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出兵(1 / 2)

商毅現在是山東都司同知,登州守備參將,在穆陵關隻不過是暫時安居。而且他也打算在長江流域一帶重斬建立根據地。因此沒有必要在穆陵關投入更多的資金建設。

但商毅知道,明朝實際隻剩下不到一年的時間,這個結果估計是改變不了,而清軍再進駐北京之後,很快就會打到山東來。雖然商毅準備在南方開僻新的根據地,但也不打算輕易放棄山東之地,因為這裏從水陸兩路來說,對北京的危脅都很大。因此不到萬不得以,是不要放棄的。那怕隻保留一個登州也行。至少在山東半島上可以有一個立足點。

而在這種情況下,穆陵關的地位就顯現了出來,它位於山東中部,連接山東南北,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如果能夠和登州互相呼應,並且以穆陵關為據點,在沂蒙山區內進行遊擊和守城戰相給合的作戰方式,都是很不錯的選擇。因此加強穆陵關的防守,也是完全有必要的。

商毅經過了仔細的考慮之後,終於決定,將穆陵關修建成一座純軍事要塞,以後就成為商家軍在山東中部的一個據點。關城的規模到是不用再擴大,但城牆必須重建,到不用太高,有三丈多就可以了,但將釆用歐州的棱形城牆結構,並輔以炮台、崗樓等城防結構相配合。

同時商毅還決定,在關城裏挖四條地道通向城外,一方麵是防止清軍圍城之後,與外界的聯係,取得補充和支援,另一方麵也是萬一真的守不住了,城裏的士兵也有一個可以安全撤退的通道。

其他人當然沒有商毅想得那麼遠,而且他們也不可能想得到,明朝以經沒多久可活了。但對加固穆陵關的城牆都不反對。畢竟這一次對付淸軍的入關奔襲,全靠有穆陵關可守了。因此也都認為,萬一下一次清軍再打過來,穆陵關還是派得上用場的。

但對商毅設計出的棱型結構城牆,眾人又一次被商毅的奇思妙想弄糊塗了。因為中國的城牆,除非是受地形的限製,否則一定都是四四方方的,不明白商毅為什麼要把城牆設計成這麼怪模怪樣。

盡管商毅向眾人詳細解釋,城牆修成棱型結構的優點,但還是有些難以接受,因為唐鎮提出,如果要達到商毅所說的這旦功能,在每麵城牆上修馬麵就行了,沒有必要修成這樣尖尖角角,奇形怪狀的。

商毅當然知道,所謂馬麵,就是一般在大城的城牆都會有幾個如齒輪狀突出的部份,相隔約一射之地,從而對攻城者形成個三方向的打擊。實際也是達到棱型結構城牆的效果。

但和棱型結構城牆相比,馬麵如果修得過小,就起不了多大作用,如果修得過大,則會增加修築城牆的成本,和守城的兵力。最重要的是由於馬麵也是正方形,同樣會給攻城的一方留出一個攻城麵。盡管這個攻城麵不大,但在城上能駐守的兵力也同樣不多,相對也比較容易被攻破。雖然攻下馬麵之後的立足點並不大,守城軍隊也容易的反撲奪回,但畢竟是給攻城部隊留出可趁的漏洞。要知道在戰鬥中,任何一個小小的細節,都是足以致命的。

而棱型結構城牆卻沒有明顯的漏洞,那怕是敵軍隻進攻尖角處,另一側的同伴也一樣能夠支援得上來。因此在重建城牆時,商毅仍然選擇棱型結構的城牆。

其實商毅的解釋並不能完全讓唐鎮等人心服,但基於他們對商毅一慣的相信,還是同意了商毅的意見。而現有的城牆也不拆除, 就在現有城牆的外圍, 開始重新修築, 這樣穆陵關就成了雙城牆結構,防守自然也更加牢固了。

然而就在商毅和工匠們準備勘測地形,確定城牆範圍的時候,催他出兵的公文又送到了穆陵關。而且這一次不僅是來了公文,還有崇禎的聖旨。當然在聖旨裏,崇禎到沒有責怪商毅,而是將他過去的功勞又讚揚了一番,又說現在國事危急,以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因此請商毅盡快出兵。

原來在五月二十九曰,張獻忠攻下了武昌府,住在武昌的楚王朱華奎被張獻忠放入籠中,沉江而死,楚王府的宗室人員也全部被斬殺,據說當時從鸚鵡州到道士洑之間,浮屍蔽江、一片淒慘景象。而楚王府庫藏的上百萬兩金銀,二十萬石糧食,也全歸張獻忠所有。

而在此之前,李自成是在崇禎十五年(1162年)閏十一月從南陽進軍湖廣。將駐守湖北的左良玉打得大敗,引軍退守到九江,根本就不敢向湖北靠近一步。結果隻用了三個多月,李自成就己攻下了襄陽府,荊州府、承天府、漢陽府、德安府、黃州府等地,整個湖廣以北的廣大地區,被這兩位農民軍的大佬一人一半的瓜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