吳甡也深知手裏隻有人馬還不行,因為人要吃,馬要喂,還要有銀子才能使士兵賣力作戰,沒糧沒錢, 就什麼事也辦不了.因此又讓南京的兵部尚書史可法,籌備糧草軍資,運抵廬州以供軍用,以便人馬到了廬州之後,至少在後勤補濟方麵有充份保障。

事實上在這個時候,崇禎選擇吳甡南下督師也不是沒有道理。吳甡為人雖然狡猾了一些,但還是有相當的能力,早在崇禎六年(1633年)的時候,就幹過剿賊鎮撫的事情。可以說在目前來說,無論吳甡能不能擔負起督師平亂的重任,但也隻有他是最合適的人選了。

史可法也是十分盡職盡責的官員,和吳甡又是同屬於一個陣營的——都是東林黨人,因此對平亂的事情也十分上心,親自勸說江南的富戶巨商,勳戚豪門,支助錢糧物資。

而武昌的失守對南京的震動還是非常大的,張獻忠可是有名的殺人魔王,整個江南地區都有些人心惶惶,但心張獻忠會順江而下, 直取南京。而且江南一帶基本都是富饒之地,又是全國最大最重要的產糧區,盡管現在是明末又是小冰河期,但總體來說,條仵還是比河南、陝西等地區好得許多。因此很快就籌集了一批錢糧。而史可法也親自押送著第一批七萬石米和三十萬兩白銀趕到廬州。

正好這時吳甡的大軍也到了,得到了這一批錢糧之後,吳甡才覺得有了幾分底氣。不過吳甡也清楚,雖然自己手下有了近十萬大軍,不過壯壯膽子還可以,想要指望這夥人去和李自成拚命,根本就靠不住。而且在路上他也接到了商毅以經從青州出兵的消息,因此到達廬州之後,也並不急於出兵,而是耐心的等待著商毅的到來。正如崇禎將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吳甡的身上,而吳甡的希望,則全部都在商毅身上了。

聽到商毅的人馬到了,吳甡也十分高興,立刻要出城去迎接商毅,正好這時史可法再廬州還沒走,他也聽說過商毅的名字,對他頗感興趣因此也和吳甡一齊出迎。

等見到了商毅的人馬到來之後,吳甡終於徹底安了心。

對商毅在山東的戰績,吳甡並沒有親眼見過,還有些半信半疑,但在北京看了商毅的人馬閱兵時的表現之後,吳甡也不得不承認,商毅的人馬,在大明朝來說,絕對是一支勁旅,絕不比關寧鐵騎差,因此才在崇禎麵前極要求,調商毅的人馬南下。也把這次南下督師的全部希望都放在商毅的身上了。

但吳甡心裏還是有一些疑慮,因為商毅閱兵時,隻有五百人馬,雖然堪稱精銳之師,但畢竟人數太少了。吳甡甚致懷疑,這五百人馬會不會是商毅的家丁。在明末時期,中高級武將和一些撫鎮地方的文官都會有自己的家丁,其實就是他們的私兵,而家丁的數量則是根據個人官職的大小,財力的雄厚而定,從幾十人到數百,乃致上千都有。

雖然家丁不是朝廷的正式編製,但亨受的卻是最好的待遇,使用最精良的武器裝備,甚致會把朝廷下拔的軍費武器裝配都用在自己的家丁身上。因此家丁戰鬥力也遠遠超過了其他朝廷正式編製軍隊。當年吳三桂救父,所帶的五百人馬,其實都是他的家丁。而朝廷對家丁現像也基本是睜一眼,閉一眼,默認下來。如果接受檢閱的都是商毅的家丁,那麼盡管精銳,太畢竟人數太少,恐怕也難當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