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期,軍備鬆懈,國家對邊疆地區的控製能力大大減弱。趁此機會,東北地區的女真首領努爾哈赤逐漸統一女真各部,並於1606年建立政權,國號金,史稱後金。後金建立後,不斷興兵侵擾明朝遼東地區。
“如今努爾哈赤來勢洶洶,遼東百姓已經困苦不堪,軍隊糧餉更是吃緊,朕想聽聽眾位大臣的意見。”萬曆皇帝問道。
“臣以為,努爾哈赤的政權剛剛建立,實力還不算強大,不如我們調集全國兵力,一舉蕩平之,以解遼東之患。”一位大臣一板一眼地回答。
萬曆皇帝點頭稱是。
萬曆四十七年(1619)二月,經過十個月的準備,明朝共調集了八萬多人,加上朝鮮等地的軍隊,總兵力在十萬以上,號稱四十七萬。明軍以遼東經略楊鎬為總指揮,坐鎮沈陽。杜鬆、馬林、劉、李如柏四位總兵分別率領四路大軍,進行分進合擊,最後在後金都城赫圖阿拉(故址在今遼寧新賓)會師。
楊鎬還派後金逃兵送信給努爾哈赤,信上寫著明軍進攻的部署、兵力以及發兵日期,目的是想恫嚇一下後金的軍隊。
努爾哈赤的後金兵力有八個旗,共六萬多人。由於在兵力上弱於明軍,努爾哈赤根據明軍四路出師、兵力分散的特點,決定采取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方針。他對八旗諸將領說:“無論明軍把兵力分成幾路,我們都要把兵力彙集成一路,重拳出擊。”
他把六萬八旗兵集結在赫圖阿拉附近,準備首先給予孤立冒進的明朝西路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打擊。
西路軍是明軍的精銳主力,以山海關總兵杜鬆為主將。杜鬆是一勇猛虎將,曾率軍與蒙古騎兵作戰百餘次,多次受傷,身上的創疤像出過的疹子般密密麻麻的。但是杜鬆氣量狹小,以前因為一件小事,他居然一氣之下剃發為僧,後來經他人勸說才又還俗。他擔任遼東總兵時,曾因吃了敗仗,幾次要自殺,還焚毀了許多軍用物資,被朝廷勒令還鄉。這次被起用,他十分想搶頭功,一心要生擒努爾哈赤,證明自己的勇敢和本領。在這樣一種心態下,他便率軍急躁冒進,竟然比預定日期提前出兵。
杜鬆軍星夜疾進,一天之內急行一百多裏,到達渾河岸邊。
“目前將士已經疲憊不堪,您看是不是應該休整一下再渡河?”一位將領對總兵杜鬆說道。
“休整之時恐怕進攻的時機就要過了,傳我命令,立即渡河。”杜鬆堅決地說道。
軍令難違,諸將士隻得拖著疲憊的身體過河。渡河時,杜鬆十分輕敵,諸將勸他披上鎧甲,他卻說:“披著鎧甲入陣殺敵,那不是男子漢所為。我參軍到現在,都不知道鎧甲有多重!”
杜鬆率領部隊行進至薩爾滸(在今遼寧撫順東渾河南岸)後,再次將兵力分散。其中主力部隊在薩爾滸紮營駐守,杜鬆親率一萬人攻打吉林崖。針對杜鬆分兵的情況,努爾哈赤派貝勒代善和皇太極率兩旗兵力增援吉林崖,截斷杜鬆的歸路,使其和駐紮薩爾滸的主力部隊不能互援;努爾哈赤自己則親率其餘六旗兵力進攻薩爾滸的杜鬆軍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