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第二點:不和你們玩。不和別人玩表現得非常明顯,舉一個例子就知道了。孟子和莊子是同時代的人,兩個人年紀差別也不大,最大不超過二十歲。問題是孟子是一個長壽的人,活了八十多歲,而莊子據說活了六十多歲。也就是說孟子出生了二十多年以後莊子出生,然後兩人幾乎同時死亡。同時代的人,而且他們還到過同一個國家,都到過魏國,都見過梁惠王。可是他們之間,竟然互相在自己的作品裏麵,都沒有提到過對方。這是非常奇怪的。為什麼呢?因為這兩個人都不是等閑之輩,他們都有個性。孟子有什麼個性呢?孟子好罵人。孟子覺得自己一生的使命就是宣揚孔子之道,凡是和孔子之道不相同的,他都要批判、抵製,所以孟子自己講過一段話,他說。
能言距楊墨者,聖人之徒也。(《孟子·滕文公下》)
有人批評孟子,說孟先生你怎麼這麼好辯論?你動不動就和別人辯論,別人都有一點煩你,你能不能改一改?孟子說,改不了。誰說我好辯呢?我是不得已,為什麼不得已呢?因為天下的言論全亂了。孔子的正確思想沒有人相信了,人們現在都相信墨子的言論,相信楊朱的言論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我不辯論可以嗎?所以我一定要力距楊墨,宣傳孔子之道,我要做一個聖人之徒。
這麼一個黨同伐異的人,他為什麼不罵莊子?要知道莊子的思想和儒家的很多地方都對著幹的,那麼孟子罵楊朱、罵墨子,為什麼不罵莊子呢?這是一個問題。
還有一個問題是莊子為什麼又不罵孟子呢?《史記》裏麵司馬遷講到莊子的時候,他說莊子是詆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什麼叫詆訿?就是詆毀批判。莊子一輩子就是要詆毀批判孔子,包括孔子的門徒,當然也包括孟子,然後來宣傳老子的思想。也確實如此,我們在莊子的著作裏麵,你們看他連孔子都罵,可是他偏偏為什麼不罵孟子呢?
孟子和莊子是同時代的思想家。孟子繼承孔子的儒學思想,提出“仁政”學說。而莊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倡“道生萬物”。莊子和孟子,兩人的觀點不同,又都如此善辯,可是遍尋所有文獻,發覺二人既未謀麵,也沒有對對方的觀點做出任何批評,甚至都沒有一個字提及對方。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孟子和莊子這兩個人都有極端主義的傾向,都容不得別人,可是這兩個人互相之間竟然高掛免戰牌,沒有提及對方,頗為奇怪。對這樣的事情,曆史上有不少的解釋,我們先看看朱熹的解釋。
李夢先問:“莊子孟子同時,何不一相遇?又不聞道及,如何?”曰:“莊子當時也無人宗之,他隻在僻處自說,然亦止是楊朱之學。但楊氏說得大了,故孟子力排之。”
“莊子去孟子不遠,其說不及孟子者,亦是不相聞。莊子生於蒙,在淮西間,孟子隻往來齊、宋,鄒、魯,以至於梁而止,不至於南。”(《朱子語類》。
有一天,有人問他,朱先生,莊子和孟子生在同一時期,為什麼他們沒有相見?不僅沒有相見,為什麼他們的著作裏麵,沒有提到過對方?朱熹說,莊子當時是“無人宗之”,他隻在“僻處自說”。莊子當時沒有人跟隨他,沒有人把他的思想作為宗旨,他隻是一個人在偏僻的地方,自說自話。朱熹接著說,莊子和孟子相去不遠,但是他們的著作裏麵,都沒有能夠互相提到,這是因為什麼呢?是因為“不相聞。”他們互相都沒有聽說過對方。朱熹的理由是什麼呢?他說莊子生於蒙,蒙就是今天河南商丘。而孟子一生的主要足跡在什麼地方呢?在鄒、魯,齊國,再往南也不超過大梁。所以莊子沒有去北方,孟子沒有去南方,兩人沒有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