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期,日本國內發生了內戰,在內戰中沒落的武士與一些商人、海盜相勾結,不斷侵擾中國沿海地區,他們殺人放火,搶奪財產,無惡不作,給沿海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和痛苦,中國稱其為“倭寇”。

到了明中期,由於政治腐敗、軍備鬆弛,倭寇對東南沿海的侵擾達到了頂峰,尤其以浙江、福建、廣東三省受害最大。在這種情況下,明朝政府派戚繼光到東南地區領導抗倭鬥爭。

到達浙江後,戚繼光認真研究了敵我作戰的特點。倭寇往往分成小股潛入沿海地區殺人越貨。小股的倭寇雖然人數不多,但是組織卻十分嚴密,在戰場上進退自如。此外,倭寇還采取了飄忽不定的戰法,往往在各省之間來回遊走,聲東擊西,令明軍防不勝防。在武器裝備方麵,倭寇仿造西洋火槍,製成鳥銃,具有較強的殺傷力。所以,小股倭寇的戰鬥力是很強的。

反觀明軍,由於實行衛所製度,士兵都是世襲的,而且地位低下,所以逃亡的很多。雖然在名義上明朝號稱擁有數量龐大的軍隊,但實際的戰鬥力量已經大大縮水。就是那些沒有逃走的士兵,也都被軍官役使,為軍官勞作,根本不進行軍事訓練。這樣的軍隊,一旦與強悍的倭寇相遇,沒有不吃敗仗的道理。

針對這種情況,戚繼光果斷進行了改革。他不再使用衛所中的士兵,而是另外招募。他得知義烏地區的人民悍勇好鬥,就從當地的農民和礦工中招收了三千人組建成新部隊。這些士兵多受過倭寇之害,戚繼光就以“保國衛民”激勵他們,同時嚴肅軍紀。作戰時,全體官兵必須集體向前,一人退卻則一人斬首,全隊退卻則隊長斬首,隊長殉職而全隊退卻則全隊斬首。他還擯棄舊式的訓練法,采取了鴛鴦陣等新戰術,使長短兵器相互配合,這讓軍隊組織調度更加靈活。

戚繼光還注重外來的新式火器,仿製出鳥銃和佛朗機炮,提高了火器在明軍配備中的比例。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明朝軍隊的戰鬥力,使“戚家軍”在後來的抗倭戰鬥中屢建奇功。

嘉靖四十年(1561),倭寇幾千人襲擊浙江台州,戚繼光以1500人在山林中伏擊。等敵人進入伏擊圈後,“戚家軍”列出“鴛鴦陣”,向敵軍勇猛衝殺,倭寇頓時崩潰,被斬首或墜崖摔死的不計其數。此役,兩千多倭寇全部被殲,而戚家軍僅犧牲三人。這一年,戚繼光在浙江沿海多次打敗倭寇,使浙江的倭患基本得到平息。

第二年,倭寇又大舉進犯福建沿海,福建官軍與他們相持一年多,仍然無法打退其進攻。加之倭寇又不斷的相互聲援,使整個福建沿海都受到了倭寇的嚴重威脅。見此情況,朝廷又派戚繼光赴福建抗倭。戚繼光的“戚家軍”奮勇作戰,連戰連捷,殺敵無數。盤踞在福建境內的倭寇幾乎被全部消滅。但在戚繼光返回浙江後,倭寇又返回福建沿海,再次大肆劫掠。

嘉靖四十二年(1563)四月,明朝調新任福建總兵俞大猷和廣東總兵劉顯與戚繼光同時進入福建,目的是給倭寇以致命打擊。在戰鬥中,戚家軍為中軍,擔任正麵進攻,俞大猷為右軍,劉顯為左軍,從兩翼配合攻擊。戚家軍首先以火器打亂了倭寇的前鋒騎兵,接著又乘勢發動猛攻,俞、劉二部從兩翼投入戰鬥。倭寇三麵受敵,狼狽竄回老巢。三路明軍乘勝追擊,將敵人圍困於大營中,並借風火攻,一舉蕩平了倭寇。

這場戰鬥隻用了四五個小時就結束了。殘餘倭寇逃往廣東,福建倭患基本平定。

不久之後,俞大猷又率軍殲滅了廣東境內的倭寇。至此,東南沿海的倭患最終被平定,曆時上百年的倭寇侵擾終於結束了,沿海人民又恢複了正常的生活。戚繼光由於在抗倭鬥爭中立下了重要功績,受到了人們的景仰,被後世稱為民族英雄。

【博聞館】

鴛鴦陣

倭寇侵擾的範圍多在浙閩沿海一帶,那裏多山陵沼澤,道路崎嶇,大部隊不易展開,而倭寇又慣用重箭、長槍和倭刀等短兵器作戰,還善於設置埋伏。針對倭寇的這一特點,戚繼光創造了一種新的戰鬥隊形——“鴛鴦陣”。這種以十二人為一作戰基本單位的陣形,設有隊長一人,長牌手一人,藤牌手一人,狼憲手兩人,長槍手四人,短兵手兩人,負責夥食的火兵一人。“鴛鴦陣”不但使矛與盾、長與短緊密結合,充分發揮了各種兵器的效能,而且陣形變化靈活,可以根據情況和作戰需要變縱隊為橫隊,變一陣為左右兩小陣或左中右三小陣。這種陣法運用靈活機動,完全抑製住了倭寇優勢的發揮,在戚繼光抗倭的鬥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