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立後,太祖朱元璋為鞏固朱明王朝的統治,將眾多的兒子分封到各地做藩王。這些藩王都擁有一定數量的軍隊,其中以燕王朱棣的勢力最為強大。朱元璋死後,他的孫子朱允炆繼承皇位,就是建文帝。建文帝感到藩王勢力太大,於是有了削藩的想法。

燕王知道自己難逃此劫,幹脆在建文元年(1399)七月起兵反叛。根據朱元璋留下的《皇明祖訓》的規定:“如果朝中有奸臣蒙蔽皇帝,藩王就應該起兵幫助皇帝清除身邊的奸臣。”朱棣以此為借口,宣稱支持削藩的齊泰、黃子澄就是奸臣,並稱自己的舉動為“靖難”,就是平定禍亂的意思。因此,曆史上稱這場戰爭為“靖難之役”。

朱棣剛剛起兵時,勢小力弱。朝廷準備派遣大軍,一鼓作氣,將其消滅。但是,明初朱元璋大肆殺戮功臣宿將後,朝廷已無將可用,隻好起用年近古稀的幸存老將耿炳文為大將軍,率軍十三萬北上。

八月,燕王朱棣在中秋夜趁朝廷軍不備,全殲其精銳先頭部隊九千多人。繼而又在滹沱河北岸打敗朝廷軍的主力部隊。

“讓李景隆替代耿炳文,上陣殺敵!”聽到軍隊失敗的消息,建文帝下令道。

李景隆本是紈絝子弟,沒什麼智謀,而且為人高傲自大。建文帝任命他為統帥是一個重大的失誤。

李景隆到達德州,收集耿炳文的潰散兵將,並調各路軍馬,共計五十萬大軍,進抵河間(位於今河北滄州)駐紮。當朱棣偵知李景隆的部署後,笑著說:“李景隆的軍隊是一群烏合之眾,內部並不團結,而且紀律鬆懈,糧草不足。李景隆本人又求勝心切,冒險深入,一定會敗在我的手下。”

為了引誘朝廷軍深入,朱棣讓姚廣孝協助長子朱高熾留守北平(今北京),自己親率大軍去援救永平,並告誡朱高熾說:“李景隆來攻城時,你們隻能堅守城池,不能出戰。”

朱棣這一招果然靈驗,李景隆聽說朱棣離開了北平,立刻率軍直趨北平城下。而朱高熾在北平城內嚴密部署,拚死守衛。李景隆則號令不嚴,指揮失當,幾次攻城,都被擊退。

朱棣在解救永平之後,率軍直奔大寧。大寧是寧王朱權的藩地,軍中多為蒙古騎兵,驍勇善戰。朱棣攻破大寧後,挾持寧王回北平,還收編了寧王的部屬及軍隊。朱棣帶著這些精兵強將進逼李景隆軍營。燕軍內外夾攻,朝廷軍大敗潰逃,一直退到山東境內。

建文二年(1400)四月,李景隆又會同郭英、吳傑等集合兵將六十萬,號稱百萬大軍,進抵白溝河。朱棣率軍十餘萬迎戰,再次將李景隆打得大敗。

李景隆在幾個月的時間內一敗再敗,建文帝於是任命盛庸為平燕將軍,代替李景隆統兵。盛庸率兵北上,與燕軍在東昌府地區展開大戰。此前,燕軍多次輕易取得勝利,所以這次戰鬥他們非常輕敵,結果被朝廷軍打敗,朱棣的親信將領張玉戰死,朱棣自己也被包圍,最終依靠援軍的接應才得以突圍。東昌戰役是雙方交戰以來,朝廷軍取得的第一次大勝。兵敗後,朱棣總結教訓說:“這次東昌之役,我軍在戰前就輕敵,戰鬥開始後又輕易後退,導致前功盡棄。今後作戰再也不能輕敵,不能退卻,隻有奮不顧身,不怕犧牲,才能打敗敵人。”

公元1401年,朱棣起兵已經三年。盡管燕軍在戰場上多次大勝,但朝廷勢力依然強大,朱棣占據的範圍隻有北平附近的幾個地方。正為此苦惱之際,南京朝廷裏不滿建文帝的太監卻送來了南京城空虛的情報。朱棣聽後大喜過望,決定孤注一擲,率全軍南下。這次南下與前幾次不同,燕軍不再攻打路上的城池,而是長驅直入,直搗南京城。

建文四年(1402)正月,燕軍進入山東,繞過守衛嚴密的濟南,向南挺進,一路上拚拚殺殺,最終進抵長江北岸。

燕軍整合隊伍,在瓜洲渡過長江,直趨南京。守衛南京金川門的李景隆開門迎降。城破之後,宮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

燕王進入京城後,殺死了忠於建文帝的大臣齊泰、黃子澄和方孝儒等人。隨後登基稱帝,改年號為永樂,是為明成祖。曆時四年的“靖難之役”以燕王朱棣的勝利而告終。

【博聞館】

明代的藩王

朱元璋當上皇帝後,把宗室二十五人(24個兒子和1個從孫)封為藩王,分駐全國各戰略要地,想通過他們來拱衛王室。這些藩王待遇優厚,地位很高。每個王府還擁有一定數量的護衛,少的有3000人,多的有萬餘人。九位駐守邊境的王因有防禦蒙古侵擾的重任,所以護衛更多,如:北平的燕王朱棣擁兵10萬,大寧的寧王朱權擁兵8萬。後來,藩王的勢力急速膨脹,最終釀成了“靖難之役”。

明成祖朱棣通過這場戰爭當上皇帝後,吸取了藩王尾大不掉的教訓,大量削減藩王的護衛,並將邊王內遷。此後的藩王雖然人數更多,生活更優裕,但已經沒有了軍權,再也不能對朝廷構成威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