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萬曆二十年(1592),日本出兵侵略朝鮮,妄圖以朝鮮為跳板進一步侵略中國。當時的明朝政府鑒於唇亡齒寒的道理,決定出兵援助朝鮮。在中朝軍隊的聯合打擊下,至二十六年(1598)底,日軍已經敗退到朝鮮南部沿海一帶,並準備從這裏撤軍,逃回國內。

當時,明軍水師約有1.3萬人,戰船五百餘艘。戰船上的武器也比較精良,除了弓、弩、刀槍、矛等冷兵器外,還有大量火炮,這些火炮威力巨大,射程最遠的可達三千米以上,是海戰中的攻堅利器。

朝鮮水軍兵力近五萬人,各類船舶近五百艘,其中包括李舜臣所發明的著名戰船——龜船。朝鮮水師在李舜臣的領導下,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曾多次擊敗日軍。日軍曾說:“朝鮮人打海戰比打陸戰要強得多,而且他們的戰船巨大,速度快,構造堅固,火槍子彈根本就無法射入。我軍的船隻如果遇到朝軍戰船,往往會被撞毀。”

此時,日軍在陸上有四萬多人等待撤退。在海上,日軍擁有戰船三千多艘,雖然數量龐大,但構造簡單,性能較差,平時主要作為運輸使用。船上配備的武器主要為火銃、弓箭、倭刀等,戰鬥性能遠遠不如中朝兩國水師。日軍原計劃分三路從朝鮮南部沿海撤退,中朝聯軍得知這一計劃後,決定主要截擊西路的第二軍和中路的第五軍。

一天清晨,日本的第二軍開始登船待發,但其先遣艦隊駛至光陽灣口的貓島附近時,受到中朝聯合艦隊的攔擊。第二軍突圍不成,隻得向中路的第五軍求援。此時,第五軍已經準備登船歸國,接到求援信後,又臨時改變行程,分乘五百多艘戰船駛出港口,向露梁海峽方向疾進,企圖前去解圍。

這一企圖再次被中朝聯合艦隊得知,他們及時調整了作戰計劃,決定集中主力在露梁以西海麵,包圍並殲滅救援的日軍。其中明朝老將鄧子龍率兵一千人,駕駛三艘巨艦為前鋒,待日軍艦隊通過海峽後,迂回到側後進攻,切斷日軍退路;主帥陳磷率明軍主力為左軍,停泊在竹島,李舜臣率朝鮮水師為右軍,進駐觀音浦地區。三路大軍準備妥當後,隻等日軍進入伏擊地域,與之展開決戰。

日軍艦隊主力逐漸駛向露梁以西海麵,進入了中朝聯合艦隊的伏擊圈。此時,一輪明月掛在天空,海中倒映著陸地上山的影子。突然間,無數戰船從陰影中衝出,直奔日軍艦隊。中朝戰艦率先開炮,日艦也用鳥銃還擊,雙方展開激戰。

一時間炮聲震天,炮彈和鳥銃子彈像雨點般落入水中。海麵上刀光血影,火光衝天。激戰半夜之後,日軍損失戰船四十餘艘。

“迅速突圍!”第五軍主將島津義弘無心戀戰,下令道。日本艦隊趁著大霧彌漫,勉強衝出包圍圈,中朝聯合艦隊緊追不舍。

明軍水師副將鄧子龍,已經有七十多歲,但作戰仍然十分勇猛。他的戰艦一馬當先,直衝日艦。日軍知道他是明朝水師高級將領,馬上調集多艘日艦將其包圍。鄧子龍毫無懼色,反而命令士兵靠近日艦,親自率領精兵二百多人,強行登上敵艦,與日軍展開肉搏戰。鄧子龍老當益壯,奮勇無比,殺得日軍鬼哭狼嚎。不幸的是,他的戰船被友軍誤射火箭而起火,鄧子龍無路可退,頑強戰鬥,最後壯烈犧牲。

朝鮮水師將領李舜臣在救援鄧子龍途中不幸被流彈擊中,身負重傷而亡。臨死前他將自己的衣甲和令旗交給侄子李莞,說道:“我軍如果知道我戰死了肯定會發生混亂和動搖,所以你在戰鬥勝利前不要讓大家知道這一消息。你穿上我的衣甲,用我的名義指揮作戰。”說完,就閉上了雙眼。

李莞聽從命令,以李舜臣的名義繼續指揮戰鬥。此時,明軍增援艦隊趕到,中朝戰鬥力更加強大,再度將日艦層層包圍,日軍左衝右突,始終無法衝出包圍圈。

隨著槍炮聲漸漸稀疏,海上的日軍大部被殲滅,戰船大半被擊沉。殘存的日軍棄船上岸,結果又被岸上的明軍殲滅。持續了一天的露梁海戰至此結束。

露梁海戰以中朝聯軍的輝煌勝利而告終,同時也宣告了曆時六年的明朝抗日援朝戰爭的結束。從此,東亞地區又恢複了和平局麵。

【博聞館】

龜船

龜船是16世紀朝鮮王朝為抵抗日本豐臣秀吉的侵略而製造的,因其形狀像烏龜而得名。龜船長35米,寬11.8米,高5.2米。船左右各有10個櫓,桅杆可以豎起也可以放倒,以便作戰。龜船上有70多個空洞,可以從裏麵放槍、炮或射箭,鐵甲上有很密的刀子和錐形鐵簽子。船頭是烏龜狀,嘴裏可以噴出毒氣,起到殺傷和恐嚇敵人的作用。龜船結構輕巧、堅固,船速快,火力大,是當時東方較為先進的軍艦。它在抗倭援朝戰爭中起了很大作用,因此而揚名於世。後來,隨著造船技術的進步,龜船逐漸銷聲匿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