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的特點是急於談條件,招聘窮人做員工,會先談必須給什麼職務、什麼工作環境、多少薪水、多少獎金、多少幹股,低了少了不幹。這樣的人,工作的目的是實現條件,心態不好,對企業沒有忠誠度。投資人也一樣,也有窮的投資人,投資額不大,但患得患失,贏得起輸不起,這樣的投資人合作起來很麻煩。
既然如此,作為創業者如何與各式各樣的"窮"人打交道,才更有利於事業?
首先,認識和了解"窮"人。根據生存狀態和心態兩個因素,將商圈中人做個分類,會發現所謂商人,大致跳不出這四種類型:
第一種人麵臨較大的生存壓力,心態上又急於成就,這種人是所謂的典型"窮人",稱為"窘迫型"人。
第二種人同樣麵臨較大的生存壓力,但心態上比較樂觀,這類人稱為"大度型"人。
第三種人目前過得比較滋潤,暫時沒有太強的危機感,稱為"從容型"人。
第四種人雖然物質上有了相當的積累,但始終存在危機感,仍然急於成就,對人對己都不夠寬容,這類人稱為"壓迫型"人。
窘迫型人是典型的窮人,又窮又急,隨時都在倒計時,要在危機爆發前,闖出一條生路來。
大度型人是想得比較開的窮人,相信成事在人,謀事在天,車到山前必有路,實在沒路,就棄車攀岩。
壓迫型人雖然完全有資本表現得從容優雅,但由於內心的壓力和焦慮,不能釋然地享受生活和周遭的人際關係。壓迫型人是心態上的窮人。
隻有"從容型"人看來不窮,但亦為數不多,畢竟,享受從容既要有堅實的物質基礎又要有長期修煉的良好心態,有多少人可以二者兼備呢?按照"不要和窮人合作"的理論,理想的合作夥伴就僅限於從容型人了。
其實不然,其他三種類型的人在不同情況下也都有其合作的價值。據了解,美國一家著名媒體在中國招聘關鍵員工時,就特別青睞年屆三十、心智成熟但走投無路之人。這類人會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和強大的成就驅動力,給一個舞台,就會竭盡全力舞出精彩。
相反,一些公司近來招聘一些過於"從容"的員工,家境好,又沒有強烈的成就欲望,漸漸表現出散漫、不服從調度的行為,令公司很頭痛。不過,對於挑選老板或投資人,"從容型"人的確比"窘迫型人"更具吸引力。跟著"窘迫型"的老板要承受很大的風險和壓力,不光是要拿青春賭明天,更要常常在他麵前體現價值創造能力,否則會給臉色看,因為這類老板是急於看到收益的。
為這類老板做方案,一定要注意把握投入產出的節奏,一定要有階段性、滾動的產出。否則,方案就不切合實際的,肯定不會被接受。至於"窘迫型"的投資人,除非有投入贏利快的商業模式,並且有過人的耐力、熱情和心態,否則建議還是敬而遠之。
當然,"從容型"投資人並不見得永遠從容,試想,投資2000萬,管理團隊幹股占65%,夠從容吧?但是錢用完了還不能收支平衡,"從容型"投資人就要開始"壓迫"了:調高考核指標、壓縮預算、調整管理層、參與管理。。。。。。資本開始顯現出它的本來麵目,資本的目的就是回報。有"壓迫型"投資人對企業未嚐不是好事。
壓迫型的對立麵是"大度型",大度型雖然處在為立身而奮鬥的階段,但仍站得高、看得遠,心態良好。這類人,一為成就大事者;一為清心寡欲,內心祥和者。前者,值得冒險追隨;後者,值得做一個終生的朋友。說了半天,這四種人沒有好不好,隻有適合不適合。
要不要與窮人合作?答案是"要!"
窮人並非沒有合作價值,隻是大部分情況下,要與"窮"得合適的人,用合適的方式合作。投資人是"從容型"和"壓迫型"的組合,工作團隊是"大度型"、"窘迫型"、"從容型"和"壓迫型"的組合,彼此間的合作很愉快。
相互尊重——合作之道
國內知名企業家孫大午日前在北京因一隻小小的塑料鞋套和生意合作夥伴反目。起因僅僅是,他在生意夥伴家中做客時,認為主人為他提供塑料鞋套對其人格造成極大侮辱。
古語有雲,道不同不相為謀。由於對一小事存有理解的分歧,竟也能導致生意合作夥伴反目,損失的數目恐怕不是一雙塑料鞋套所能承受的。
主人肯定是尊重客人的,要不也不會熱情邀請客人來家做客。主人的理解是,客人進家換塑料套全北京城都是這樣,甚至不僅北京,各地都是這樣。這是一種習慣,對誰都一樣,這次自然也不例外。而客人的理解是,讓自己換鞋套就是表示自己不衛生,就是對自己人格的侮辱,於是矛盾就凸現了。
其實,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生活習慣,每個人對生活的理解也不盡相同,要想和諧相處,關鍵是互相了解,相互尊重。在我看來,作為主人,不能將自己的習慣強加於客人的身上,既然邀請了客人,就應該了解客人的情況(包括客人的經曆,生活習慣以及敏感內容等);既然邀請了客人,就應做好麻煩的打算(包括客人弄髒房間,離開後要打掃等);發現了客人對自己的要求不悅,就應及時作些調整,而不應一意孤行。作為客人,應入鄉隨俗。國家尚如此,何況個人?尊重主人家的生活習慣,是作為客人對主人邀請的一種尊重。
分歧的實質背後是利己意識的高升,是方便他人思想的嚴重削弱。主人要求客人套塑料鞋套,請問,你的塑料鞋套就是一定幹淨嗎?有沒有每次都消毒過?客人不想套塑料鞋套,請問,你的鞋底就一定幹淨嗎?會不會給對方的房間弄髒?隻要想著對方,多替對方考慮,自然不會節外生枝,也不會引出如此大的風波。說穿了,兩人都為自己考慮的多,沒有為他人方便和臉麵著想!
雙方都是有身份的人,竟然為了一件小事而導致反目,且影響了合作,看起來似乎是件可笑的事。但透過現象,我們還是看到了寬容因子的缺失,看到相互尊重實踐的艱難跋涉。不管是誰,隻要他(她)不將"尊重"根植於心中,終將生出諸多不必要的事端。
相互尊重是合作的前提。現代市場經濟就是相互尊重倫理的經濟。在現代社會中,自我利益追求的自主主體之間的相互人格尊重,是社會生活得以進行的基本倫理前提。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大量的日常性交易活動,如果沒有人格互尊的倫理,就不能進行。商品的交易是在追求自我利益的人之間進行的等價交換活動。相互尊重的倫理體現的是對對方主體人的承認與尊重。在這個意義上,現代市場是一個講究相互尊重的經濟。
相互尊重才是真正的生活之道,也是經濟交易之道,任何人都不能置之度外。
雙贏——繼續合作的基礎
激烈的競爭,需要真誠的合作,長久的合作需要"雙贏"為保證,協作的任何一方,不贏反虧,就失去了繼續合作的基礎,處在合作中受到傷害,那必然會陷入"你死我活"的遊戲惡圈中。
有這麼一則寓言故事。
一隻獅子和一隻狼同時發現一隻小鹿,於是商量好共同追捕那隻小鹿。它們合作良好,當野狼把小鹿撲倒,獅子便上前一口把小鹿咬死。但這時獅子起了貪心,不想和野狼平分這隻小鹿,於是想把野狼也咬死,可是野狼拚命抵抗,後來狼雖然被獅子咬死,但獅子也深受重傷,無法享受美味。
試想一下,如果獅子不如此貪心,而與野狼共享那隻小鹿,豈不就皆大歡喜了嗎?這個故事講述的道理就是人們常說的"你死我活"或"你活我死"的遊戲規則!
我們說,人生猶如戰場,但畢竟不是戰場。戰場上敵對雙方不消滅對方就會被對方消滅。而人生賽場不一定如此,為什麼非得爭個魚死網破,兩敗俱傷呢?大自然中弱肉強食的現象較為普遍,這是出於他們生存的需要。但人類社會與動物界不同,個人和個人之間,團體和個體之間的依存關係相當緊密,除了競賽之外,任何"你死我活"或"你活我死"的遊戲對自己都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