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人們很難看破的就是名與利這兩個字。然而莊子卻能夠參天悟地、省識玄機,他一生貧窮,也從未獲得過高官厚祿,但是卻始終逍遙自在,樂在其中。那麼莊子是如何超越貧窮的?他的人生,又會給現代人帶來怎樣的啟示?
莊子生活的時代,生活的國度,影響到了他的生活態度。他避世、他出世、他棄世,他不願意出來做官,但是問題是作為一個讀書人,沒有別的謀生之道,如果你不出來做官,不拿俸祿,你怎麼過日子?事實上,我們說莊子也確確實實是先秦諸子裏麵日子過得最寒酸、最貧窮的。
在先秦眾多的思想家裏麵,他們日子大多數都是過得很好的。我們舉兩個例子,首先我們來看看孔子。實際上孔子一生的物質生活,一直是非常好的。到他三十歲的時候,他的私學已經辦得很有規模了。他的私學是收學費的,學費不一定很多,但是維持孔子和他家人的生活已經沒有問題了,他曾經講過一句話。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嚐無誨焉!(《論語·述而》)
就算拿來一束幹肉,我總是要教他的嘛!更何況,他後來在魯國做官,包括他遊說諸侯的時候,這些諸侯對於孔子這樣的名人,這樣的有影響的大學者,都給予足夠的重視,給予了他非常豐厚的生活待遇,所以孔子才能養成那樣的一種飲食的習慣,叫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論語·鄉黨》)
就是吃飯越精致越好,烹調越細致越好。什麼樣的人才能這樣講究?當然生活條件很好才能這樣的講究。他吃肉,要切得方方正正的,肉切得不方正,他就不吃了。如果一個饑寒轆轆的人,生活很清寒的人,他管你肉是不是方正,能夠講究到肉是否很方正,他一定是不缺肉吃的人。
我們再看跟莊子同時代的孟子,他的日子也過得很好。孟子在齊宣王那做稷下學官,所受的俸祿是大夫中的最高級別,有房子住,有小轎車坐,而且還不用上班,所以日子過得很好。這個上大夫之祿到底有多少?不大好說,但是《孟子》中有一個例子我們可以作為參照。
孟子後來跟齊宣王之間關係越來越僵了,孟子也不大看得慣齊宣王,就幹脆辭職不幹了,但齊宣王很想挽留他。齊宣王就對另一個人說,你去跟孟先生說一說,我想把他留下來,我怎麼留他呢?我想在我們國都最繁華的地方,也就是現在所謂的CBD,送給他一套住房。而且孟子不是有很多弟子嗎?“養弟子以萬鍾”,就是我要拿萬鍾米來養活他的弟子們。“萬鍾”是多少?一鍾是六點四石,萬鍾是六點四萬石,八十石就可以讓一個人生活一年。現在齊宣王準備給孟子六點四萬石,可是孟子還不滿意,不要。等到使者來跟孟子遊說,孟子怎麼說的呢?孟子說,我辭去了十萬的俸祿,現在接受他一萬的俸祿,難道這是想發財的人幹的事嗎?
孟子致為臣而歸。王謂時子曰:“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養弟子以萬鍾(一鍾合六斛四鬥,即六石四鬥,萬鍾是多少?當然,這裏不會是確數,不然就太多了,下麵孟子說他的俸祿是十萬鍾,也是極言其多而非確數),使諸大夫國人皆有所矜(jīn)式。子盍(hé)為我言之!”
時子因陳子而以告孟子,陳子以時子之言告孟子。孟子曰:“然,夫時子惡知其不可也?如使予欲富,辭十萬而受萬,是為欲富乎?”(《孟子·公孫醜下》)
這說明什麼?說明孟子在接受上大夫這個俸祿的時候,他的俸祿很高,是十萬鍾,就是六十四萬石。當然我們說這個數字可能是不準確的,可能隻是表示很多而已,但即使這樣也已經夠了,也就是說孟子在齊國的日子過得非常之好,根本沒有衣食之憂。
在莊子生活的戰國時代,網羅人才已成為上層社會競相標榜的一種時髦風氣。隻要是有實力、有抱負的國君或者權臣,都會招收士人、壯大門戶。但是才華橫溢的莊子為什麼不去投靠官宦,卻始終甘於貧窮?他是怎樣運用智慧來超越貧窮的呢?
實際上,先秦諸子絕大多數都是這樣,我們以前講孟子是一個講苦行的人,但是孟子雖然講苦行,可是他的很多弟子們不斷把錢送給他,他講究苦行是他的一種生活方式,不是他沒有吃沒有穿,而是他有吃有穿,他也仍然要苦行。而莊子不一樣,莊子是真的沒有衣穿,沒有飯吃,日子過得很苦很緊巴。這一點在莊子自己的著作裏麵有很多的例證。
莊子衣大布而補之,正緳係履而過魏王。魏王曰:“何先生之憊邪?”莊子曰:“貧也,非憊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憊也。衣弊履穿,貧也,非憊也。此所謂非遭時也。王獨不見夫騰猿乎?其得楠梓豫章也,攬蔓其枝而王長其間,雖羿、蓬蒙不能眄睨也。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間也,危行側視,振動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處勢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今處昏上亂相之間而欲無憊,奚可得邪?此比幹之見剖心,征也夫!”(《莊子·山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