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核心思想就是一個“道”字。莊子關於“道”的許多闡發,與現代社會息息相關。這個看不見摸不著的“道”究竟是指什麼呢?為什麼道家會認為萬事萬物都來源於“道”為什麼說莊子的思想,是提倡個性,尊重平等的思想來源之一呢?
我們說莊子的著作很難懂,難懂在什麼地方?並不是說《莊子》是用文言文寫成的,我們現代人不懂得文言文,所以我們讀不懂。實際上莊子的文章,我們即使把它翻譯成現代的漢語,我們仍然不知道他說的是什麼意思。比如說這句話。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
天下沒有什麼東西比秋毫之末更大了,而泰山是小的。沒有什麼東西比剛生下來就夭折的孩子更長壽了,而活了八百歲的彭祖卻是夭折的。這樣的話,我們借用今天的普通話來表達,還是聽不明白。
莊子還有一段話。
以差觀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知天地之為稊也,知豪末之為丘山也,則差數睹矣。(《莊子·秋水》)
按照物與物之間的差別來看,按照著大的標準去觀察什麼是大,那麼萬物就沒有什麼不是大的。按照著小的標準去觀察什麼是小,那麼萬物沒有什麼不是小的。如果明白了天地比起更大的東西來也如小小的米粒,知曉了毫毛之末比起更小的東西來也如高大的山丘,而萬物的差別和數量也就看得很清楚了。
實際上我們說,這裏包含著莊子的一個非常深刻的思想。他的深刻體現在什麼地方?就叫做個體自足。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說姚明人很高,但是我們不會把他和電線杆相比。我們說劉翔跑得很快,我們也不會把他和賽車相比。為什麼?因為姚明是人,他和電線杆不是同類,我們不能把他們放在一塊兒來比高矮。劉翔也是人,他跑得快,他和賽車的快也不是同類的,也不能放到一起來比。這一點我們一般人都能夠做得到,就是不同類,我們不放到一起來比。但是莊子在這一個基礎上,再往前跨一步。莊子做到了什麼呢?在同類中,不同的個體也不比。
為什麼?因為個體是自我滿足的,我就是我,我再大就不是我了,再小也不是我了。
我們舉個莊子講的例子,“秋毫之末”,你從大的角度來說,秋毫之末足夠大,因為它不是這麼大,就不叫秋毫之末了。所以秋毫之末,就該這麼大。同樣,莊子為什麼說泰山是小的呢?從泰山的角度來說,它必須是這個大小,才能叫泰山。這就叫個體自足,任何一個個體都是自我滿足的。這種個體自足,是從道家的整個思想上來看的。
道家實際上就是道德家,道德家有兩個最重要的概念,一個是道,一個是德。
“道”是世界萬物共同的規律。
我們也可以把它理解為同類事物的共同規律。但是在這同一類事物之中,每一個不同的個體,又有它自身的個體特征。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人類的共性,但是我們每一個人又都有自身獨特的個性。這個獨特的特性就叫德。
“德”是每個個體自身的特征。
德和道是想通的,德來源於道。所以德有一個解釋,“德者得也”,德是從道這個地方,得到了它自身的特點。莊子在《天地》篇裏有這樣的話。
通於天地者,德也。行於萬物者,道也。(《莊子·天地》)
這句話如果我們倒過來理解,就是德是通於天地的東西,也就是通於道的東西。德就是道,是道的具體體現。我們每個人的個體特征,都是合於道的,甚至說,它就是道的具體體現。
道家學說的核心思想就是一個“道”字。它認為,世界的萬事萬物雖然千差萬別,但是都來源於同一個“道”。為什麼道家會把“道”看得如此重要?這個思想與現代社會又有著怎樣的關聯呢?
在《知北遊》篇裏,莊子講了一個特別有意思的故事。
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後可。”莊子曰:“在螻蟻。”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莊子·知北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