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與道同行 第十五章(2 / 2)

“是啊,現在包括所謂高僧在內的和尚們,大多數整天想著多出書多在外演講開示,也不管自己所說是不是誑語;或者成天想著多結識豪富好化緣,將大興土木建大佛修殿堂作為大功大德。有幾個能沉下心來,在經卷中大力精進?嘿嘿,背幾段經書中的文字,就敢到處開示渡人,動不動就召集成千上萬人來講經說法,真當自己是佛?別看現在香火旺盛,但這完全是虛假繁榮,其實仍在五濁之世,仍在末法之世。就以現在的年青僧人舉例,別看他們在廟裏對著那些居士一幅高高在上的架勢,一出了寺門。就蔫了,腰直不起來了,頭也低下了。甚至有些生怕外人以異樣眼光看他,便幹脆找個地方換了常服,偽裝成世俗中人。你說這些心智都不健全之人,會證到菩提嗎?會生發般若嗎?”

小蘇道:“老道你對佛門三寶了解透徹啊,看來是要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啊。”

“嘿嘿,我可不會和某人一樣善搞潛伏工作。其實自佛教傳入華夏,便開始融入華夏文明。很短時間內,三教即迅速地互相融合。就拿道士這個名稱舉例,佛教才進入我華夏時,僧人就以道士自稱。所以,凡華夏欲成道之人,誰不熟讀各家經典啊?”

“是啊,不隻佛教,我看伊教與景教,也會走向更深的華夏化,慢慢與其本土脫離開來。我華夏文化真是牛,來一個歸化一個。”小蘇附和道。

“一個民族,永遠不能失去它的包容性。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樣的民族才會有強大的生命力。曆史上,我們不是沒有危亡之時,但一段時間過後,華夏民族依然屹立於世界。君子和而不同,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看其柔弱,實則堅強!老道我經曆過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那場國戰,深刻知道我們這個柔弱的民族,真正在生死存亡之際,會爆發出多大的力量。知識分子、流氓地痞袍哥大爺、道士僧人、無知無識的農民,危難之際,都變成了同一個人,華夏人。以血肉之軀與敵人的大炮飛機相抗。”老道微閉雙眼,似乎又回到了那個戰火中的青春時代。

“我說句話,老道你別生氣,我個人還是喜歡以大炮飛機與敵人的血肉身軀相抗。勇氣結合智慧方能發揮最大的力量。那種以犧牲巨大換來的勝利,實則是失敗!”小蘇道。

老道睜開雙眼,道:“誰想犧牲?但當時的我們有得選嗎?上代、上上代及至好多代祖先欠下的債,需要我們那幾代人去還,用血肉去還!一個民族,隻要幾代人的不作為或者亂作為,就會付出巨大的代價甚至滅亡。縱觀世界曆史,除我們民族外,有幾個曾經輝煌過的文明能傳承至今?而我們,每每到了薪火將息之際,便會有人站出來,撥亂反正,正道重歸!哪次不是如此?就我道門,你所謂平時喝喝風放放鬆的道士,史上也有不少大德之士入世,以命守護傳承香火,敗則歸於塵土,勝則退隱江湖,重拾個人成仙之道。我厚土宗一脈,就是為此而立。”

小蘇歎道:“所以啊,不管是什麼教什麼門,到了華夏,就隻能按華夏的規矩辦事,任你經書汗牛充棟,教義深邃似海,我儒門亮出一本《論語》,就得乖乖聽話。你可以用哲理收服一些百姓的心,但我儒門用仁義禮智信收服你的肉體。不服?那便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雖遠必誅了!”

“小猴子,什麼意思?‘我儒門’?現在是我道門管你吃喝拉撒,結果你身在曹營心在漢?”

“嘿嘿,入世的道士不就是儒士嗎?難道你光聽太上老君的招呼,孔夫子的話就不聽了?”小蘇笑問。

老道隻得點頭,道:“好象必須得聽。”

“那不就結了,不就是選擇外麵這層遮羞布是穿道袍還是穿漢服的分別?我個人覺得吧,想成仙的儒士就是道人,行走紅塵濟世救人的道人就是儒士。至於包裏放的書是《道德經》還是《論語》,有啥關係?就算是穿袈裟的那些,隻要是華夏人,還不是如此?所以啊,少俠我是貨真價實的儒士,閑著也是閑著,看看佛經,閱閱道藏,就算穿了道袍或者袈裟,又怎樣?”

“不怎樣?我看你就是啥便宜都要占!”老道大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