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所追求的人生境界是逍遙遊,他希望在紛亂的大時代背景下,個人也能夠自由自在地遨遊。他以超乎尋常的想象,為動蕩下的個體,營造了一個精神上的安定家園。那麼莊子眼中的逍遙人生是如何實現的?人如何才能達到無拘無束的自由呢?
翻開《莊子》,第一篇也是最有名的文章,就是《逍遙遊》。在這篇文章的一開頭,他就這麼講。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莊子·逍遙遊》)
北方的大海上有一條大魚,這個魚有多大?不知道幾千裏長。我們能不能想象有幾千裏長的大魚,這完全在我們的經驗之外。然後莊子接著講,這條魚搖身一變,變成了大鵬,這個大鵬怎麼樣呢?
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莊子·逍遙遊》)
大鵬的背,不知有幾千裏長。莊子寫《逍遙遊》的時候,他一開始就寫了這樣的句子。他實際上是設立了一個門檻,什麼門檻呢?拋棄掉你的知識,拋棄掉你以前的常識,你的頭腦變成一個空白,然後你跟著我進來,我告訴你有這麼一個大鵬,這個世界上就有這麼一個東西。孔子、孟子、荀子,包括後來的韓非子這些人,都是講常識的,而莊子偏偏就是不講常識,他就要帶著我們偏離常識。
莊子生活在戰國後期,經曆了幾百年的諸侯爭霸戰,人們更多的是表現出對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的厭惡,以及對現實的不滿。在這樣一個大時代背景中,莊子做出了一個新的嚐試,他試圖引領人們遠離現實,而在精神上,營造出一個逍遙自在、超乎想象的世外桃源。
什麼是逍遙遊呢?簡單地說,逍遙遊就是指無牽無掛的自由,用我們今天的哲學概念來講,就叫絕對自由。但是,莊子用的不是“絕對自由”這四個字,莊子用的是他自己創造的一個詞,而且這個詞我覺得特別有內涵,就叫“無待”。
“無待”就是無所憑借、無所依賴。
“有待”就是有所利用,有所憑借。
到這個地方,就有一個問題了,無所憑借、無所依賴,為什麼說這樣才能自由呢?這很不好理解。比如我們憑借汽車,比我們自己步行或者跑步要快。憑借飛機,我們能夠飛上天空。憑借宇宙飛船,我們還能夠到太空中去旅行。這都是有待、有所利用,而且很顯然,有所待,才能夠獲得更多的自由、更大的空間,也能夠得到更多的發展。這是一個基本常識。所以孔子講過一段話。
吾嚐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靈公》)
我曾經一整天不吃飯,一整夜不睡覺,一個人在那個地方,憑空想象,可是沒有用處,不如去學習。顯然孔子也認識到了,隻有學習,隻有有所待,才能夠增益自己的知識,憑空想象,想不出東西來。你所學的東西,就是前人積累下來的知識和經驗,我們就是憑著這些知識、這些經驗在生活。
而且荀子還特別論述人一定要有所待,要有所利用。比如他講。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荀子·勸學》)
登上高處招手,你的手臂並沒有加長,但是很遠地方的人就能看得到你。順著風喊叫,你聲音也沒有加大,可是聽的人聽得更清楚了。君子的本性跟我們普通人是一樣的,但是他為什麼比我們一般人有更大的成就呢?就是因為他善假於物,“假於物”就是待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