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鬆山後,皇太極立即登山觀察明軍形勢。他見明軍布局嚴整,不禁感歎道:“人人都說洪承疇會用兵,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難怪我軍的將領都怕他!”他觀察良久,發現了問題,低聲說道:“敵軍布陣,精銳都在前方,後路沒有有力部隊據守,一定會被我軍攻破!”

其實明軍中已有人將這一弱點告知洪承疇,並建議他分兵去保護筆架山的糧草。洪承疇沒有聽從,而且還生氣地說:“我已經做了12年的督師,你們這些書生,懂得什麼!”洪承疇深諳軍事,但這次卻不免一步步地走入了清軍設下的陷阱。

看出明軍的破綻後,清軍立即采取行動,將洪承疇所率軍隊包圍,並斷絕其與後方的聯係。

明清雙方激戰良久,但不分勝負。此時,皇太極又派阿濟格率軍奪取明軍在筆架山的儲糧。明軍得知後,士氣受挫。

洪承疇見形勢嚴峻,召開會議,商討對策。他對諸將說:“現在糧草已經沒了,我軍將要陷入死地。防守肯定是等死,如果出戰還有取勝的可能。不如我們明天與清軍決一死戰,我親自為大軍擊鼓,請大家一起努力奮戰!”

應該說,洪承疇的主張還是比較正確的。此時明軍雖然斷糧,但軍隊受損不大,如果能夠拚力一戰,獲勝不是沒有可能。而如果撤退,不但前功盡棄,路上肯定會被清軍圍追堵截。但是,諸將害怕決戰不利,多主張先突圍退回寧遠,取得糧草後再重新進兵。在諸將的壓力下,洪承疇再次改變初衷,放棄解錦州之圍的計劃,決定分兵兩路,半夜突圍。

但大同總兵王樸害怕突圍時自己的軍隊會落在後麵,竟然擅自率領部眾提前逃走。唐通、馬科、吳三桂、白廣恩、李輔明這五名總兵得知消息後也顧不上原計劃,紛紛突圍而逃。結果,明軍大亂,計劃中的突圍變成了潰逃。洪承疇已失去了對全軍的控製,隻得退守鬆山城。

衝殺出去的明軍,先是遇到海水漲潮,又遭到清軍的截擊,傷亡慘重。十三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

洪承疇退入鬆山城後,困守半年多。最終因城內糧盡援絕,被清軍攻破。洪承疇被清軍所獲,變節投降。

鬆山城陷落後,錦州又投降。至此,關係到明清國運的鬆錦大戰宣告結束。

鬆錦之戰中,清軍圍點打援,大獲全勝,全殲明軍精銳。戰後,明朝在關外隻剩下寧遠一座孤城,清軍的鐵蹄離山海關越來越近。而明軍此後不但沒有能力再與清軍抗衡,甚至連關內的農民軍也抵擋不住了。僅僅兩年後,明王朝就亡在李自成之手。

【博聞館】

清朝國號的由來

滿族的祖先本是金代的女真部族,所以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以後即定國號為“大金”,史稱“後金”。皇太極繼位後,疆域不斷擴大,境內已不止女真一族,還有很多蒙古人、漢人、朝鮮人等,原來的國號已不合時宜。同時,由於曆史原因,漢人對金人非常厭惡,這對後金征服中原尤其不利。所以皇太極在天聰十年(1636)改國號為“清”。至於為什麼以“清”作國號,有兩種解釋:一種說法認為,在改“後金”為“清”的前一年,皇太極已廢除“女真”族號,改為“滿洲”。而“滿洲”在滿語中音近“曼殊”,本是佛名,意為“清之帝王”,是佛的化身。因此他用“清”代“金”,想用佛教的影響來籠絡各族人心。另一說法認為,在滿語中“清”即“金”的諧音,漢語的“清”即滿語的“金”。“金”改為“清”目的僅僅是征服漢民族的需要,讓漢人易於接受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