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看孔子和荀子講的,這些都是很平實的思想,很容易為大家所理解,也符合我們自己的體會和經驗。所以他們所講的這些東西,很容易為所我們實行。我們照著他們所講的去做,就能夠看到實效。但是,莊子偏偏告訴我們不能依賴知識、不能依賴經驗、不能依賴常識,他覺得這些東西是不可靠的,你要依靠這些東西,你就不自由了。
莊子生活的時代,人們的價值觀與以往相比,發生了很大的偏移,許多在統一時代所崇尚的價值觀,已經被這個戰亂的年代所拋棄。人們更加功利,更加注重用實力來為自己牟取利益,在這種巨變中,莊子試圖尋找一種永恒,他希望能夠超越時代的特定和局限,來給人們一種永恒的自由。
漢語裏有一個詞叫有恃無恐,可是如果這句話讓莊子來講,他必要說。
有恃而恐,無恃無恐。
“恃”的字形和“待”很相似,意思也很相近,“有恃”就是有待。無恃反而不恐了,為什麼?就是因為莊子看到了更大的東西,更本質的東西。我們看到了一部分,但是莊子看到了全部。我們看到了事物的一些階段,而莊子看到了事物的最後結局。也就是說,一切我們所依賴的都是有局限的。看起來是我們利用了外物,但是事實上莊子告訴我們,是外物控製了我們,我們被束縛了。
比如說我們前麵舉過的例子,我們依靠汽車,我們可以跑得更快,沒錯,但是汽車的速度就變成了我們的速度,汽車能跑多快,也就決定了我們能跑多快,這不是我們所依賴的東西最終局限了我們嗎?再舉一個例子,現在我們大家都在用計算機。我們在利用計算機,不錯,我們憑借著計算機,我們的工作效益大大提高了。可是我們有沒有意識到,我們首先必須先適用它。任何一家計算機都不是它來適應你,而是你必須適應它,你必須按照它的程序來操作。既然這樣,我們就可以反思,是我們在控製計算機,還是計算機在用它的程序來控製我們呢?這就是莊子提醒我們思考的。所以莊子提出了他的觀點。
隻有無待,才可以不被控製。
為了說明莊子這個問題,我們還可以舉禪宗的例子來說明一下。禪宗有這樣一個口頭禪。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這是我們都非常熟悉的。我們在小學的時候,老師就告訴我們,不要自滿,要繼續努力,在原有的成績之上,更進一步。其實仔細想想,這句話是違反常識的。比如體育課上我們爬杆,我們已經爬到竿頭了,如果老師喊,再往上麵爬一步,我們隻能摔下來了。從常識的角度來說,我們的老師告訴我們“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時候,我們一點都沒有思考,我已經爬到竿頭了,上麵已經沒有了,我們往哪裏進?但是禪宗告訴我們,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必須要擺脫對杆子的依賴。
到這個地方,我們發現了幾個問題。首先,如果沒有杆子,我們可能到不了相應的高度。隻有憑借杆子,我們才能爬高。比如說,這個杆子是一百米,我們就可以爬到一百米的高度。但是問題是,你隻要依賴著這個杆子,你爬到的高度都是有限的,杆子的高度就決定了你的高度。所以“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這裏麵的道理非常深刻。它告訴我們,要達到無限的高度,就必須擺脫對杆子的依賴。同樣的道理,絕對的自由,也不可能存在於對任何東西的依賴之中。因為有所依賴,你就一定是有所局限的。
作為道家的代表人物,莊子提倡一種超然世外的出世哲學。在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那個美麗的世外桃源成為了許多人夢想中的世外仙境,而莊子的思想就是這種出世思想的源頭之一。與儒家所倡導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規範不同,莊子更加關注個體的感受,讓人以一種超乎想象的眼界實現一番精神上的遨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