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劉表等人暫時對付不了,但是有些人是必定要給以教訓的。
作為這場大戰的謀劃者,董承自然是脫不了幹係。董承本人雖然早已死去,但是董氏一族仍然存在。之前戰爭進行的時候,曹操不想在關鍵時候節外生枝,故而也沒有什麼動作。
如今戰爭結束,曹操便再無顧忌,董氏一族慘遭滅門,全族百餘口人,女子充為軍妓,男子盡數殺害!
勾連諸侯,意圖攻打皇都,行不軌之舉,這罪名按得再容易不過了。就算有人對此質疑,可三路諸侯出兵乃是不爭的事實,而董承和這三路諸侯有所關連,也是確鑿無疑。董承和三路諸侯確有聯係,那麼這個勾結諸侯、意圖不軌的罪名就不能說是曹操刻意誣陷。
至於和董承地位相仿的伏完,也被曹操按了個謀逆的罪名,斬首示眾,伏氏一族,很快也步上董氏的後塵,被曹操滅門。
就連嫁給天子的伏皇後和董貴妃,也被曹操勒令自縊。她們在後宮的高貴身份,在曹操的霸道麵前,毫無作用!
其實伏氏和這場戰爭的關係並不大,這場大戰的發動,主要是由諸葛亮謀劃,然後通過董承在背後推波助瀾,伏完並沒怎麼參與,最多隻是知情而已。但是董承和伏完同為國戚,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曹操既然毫不留情地將董氏從這個世上抹去,那麼順手對付伏氏也是在正常不過了。
董承謀反的罪名難以推翻,可伏完的罪狀可就勉強的很了。然而曹操完全無視一切反對處死伏完的聲音,獨斷專行,硬是將伏氏一族推上死路。
曹操這口氣憋了很久了,自從奉天子以來,董承和伏完就一直處處和自己作對。如今好不容易得到一個宣泄的機會,曹操又豈會輕易放過?
曾幾何時,曹操也有考慮過,是不是設法緩和自己與保皇派之間的矛盾。在那個時候,曹操心中還是留著一絲中興漢室之念想的。
要是漢帝真有可為,漢室真能中興,自己做一個忠命於漢室的臣子,又有何不可?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保皇派絲毫沒有和自己親近的想法,反而一直和自己作對,找到個空子就要給自己下絆。
曹操的耐心,就這麼一點一滴地,被消耗殆盡了。
然後,自己掌權的時間越來越長,地位越來越高,敵人也一個個被消滅。袁紹死後,曹操從司空加封為丞相兼大將軍,權勢天下無二,終於,他的心,再也不可能安分下來!
而這一次的戰爭,更是最為直接的導火索,將曹操徹底推到了漢室的對立麵。從此以後,他隻能做一個殘暴的權臣,再也做不了漢室的忠臣了。
董氏和伏氏滅門,是曹操泄憤之舉,更是他傳達給天下的一個信號——從今以後,他曹孟德,再也不可能甘於安分地做一個漢室的臣子,而是要開辟自己的天下!
曹操如此蠻橫乃至於暴虐的舉動,自然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孔融等保皇派開始進行最後的頑抗,一時之間,許都之內出現了不少伺機謀取曹操性命的刺客。
隻不過,曹操有許褚、典韋兩大猛人輪番保護,些許宵小之輩根本不足為懼。幾日下來,曹操的性命不但無虞,反而忠漢的臣子被曹操以行刺大漢丞相的罪名借機殺了一批,保皇派的實力大損。
就連孔融本人,也被曹操派人擒拿,斬首!
要知道,孔融是什麼人?拜少府,任大中大夫,是當之無愧的漢室重臣!除此之外,孔融還是當世之大儒,眾文人所景仰的名士,清流之領袖!
這樣一個人,曹操居然說殺就殺了,全然不顧忌任何可能出現的負麵影響!
曹操殺死孔融後,雖然朝野之中非議甚大,但是卻已沒有人敢明著對曹操表達什麼不滿。曹操帳下,雖然有一些敬仰孔融的文士辭官歸去,可都是一些書佐之類不痛不癢的人物,而且辭官的理由也都是身體不適之類的,沒有人敢把孔融之死提到明麵上來說。
曹操“殘暴不仁”,但卻已無人敢與其作對。直至此時,眾人才猛然驚覺,原來曹操的勢力,已經強大到如此地步,曹操之霸道,已是如此恐怖!
當年的董卓,和現今的曹操相比,怕是遠遠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