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逍遙遊(3 / 3)

如果我們要做一個簡單的總結,我們說莊子的《逍遙遊》裏講的人生自由之路,實際上是這幾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有待。

人類要進步,必須要發展技術,要積累知識。但是隻要有所待,就一定有局限,一定有束縛。所以自由一定不在有無待的地方,隻能在無待的地方。

第二個階段:無待。

“無待”,我們把這個詞顛倒一下,就是待無,就是依賴於無,無是什麼呢?無就是道。

第三個階段:待道。

道的一個基本特征不就是無嗎?也就是說,我們不依賴任何一個具體的知識經驗和常識,我們所依賴的就是天地大道,就是我們的自然本性。當我們依賴這樣的東西的時候,我們才有可能達到絕對的自由。

第四個階段:絕對自由。

莊子在《逍遙遊》裏描寫了很多的文學形象,比如上麵我們講到的大鵬,與大鵬相對立的,有眾多的小鳥。大鵬和小鳥相比,是有很大的差別的。大鵬飛得很高,多高呢?飛到九萬裏的天空,從遙遠北方的大海,飛向南方的大海,很厲害。那麼小鳥呢?莊子描寫了學鳩這樣的小鳥,它飛行的範圍是什麼呢?也不過就是在榆樹和檀樹之間,在樹梢上飛來飛去。兩者看起來區別很大,一大一小,但是從一個絕對的角度來講,它們在本質上是一樣的。

小鳥依靠著樹梢飛來飛去,它是有待的,而大鵬,它從北海飛到南海,它有沒有待呢?當然有待。它要靠海的運動,靠著龍卷風,才能飛上九萬裏的高空。到了九萬裏高空,向南方飛去的時候,它必須要選好的天氣,趁著六月的季風,才能夠飛到南海,它也有所待。

所以無論是大鵬,還是小鳥,無論它們之間有多大的區別,在一點上它們是相同的,就是它們都是有所待的。既然有所待,它們都是不自由的。那麼真正的自由是什麼?莊子最後講到。

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辨,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莊子·逍遙遊》)

乘著天地的正氣,在無窮的境界裏遨遊,到了這個時候,就無所待了。這樣無所待的人,是什麼樣的人呢?三種人,至人、神人和聖人。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莊子·逍遙遊》)

至人忘記了自己,他已經和自然萬物融為一體了。“神人無功“,神人不去建立什麼功業,完全順應自然。”聖人無名“,聖人不追求名聲,因為他知道名聲沒有什麼實際的用處。

事實上,莊子之所以認為人類的經驗、知識不可靠,是因為他認為人類的知識、經驗都是有限的,而世界是無限的。這就是他在《逍遙遊》中講到的“小大之辨”。什麼是小?我們人類的知識、經驗是小。什麼是大?世界大、宇宙大、自然大、道大。和這樣的大相比,我們所有的知識和經驗,不都顯得很可笑嗎?如果我們靠著這樣可笑的知識,想去認識這樣的世界,那不更加可笑嗎?所以到裏,莊子講的“小大之辨”就可以引申出更多有趣的內容。莊子講的“小大之辯”到底有哪些有趣而又很有啟發的內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