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激烈的戰鬥,薩爾滸的明軍被擊潰,傷亡慘重。然後,努爾哈赤又率軍與代善會師,擊破進攻吉林崖的杜鬆軍。杜鬆力戰而死,明朝西路軍全軍覆沒。

第二天,努爾哈赤又揮師攻擊由馬林率領的明北路軍。北路軍抵擋不住,大部分被殲滅,隻有主將馬林逃回了遼東。

擊敗馬林後,努爾哈赤立即移師南下,迎擊由劉率領的明東路軍。劉一向治軍嚴整,行軍布陣,安營紮寨都布置得井井有條,而且還裝備了大量的炮車,戰鬥力很強。努爾哈赤見無機可乘,及時改變策略,采取誘敵速進、設伏聚殲的打法。

當時,劉軍不知西路、北路軍已經失利,正向距赫圖阿拉五十裏的阿不達裏岡行進。努爾哈赤先派主力軍在阿不達裏岡設下埋伏,又以少數兵卒冒充明軍,拿著杜鬆令箭,謊稱杜鬆已經逼近赫圖阿拉,要劉急速挺進,與杜鬆會師攻城。劉果然中計,下令部隊丟棄輜重,輕裝疾進。當前進到阿不達裏岡時,遭到後金軍的伏擊,明軍慘敗,劉陣亡,屬下將士傷亡殆盡。協同劉作戰的朝鮮軍隊一萬多人,見明軍失敗後,幹脆投降了後金。

直到三路明軍都失敗後,坐鎮沈陽的楊鎬才急忙命令南路的李如柏撤兵。李如柏所部在回師途中,被小股後金騎兵侵擾,軍士們誤以為遇到了後金軍主力,都爭相逃奔,自相踩踏,死傷一千餘人,最後總算逃脫被後金軍全殲的命運。至此,薩爾滸之戰落下了帷幕。

薩爾滸之戰,是明與後金爭奪遼東地區的關鍵性一戰。後金軍采取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的方針,以數量處於劣勢的兵力,在五天之內,連破三路明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此戰的勝利,不但使後金政權更趨穩固,而且從此奪取了遼東戰場的主動權,為日後攻取遼東打下了基礎。而明軍則一步步走向了敗亡。

【博聞館】

八旗製度

明朝末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後,創立了八旗製度。他將全部人口編成八個旗,各旗之間用不同顏色的旗幟區分,分別是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個旗。八旗實行三級管理,三百名成年男子為一牛錄,由牛錄額真統領,五牛錄為一甲喇,由甲喇額真統領,五甲喇為一旗,每旗設一名固山額真和兩名梅勒額真,管轄本旗事務。每旗共計7500人,八個旗共有六萬多人。八旗製度是一個兵民合一的組織。各旗中的人口,平時耕獵,戰時當兵。八旗製度促進了女真族社會經濟的發展,也保證了軍事鬥爭的勝利,在後金的對外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後來,隨著形勢發展,後金和清朝政權又相繼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分別由蒙古人和漢人組成。清朝建立後,八旗製度成為清王朝統治全國的重要支柱之一。到清朝中後期,八旗製度逐漸衰落,清朝滅亡後,八旗製度也退出了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