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就這麼拖下去也不是辦法,如果華東真的出了兵,那麼自已可就麻煩大了,就算是那時投降了華東,也是陣前投降,這和自己主動去投降華東的效果要差得遠了,因此袁世凱也想著,是再試探試探華東,還是幹脆就將事情挑明算,盡管這樣做會令自己在與華東的討價還價中處於被動局麵,但也總比坐以待斃強。
而就在這時,朱爾典到津來拜訪袁世凱,遊袁世凱去南方開創新局麵,並表示如果袁世凱願意去南方,那麼各國都會支持袁世凱,給袁世凱提供幫助。同時還可以運作袁世凱去南方。
聽了朱爾典的話,袁世凱也是又驚又喜,這到是一個拆中的辦法,首先是可以借這個機會,離開北京,不用陪清廷殉葬,而且他也認同朱爾典的判斷,華東一但出兵,必然會首先統一北方,這是由於目前華東的主要地盤山東、河南、東北等地都是在北方,因此華東不可能先對南方用兵,這樣自己在這個時候去南方,確實可以大展拳腳,再開創出一番地來,更何況還有各國的支持,其次是如果自已真的在南方再打下一片地,也可以增加自己向華東要價的本錢。
不過袁世凱畢竟是穩重的人,也不會聽風就是雨,朱爾典這麼一就立刻答應下來,因此又向朱爾典了解詳細的情況,一但自已去了南方,各國研究能給自己提供多少幫助,朱爾典到也沒有隱瞞,畢競這種事情是忽悠不過去的,也就而袁世凱如實的回複,現在法國駐漢口領事弗蘭正在招集各國商人籌集資金,另外各國的銀行也可以給袁世凱提供低息貸款,但俱體的數額可需要再協商,並且可以幫助袁世凱練兵、出售軍火等等
袁世凱聽完之後,心裏也有磷,於是向朱爾典表示,自己需要考慮幾。朱爾典也知道,這樣重大的事情,袁世凱不可能一下子就決定,總需要時間來認真考慮,今隻能算是第一次接觸,因此像袁世凱告辭離開。
而朱爾典走了以後,袁世凱也開始權衡在這個時候去南方重頭再來的成敗得失,雖然留在北京肯定是死路一條,但在個時候去南方,是不是最佳的時機,畢競南方正在鬧水災,又和華東的關係惡化,可以是危機四伏,自己是否有必要在這個時候去南方,要不要再等一段時間,等危機過去之後再動身也不遲;其次是袁世凱從站練兵開始,兢兢業業,苦心經營了10餘年,才爬到現在這個位置,擔任的主要官職有,軍機處行走大臣、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練兵會辦大臣,雖然還不能是獨掌大權,但也是權傾朝野,但他的基業大部份都是在北方,而這一走,北方的基業雖然不能全部放棄,但也必是十去;而袁世凱在南方並沒有太多的資源,要重頭再來,是否能夠重振雄風呢?這兩個問題必須要弄清楚,才能決定是否去南方。
當然這樣重大的事情,袁世凱也不能一個人決定,因此招集自己的幕僚一起協商,而經過眾人協商之後,眾人一致認為,盡管現在南方險入危機,但卻是危中有機,隻有在這種危機的時候去南方,袁世凱才能夠有機會迅速在南方立足,隻要是袁世凱能夠迅速的平定南方危機的話。
那麼要平定南方的危機也並不難,關建的問題其實還是在華東的身上,隻要是華東無意占領長江沿岸各省,隻圖謀一個安徽省,那麼南方的危機就消下去了一大半,至於水災,則更不是問題,畢競現在水災的高峰期已經過去了,隻要安置好災民的返家問題,也就能免強支應過去。何況還有各國的支持,應付起來並不算很難。
隻要是華東的大戰略是首先對北方用兵,那麼現在自然也就無意占領長江沿岸的各省,因此自己去了南方,成功的機率還是很大的。畢競現在自已可也不是像在站練兵時那樣真正的白手起家,那時自己雖不算是初出茅廬,但無論是名望、資曆、經驗、權勢也都遠不能和現在相比。更何況自己手裏還掌握著一支還算強大的軍隊。
雖然自己去了南方,隻能出任一方總督,論職位當然是遠不及現在顯赫,但好外卻有不少,畢競在北京任職,雖然位高權重,但畢竟是在子腳下,暗流湧動,而地方總督不僅可以獲得地盤,並且遠離清廷的中樞,行事也會少了許多製肘,而且在各國的支助下,還可以重新招募軍隊、訓練人馬、擴充實力,一但華東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