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得薩爾滸之戰的勝利後,後金政權逐步占領了整個遼東地區。明軍被迫退守到遼西的寧遠至錦州一帶。此後,後金又先後降服了朝鮮和漠南蒙古,實力極度膨脹。明崇禎九年(1636),後金大汗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清,正式建立起與明朝相抗衡的政權。在此期間,皇太極多次率軍繞過寧錦地區,侵擾關內,掠奪了大量人口和財產。

但由於寧錦防線的阻擋,清軍進入關內後唯恐後路被切斷,因此不敢在關內長時間立足,更談不上建立根據地了。為解決這個問題,皇太極決心一定要拔除錦州等城池,穩固清軍的後路。

崇禎十三年(1640)三月,清軍包圍了錦州。這次圍城的意圖很明顯,一方麵是要破壞明軍的遼西防線;另一方麵,由於錦州城戰略位置非常重要,明軍肯定不會坐視不管,一定會派兵來救,這樣就可以圍點打援了。被困城內的錦州守將祖大壽果然急忙向皇帝求援。

崇禎皇帝聽說錦州被圍的消息後,十分驚恐。因為錦州是明清兩軍對峙的最前沿,此城若失,西邊的寧遠甚至山海關都會受到威脅。而山海關又是北京城的門戶,不容有失,要保住寧遠和山海關就必須保住錦州。

崇禎十四年,明朝任命洪承疇率領王樸、楊國柱、唐通、白廣恩、曹變蛟、馬科、王廷臣、吳三桂八位總兵,步騎兵共十三萬,出關解錦州之圍。此時的明王朝已經被各地的農民起義衝擊得千瘡百孔,本來就不堪戰鬥的軍隊現在是少得可憐,其中的精銳更是少之又少。這十三萬大軍可以說是明軍最後的精銳,偌大一個明王朝,能拿出的家當也就這些了。很明顯,明朝把這點兒家當都拿出來,就是要與清軍進行最後的決戰。統帥洪承疇是一員名將,頗具軍事才能,他曾經多次擊敗農民起義軍,深受崇禎皇帝的賞識。這次皇帝派他出關決戰,也對他寄予了厚望。

明軍進抵錦州時,路過鬆山附近的石門,與清軍相遇。明軍立即派出精銳步兵攜帶弓箭和槍炮向山上的清軍發起進攻,企圖奪取製高點。而清軍則以騎兵衝擊明軍陣地,但明軍防守嚴密,清軍作戰不利。於是,清軍又調來紅衣大炮,對準明軍陣列猛轟,但明軍攻勢依然不減,到天黑時,清軍被迫撤退。

雖然初戰即獲小勝,但洪承疇並沒有被衝昏頭腦。他很清楚,自己所率領的明軍,是分別由八個邊鎮臨時調集起來的,雖然都是精兵,但因各有所屬,不易協調。再加上當時的將帥都非常驕橫,作戰時常常因為私心而擅自行動。能不能得心應手地指揮這十三萬大軍,是洪承疇最擔心的問題。所以,他主張避免同清軍立即決戰,而是徐徐逼近錦州,步步為營,且戰且守,以解錦州之圍。可以說,這樣的決策是符合當時實際情況的。

但兵部尚書陳新甲卻不同意洪承疇的戰略。他認為,十三萬大軍就是十三萬張嘴,一天要吃掉大量糧食。此時的明王朝國庫早已見底,如果戰事久拖不決,就會加重國庫的負擔。崇禎皇帝本來就不了解前線的實際情況,又聽信了陳新甲的錯誤建議,於是接連催促洪承疇出戰。

洪承疇被迫改變了原來的戰略,他將糧草存放在筆架山,率軍進抵錦州城外,向圍城的清軍發起猛攻。城內的祖大壽也殺出來接應。但由於城內外的明軍配合不力,解圍沒有成功。此後幾天,清軍又對明軍大營進行反攻,但都以失敗而告終,清軍感到很大壓力,統帥多爾袞急向皇太極求援。

軍報傳到盛京(今遼寧沈陽),皇太極正在患病,鼻子流血不止。他接到軍報,用碗接著鼻血,騎馬急進,星夜兼馳,來到前線!這次清軍幾乎是傾巢而出,孤注一擲要與明軍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