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正統十四年(1449),蒙古瓦剌的首領也先出兵進犯明朝邊境。消息傳到皇宮,英宗皇帝朱祁鎮不禁大吃一驚。
“皇上,您別著急,依我看如今應敵之計莫過於您禦駕親征!”宦官王振慫恿道。
英宗皇帝一向視王振的話為良策,於是決定率五十萬大軍親征。誰知,在土木堡一戰中,明朝二十萬大軍死傷過半,英宗也被俘虜。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慘敗的消息傳到北京,全城震動,北京城外郊區的民眾一片恐慌,爭相收拾行李,拖家帶口地逃入北京城內。城內的一些大臣也慌了手腳。麵對瓦剌的威脅,有人甚至主張遷都南逃。而兵部侍郎於謙堅決反對南遷,他說:“主張南遷的都該殺!京師是天下的根本,一旦動搖,國家社稷就完了。難道你們都忘了宋朝南渡的教訓了嗎?”於謙的主張得到了皇太後的支持,他被任命為兵部尚書,負責保衛京城。
然而,此時的當務之急是朝中無主,於謙等人經皇太後的同意擁立了英宗的弟弟朱祁鈺做皇帝,是為景泰帝,政局終於逐漸穩定下來。然後,他又調兵遣將,儲備糧草,做好了保衛首都北京的準備。
土木堡之變一個半月後,瓦剌再次出兵,目標直指北京。麵對強敵,總兵官石亨提議全軍退守城內,堅壁清野,等到敵軍兵馬疲憊之時再出擊。
於謙反對說:“我軍此前一直在吃敗仗,瓦剌軍已經很輕視我們了。如今我們再躲在城中,敵人就更看不起我們了。所以我們不能示弱於敵,而應該主動出城與敵軍決戰。”
作戰的計劃就這樣定了下來。當時,各地趕到京師的明朝援軍加上新招募的兵丁共有二十二萬。於謙將各軍列陣於京城九門之外,由石亨統一調度。而於謙本人則親自率軍駐紮在德勝門外,準備迎擊瓦剌的主力軍。
於謙下令緊閉京城九門,規定作戰期間一律不得開門,以示背城死戰的決心。他還頒布軍令:“將領如果丟棄士兵臨陣退縮,就要處斬;士兵如果丟棄將領而逃跑,後麵的士兵負責斬殺逃兵。”將士們看到城門已閉,知道已無退路,隻有背城一戰,才能死裏求生。
不久,瓦剌軍到德勝門進行試探性進攻。於謙早就料到瓦剌軍的這一行動,於是命令石亨事先設下埋伏,以一小隊騎兵引誘敵人。瓦剌軍果然中計,以一萬多人追來。石亨率領的伏兵突然出現,截斷了敵軍的退路。在明軍的兩麵夾擊下,瓦剌軍大敗,士氣受挫。
進攻德勝門的瓦剌軍敗退後,又轉攻西直門。此時西直門西邊的明軍是右都督孫鏜率領的五百人。孫鏜見瓦剌敗軍殺到,親自率軍迎敵,瓦剌軍被殺退,往北逃去。
孫鏜見敵眾我寡,不敢追擊,退軍到西直門下,要求西直門守將打開城門,放他進去。在城上督戰的程信堅持不開城門,以免給瓦剌以可乘之機。此時,又一隊瓦剌人馬殺到,程信下令用城上的槍炮射擊,為孫鏜助威。然而,敵強我弱,力量對比懸殊。眼見孫鏜就要支撐不住的時候,明朝援軍及時趕來,再次將敵人打跑。
瓦剌軍不死心,又轉而進攻彰義門(即廣安門)。明軍用火器和弓箭向敵人射擊,挫敗了敵人的攻勢。但景泰帝派來的監軍太監想要爭功,領著數百名騎兵搶先上前,擾亂了明軍的作戰計劃。瓦剌軍乘勢反擊,明軍轉勝為敗。
瓦剌軍追擊明軍到土城,當地居民都高呼著登上屋頂,用磚石砸向瓦剌兵。危急之時,明軍援軍又及時趕到,瓦剌軍再次倉皇撤退。
經過幾次交鋒,瓦剌軍的銳氣已被削去大半,但其主力未損,仍有數萬人集結在德勝門外。為了進一步打擊敵人,於謙在德勝門集中大量火炮,並在晚上對敵軍營地進行了大規模炮擊。當晚,炮聲震天,彈如雨下,無數敵軍死於炮火之下。這次炮擊持續了整整一夜,經此打擊後,瓦剌軍再無戰鬥的勇氣,分兩路從居庸關和紫荊關逃走了。
等到瓦剌軍全部退到塞外後,京師解除了戒嚴,北京保衛戰取得了勝利。這場戰役的勝利,挫敗了瓦剌攻占北京的企圖,保護了首都人民的生命和財產,避免了像宋朝南遷那樣的厄運,因而在明朝曆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博聞館】
明清北京內城九門
北京城門有“內九外七皇城四”的說法,“內九”指的是內城的九座城門。這九座城門修建於明永樂四年(1406)到十八年(1420)。當時朱棣即位稱帝,他鑒於明王朝的主要威脅仍來自塞外的蒙古殘餘勢力,加之自己曾做過燕王,於是決定遷都北平,改北平為北京,並營建北京城。到了明嘉靖時期,為進一步防止蒙古勢力入侵,在原城基礎上又加築了外城,從此北京城才有了內外城之別。
北京內城之所以設九門,因為九是個位整數中最大的,最能體現皇權至高無上的思想。九座城門按順時針方向,分別是:東城牆上的東直門、朝陽門;南城牆上的崇文門、正陽門、宣武門;西城牆上的阜成門、西直門;北城牆上的德勝門、安定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