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德國使團(四)(2 / 2)

華東**還有一招就是控製教會的財政大權。盡管教會是宗教機構,但也不是完全不食人間煙火的,教堂需要打理、維修,教士們也要吃飯,還要定期舉行禮拜、彌撒等活動,這些都是要錢的。而教會的收入主要來自兩個方麵,一是信教者的捐贈,一是其他產業收入,如地產、田產,有的教會還兼辦學校,收取學費,還有出售一些宗教物品等。

但華東**將教會的其他收入全部禁止,除教堂之外,將其他的房產、地產之類全部沒收,宗教機構要那麼多產業做什麼;而教士的生活費、教堂的日常維護費用都由**支付;並禁止教會兼辦學校,傳教士可以兼任老師,但必須是在專業的學校裏去任教。

而對教會的捐贈收入,華東**當然是無法禁止,但華東**要求教會將捐贈、開支全部記帳,並指定專人負責,定期上報,同時教會組織活動也必須申報,這樣了解、控製了教會 的財政大權和組織活動,也就可以將教會牢牢控製住了。

最後一點是,華東**隻承認現有的主持教堂的外國傳教士,而對新來的主持者一概不認可,即使有上層教會的委任也沒有用,因此一但現有的主持神父死亡、調任或是因犯罪被捕,華東**就會自行任命新的主持神父,當然都是中國的教徒。雖然中國教徒中也不乏有真正的虔誠信教者,但畢競是中國人,絕大多數人還是會站在自己的祖國一方,何況現在是華東**當家,外國人在這裏早己不能高人一等了,媚外者自然也失去了其生存的空間,新任的中國主持神父基本都能和華東**保持一致。

而這樣一來不僅可以逐步用中國人來取代外國教士對教會的控製,讓教會重新回歸宗教層麵上,而且還能使華東**治下的教會徹底擺脫外國教會的控製,最終是自成一係,並和華東**保持一教。雖然這樣的教會得不到國外教會總部的承認,但一般的教徒並不會在意這些事情。因為中國本來就是一個多宗教的國家,中國人對宗教也都相當的包容,甚致有很廣泛的信仰多種宗教的基礎,隻要不受到外來勢力的控製,就不會出什麼大事。

華東**收回上海租界之後,將這一套對教會的管理製度完全移植到上海。而且華東**收回上海租界時,正直與英法兩國宣戰,因此租界的英法兩國人都被限製自由,包括全部英法籍的傳教士,因此有相當一部教堂失去了主持者。而華東**有了在津、青島等地對教會的管理經驗和基礎,也培養了一批在政治上比較可靠的教徒,於是在華東**穩定了上海的局勢之後,立刻從津、抽調了一批教徒來上海,有的接管了教堂,有的則在其他教堂擔主管財務的執事,而普通教眾見教堂依舊開業,神父教士人員也都齊備,也就不在意主持換了人,當然在這其中也有少數人借機鬧事,但華東**對這樣的人絕不手軟,很快就被打壓下去,於是上海的教會也就很快穩定下來。

聖三一堂原來的主持神父原來是英國人,在華東**收回上海租界時,他和其他英國人一樣,被限製了自由,於是華東**指定一名來自津的中國教士擔任聖三一堂的主持神父。

這位中國教士叫黃翰文,原來是教會收養的一名孤兒,已經入教20餘年,不僅對教會的一應事務都十分精熟,而且還學會了不少現代知識,並精通英法兩國的語言,不過此人雖然入教20餘年,但由於他入教時已有16歲,並接受過一些傳統的教育,因此在教會學習知識之餘,還堅持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因此在思想中仍然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而且對華東**也十分支持,認為隻有華東**才是中國的希望,當然也很受華東**的看重,於是這次也對他委重任。

而在華東**和英國的談判結束之後,原來主持聖三一堂英國神父恢複了自由,但主持位置卻沒有還給他,隻能回聖三一堂當一名執事。當然不僅是他,其他的英法籍主持神父也都一樣失去了主持教堂的位置。

雖然有些傳教士對此不滿,但這時上海已是華東**了算,當然沒有地方去講理,而在台灣海峽海戰結束之後,遠征軍徹底失敗,傳教士們也徹底死了心,有一部份傳教士隻能屈從事實,安心的當一名執事;而有的卻自覺無麵,索性就放棄了教堂,轉投到其他地方。

祝各位書友新年快樂!

祝願武漢人民早日戰勝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