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小大之辨(3 / 3)

所以我們說莊子嘲笑的不是“小”,而是我們“用小”。同樣,莊子肯定的也不是“大”,而是什麼呢?是“大之用”,也就是“用大”。

人們通常認為知識和經驗可以幫助我們少走彎路,是獲得成功的捷徑。但是莊子卻提醒我們,不要被有限的認知所束縛,而應該打開思路,以一個更高的境界,從有限的事物上發現的更多的價值,更合理的運用有限的資源。那麼什麼才是大境界呢?

關於什麼叫用大,在《逍遙遊》裏麵,莊子是有說明的。莊子講了兩個故事,說惠子諷刺他就是一個大而無用的葫蘆。可是莊子說,葫蘆大,你老說它沒有用,那是因為你不善於用大。你為什麼一看到葫蘆就一定要把它作為瓢來使用呢?你是不是把它可以作為舟,放到江湖上去?

為了說明這一點,莊子還講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也是非常有啟發性的。他說有一個宋國人,他們家有一個祖傳秘方,可以製造一種藥。冬天把這個藥塗在手上,手就不會因為寒冷而幹燥和皴裂了。這個家族平時靠什麼為生呢?就靠在水中漂洗絲織物賺錢。冬天的水很涼,有了這個藥膏塗在手上,他們的手上就不皴裂了。

後來有一個人,聽說這家有這樣一種特殊的藥,就出一百金買他的藥方。這一個家族的人聚到一起商量,說我們家世世代代在水中漂洗衣物,一年也就掙個數金,現在我們賣了這個方子,就能夠得到一百金,很劃得來,賣給他吧。這個人買到秘方之後,帶著這個秘方去遊說吳王。這一年冬天正好吳國和越國開戰,吳王就派這個人做將軍。這個人因為有這樣的藥方給士兵們使用,士兵們的手都不皴了。在冬天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取得了輝煌的戰果。吳王很高興,立了這麼大的功,馬上劃一大塊土地,把他封在那個地方。

莊子最後有一個結論,同樣是一種不皴手的藥,有的人拿著這個藥,就可以讓諸侯裂地而封,有的人卻世世代代做洗衣工。區別在哪裏?區別在於會不會用。

莊子曰:“夫子固拙於用大矣!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世世以洴澼絖為事。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聚族而謀曰:“我世世為洴澼絖浮。澼在水中漂洗。絖不過數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請與之。”客得之,以說吳王。越有難,吳王使之將,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於洴澼絖,則所用之異也。(《莊子·逍遙遊》)

在莊子講的故事裏麵,實際上可以分成三個層麵的問題:第一個層麵的問題是一個人的知識、經驗和能力。人的知識、經驗和能力顯然是有限的,這就是小。與此對應的第二個層次,是人所麵對的世界和宇宙,這是什麼呢?是無限的,這就是大。但是,莊子目的不在於說小和大,而在於說第三個層麵的問題,就是我們常常非常自信,狂妄地用我們有限的知識,去判斷無限的世界,這才是可笑的。

在莊子看來,一個人應該打破固有的成見和思維定式。事物本身並沒有好與壞的區別,關鍵在於人如何以一種更高的眼界,發現事物中潛在的價值。隻有擁有大境界的人,才能順從自己的內心,不被世俗左右,找到真正的逍遙快樂。那麼我們怎樣才能提高自己的境界呢?

惠子諷刺莊子,說莊子就像一棵大樹一樣,很臃腫、很蜷曲。一點用處都沒有。可是莊子說,你為什麼一看到樹,就想著要把它砍下來鋸成木材,然後用它去製造器物呢?你現在有這麼一棵漂亮的大樹,因為它不中用,所以沒有人砍它。你正好可以把它放在一無所有的鄉下,把它種在無邊無際的曠野之上,然後你在下麵乘涼,這是多好的事。天下無無用之物,看我們怎麼用。天下所有有用之物,還看我們是小用還是大用。

惠子謂莊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立之塗,匠人不顧。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莊子曰:……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莊子·逍遙遊》)

我們可以很小,但是我們的境界一定要大。我們生活的範圍也可以很小,我們每個人從骨子裏講,不都是井底之蛙嗎?我們所在的地球跟宇宙相比,不也是很渺小的嗎?我們的生活範圍可以很小,但是我們的眼界可以很大,我們的胸襟可以很開闊,我們的想象力可以很發達。同樣,我們從事的工作可以很小、很具體、很瑣碎,但是我們的目標要大,至少,我們要從一個大的整體來看待我們的工作。比如一顆螺絲釘,它無法選擇它自己不做螺絲釘,但是,它可以選擇。

第一,擰在一個正在運行的大機器上,而不要選擇躺在廢棄的角落與塵土為伍。

第二,它可以選擇做一個有誌氣有理想的螺絲釘,選擇做一顆重要的稱職的螺絲釘。

如果我們明白了這一點,小可以大用,大也可以小用。莊子這個命題包含了很多很多人生的啟迪,這是了不起的智慧。但是,“小大之辨”還有更加重要的內涵,還有更加深刻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