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自我快樂的心態不是與生俱來的,是靠後天自覺自願的磨礪和修煉得到的。這不僅靠個人努力,也靠生活在自己的圈子裏的其他人潛移默化的影響。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圈子,在這個範圍內是自己熟悉的事物和人,是自己所謂的“安全區域”。不知不覺中,像一隻背著殼的蝸牛,動不動就把腦袋縮回去。
有的人有一種習慣:每天翻閱相同的幾份報紙雜誌,他們從來不嚐試接受任何不同的觀點。在一次科學研究中,科研人員對這種人進行了這樣的心理測試:他們請一個政治立場眾所周知的人閱讀一份報紙的社論。社論的開頭的觀點與他的觀點一致。讀到一半的時候,觀點突然來了一個180度的急轉彎。通過暗藏的攝像機,科研人員發現這位讀者的眼睛突然轉向該報紙版麵的另一部分。這個思想僵化的讀者甚至不願意了解一個不同的觀點,因此,他不可能有笑給自己聽的幸運,反而可能讓別人笑自己。
生活中也一樣,隻是接受一種風味的菜肴,便永遠也體會不到其他菜肴的美妙之處。有的人想都不想就一口咬定“我這個人口重,喜歡吃味濃的食物”,於是他們在清淡的食品端上來的時候,從來都不會考慮夾一點,嚐嚐看。他們的心目中就堅信一種觀念:隻有味道重的東西才好吃,味道清淡的東西不用嚐,肯定不好吃。這隻能算作是過去經驗的一種慣性,而成為真理的可能性太小了。記得一個電視劇中的男主人公說不喜歡吃菠蘿,其實隻是因為這種水果外表很難看。但是當他有一天吃了處理好的菠蘿以後卻大聲稱讚:“這是什麼水果,給我再來一塊!”菠蘿味道沒有變,隻不過他以前不願嚐,吃了後,才知道原來它跟想象中的不一樣。
人一旦暗示自己喜歡某種東西,便會努力說服自己放棄其他的東西。可是我們根本就沒有去嚐一嚐,又怎麼知道不好呢?所以一個不會變換口味的人不會成為美食大師;一個墨守成規的人永遠也不會成為一個好的創造者。
人最好不要總把自己局限在一個固定的圈子裏,尤其是對周圍的環境和人感到不如意的時候。因為那時候你不可能笑。所以聰明人都會讓自己在思維觀念上和交際、工作中,保持一顆有彈性的心靈,隨時關注、接納新鮮的血液和力量,由此會發現,笑給自己聽絕不是一件難事。
適時“變心”
煩惱與歡喜,成功和失敗,僅係於一念之間。
——大仲馬
有這樣一個例子,一位叫羅絲的女士,有一個幸福的家庭,丈夫疼愛她,女兒喜愛她,她總是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可是,有一天不幸發生了。那天她回到家裏,小女兒聽到她的開門聲和腳步聲,急忙從二樓的房間飛奔而出迎接她,像一隻快樂的小鳥。她的女兒隻顧著高興,沒注意腳下的樓梯,一不小心在樓梯上摔了個跟頭,從樓上滾了下來,當時就死了。羅絲悲痛欲絕,整天沉浸在失去女兒的痛苦之中,看到與女兒有關的每一件東西,她都會垂淚,工作和生活都亂糟糟的。有位教會的老太太聽說她的情況後前來安慰她,對她說:“我自己沒有親生的兒女,但我照顧了很多流落街頭的女孩子,她們的健康狀況是我最牽掛的,每當她們生病無法醫治時,我的難受不小於你,所以我能理解你的心情。現在我年事已高,照料這些孩子已經很吃力了,我懇求你來接手我的工作,將您對女兒的愛轉給她們,或許這樣能讓你忘卻自己的憂傷。”
羅絲女士考慮再三後接受了這份工作。忙碌的工作雖然不能使她完全忘記自己的痛楚,但每當看到女童們在她的照顧關愛下健康活潑的樣子,她的傷痛就會大大減輕。當一個人處於一種難以解脫的精神困惑時,從原有的生活環境跳出來,讓自己因關注其他的事情而減輕以往不悅的精神,無疑是一個改變心態的良方。
隻有“心”變了,屬於你的世界才可能有陽光照耀,隻有愛博大了,你的生命才更有意義。
我們生活中絕大多數人都在過著一種循規蹈矩的、平平淡淡的日子,這沒有什麼不好。但為什麼我們覺得生活沒有什麼意思?這是因為我們心靈深處的某些東西受到了壓抑,認為也沒有什麼“臨危不懼的英雄本色”、“天降大任於斯人”等諸如此類大顯身手的機會,很多人失去了激情與活力,留下的隻是一種疲憊懈怠。
作家葉天蔚曾經寫過這樣一段話:“在我看來,人生最糟糕的境遇不是貧困,不是厄運,而是精神心境處於一種無知無覺的疲憊狀態,感動過你的一切不能再感動你,吸引過你的一切不能再吸引你,甚至激怒過你的一切也不能再激怒你,即使是饑餓感和仇恨感,也是一種強烈讓人感到存在的東西,但那種疲憊會讓人不住地滑向虛無。”
這是一種很可怕的狀態,也許你不可能換一種更能激起你熱情的工作,也許你更不能去重新組合家庭,但你可以改變心態,給生命畫布中適當地增加一些色彩,如紅黃藍,保持住心靈的年輕與彈性。其實生活本身與世界本身都是多姿多彩的,關鍵是看你有沒有一顆善於捕捉的心。
工作地點沒變,你可以換換上下班的方式或乘車路線,如你每天騎自行車,今天你可以乘坐公共汽車,觀察一下周圍匆匆忙忙的各種表情的人群;工作內容沒變,但可以換一種方式看看是否提高了效率,或許會得到意想不到的結果;周末是否全家出去看場美國大片;節假日是否狠心去吃頓大餐,體會一下到豪華場所消費的快感;安排些力所能及的旅遊項目,去看看秋葉泛黃顯紅、萬裏長城的雄偉;試著動手拆裝自行車、電視機,看自己是否比你想象中的還要心靈手巧;培養一些適合自己的業餘愛好,堅持下去就會發現其樂無窮;搞些可能的投資活動,買點股票……
晴天雨雪,酷暑嚴霜,一日三餐,朝九晚五,也許生活環境難以改變,但你可以改變心情。永遠懷著感恩的心情去體驗造物主的厚賜,帶著積極的心態去體會每一點變化的不同。你有無數種改變可以選擇,把一潭波瀾不興的死水變成歡快奔流的小溪。
霧後是晴天
你不能左右天氣,但你能轉變自己的心情。
——歌德
霧擋住了太陽,模糊了我們的視野,使人的心情也像霧一樣灰暗不明。許多人都因一大早見到霧而鬱鬱寡歡,但也有的人見到霧反而興奮不已,因為他知道大自然的霧,日出便消散,霧後是晴天。看見濃霧,他會自語:“很快便要霧散日出。”而不是一味的心情沉重。同樣是霧天,不同的是人的心態,樂觀的人看到是霧後的天,悲觀的人隻見霧、不見天。
換一種心情去看霧,你會減少許多的憂愁和不必要的鬱悶;換一種心態對待生活,你會收獲許多的快樂。當我們因昨天與朋友鬧一場誤會而心頭茫然時,應該立刻運用溝通的手段,讓和解的陽光盡早出現。打個電話,發個短信或電子郵件,送一件包含歉意的禮物……你的所作所為都是天晴前的濃霧,慢慢地霧散了,朋友又回到了你身邊。那種愉悅無以言表。
因此無論何時都應該想到霧隻是薄薄一層,它後麵有個好太陽,又亮又溫暖,它會把霧收去,交給世界一個好晴天。
隻有擁有陽光般的心態,才會擁有陽光般的生活。
一個人在工作或者生活不開心的時候,內心比較脆弱,所以很容易對他人產生不當的期待。我們時常在這種情緒低落的時候,把我們見到的每一個人都當成是我們的朋友,向他傾訴我們的不幸,並渴望獲得安慰與同情。你的每個朋友都願意聽你訴苦嗎?
對於每個人來說,隨時遭遇無法預料的危機,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家裏小孩生病、至愛親友死亡、婚姻亮起紅燈等,這些大大小小的問題都會使我們壓力倍增,心力交瘁,精神疲憊,進而影響我們的情緒,從而使煩惱剪不斷,理還亂。
人在遭受挫折的時候,往往會感到非常脆弱,但是無論問題多嚴重,最好不要找同事傾訴,更不要四處找人哭訴。如果一定要發泄,也一定要找辦公室以外的朋友,否則很可能給同事造成你“有病”的印象。
曾經有人說,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每個人的視角也完全是被自己先天或後天形成的思維定式所左右,所以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注意力,喜歡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之上。比如說,你們夫妻最近經常無端地發生口角,你察覺你和你太太的關係已經發生危機。而且也許這個時期又是公司最緊張的時候,你的業務也很繁重。在家庭和業務的壓力下,你很容易陷入無奈情緒的陷阱,處於一個相當低落的時期。大多數人在情緒低落的時候,總是希望別人給予關懷,對自己伸出援助之手。所以你在這種情況下,稍不留神就會失去自控力,家庭問題上的苦悶和事業的壓力讓你急需有人傾聽你的感受,幫你發泄心中的鬱悶和不滿。
不是每個人都是我們可以信賴的朋友,而且每個人都有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你對他們傾訴一些你自己覺得催人淚下的事情其實並不會博得他們的同情,反而會覺得你小題大做,沒能力處理好一些簡單事件等。
仔細想想,這種渴望同情與注意的心理是一種小孩心態。我們都見過這樣的畫麵:許多時候,當一個孩子摔倒以後,他並不是馬上張嘴大哭,而是看周圍有沒有人注意他,如果有人的話,他就會驚天動地哭起來;若沒有人,他一般就會無可奈何地爬起來,繼續做他的遊戲。小孩子的這種把戲會讓人覺得可愛好玩,但如果換作一個成年人呢?
大自然的霧消散很快,生活上的霧,在好心態的驅逐下,一樣停留不了多久。當心情不好時,想想濃霧散失的過程吧。濃霧天,雖然向上空望不見太陽,但能看見它四周的銀環,那是晴天的希望,你隻需要想到陽光一定能穿透霧氣照射大地,今天一定是個好天氣。漸漸的環繞在太陽周圍的霧氣慢慢淡化,藍天逐漸顯現出來。又過了一會兒,雲塊飛快地退去,萬裏無雲的天空,閃閃發光的太陽出現在你麵前,照亮你的心靈。
其實,每個人都會有不少煩心的事兒,大家也許都在“水深火熱”中掙紮,何必總拿自己的不開心強加到人家頭上呢?除非迫切需要幫助,否則即使是最好的朋友,也不要拉著人家陪你一道悲傷,還是自我調節為好。要相信霧後是晴天,黎明前的黑暗過去就是初升的太陽。
給自己一個波瀾不驚的平靜心態
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觀天上雲卷雲舒。
——佚名
人們麵對現實世界,有多少令我們心境不寧的事情。
每天,當我們打開電視和報紙,都會看到許多令人不安的新聞。歐洲又發現了一例“瘋牛病”,你情不自禁地會想:我今天吃的牛肉漢堡可別有“瘋牛病”……股市又下跌了,你開始擔心自己買的股票……美國發生了校園槍擊事件,你在震驚之餘,又為你在美國留學的孩子揪起了心……醫生說,坐便馬桶不衛生,會傳染性病。你又忽然緊張起來,因為你白天開會時剛剛使用了樓裏的公共衛生間……
在家中,在單位,甚至走在大街上,你也會遇到許多煩心的事:孩子功課不好,又不用功;單位領導莫名其妙地衝你發火,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足足批評了你一個小時;在路上,一個人嫌你擋了他的道,罵罵咧咧沒個完……
正如古人所說,人們麵對著外界的這些混亂幹擾,心情怎麼能夠承受得了?
那麼,該如何辦呢?保持心情的寧靜。隻要稍微寧靜下來,你眼前的一切就會是完全不同的情形。
讓我們試著用平和寧靜的心情來看待那些曾讓我們心煩意亂的外界幹擾。
世界就是這樣,每天都會有很多壞消息、壞事報道出來了,說明人們已經有了警覺。如果自己無力改變,相信會有人去改變,自己以後當心一點兒就是了。孩子讓你操心,但最終要靠他自己努力,你盡到責任就可以了,不必為此而鬧心。領導可能是有煩心事,不過是拿你當出氣筒,不要太在意,受點兒委屈,也就過去了。路上遇到的那個人是很無禮,但你現在早已脫離了那人,忘了那人吧,那人早已走了,你還在為他而生氣,不是繼續替那人折磨自己嗎……
莊子說:“至人無己。”
“無己”即破除自我中心,亦即拋棄功名束縛的小我,而達到與天地精神往來的境界。
從這裏可以看出,莊子所主張的超脫,實際上是擺脫了一切之後的無知無欲,表現在人生理想上,那就是“無名”,即獨與天地相往來的獨善其身。
對於生活在現實中的我們而言,莊子對天地精神的崇拜,固然是顯得玄虛了一些,但針對構成我們世界的純利益追求以至於忘卻了自己的人來說,莊子的宏論和超脫還是具有一定借鑒意義的。
任何人也不能做到如莊子所言無知無欲而達到超脫,但效法天地之自然渾成,而注意自我心性的保持,能夠超然物質欲求之外,也許,倒亦是頗為有益的境界。
關於此,莊子曾在“逍遙遊”中講了這樣的寓言:
堯把天下讓給許由,說:“日月都出來了,而燭火還不熄滅,要和日月比光,不是很難為嗎?先生一在位,天下便可安定,而我還占著這個位,自己覺得很羞愧,請容我把天下讓給你。”
許由說:“你治理天下,已經很安定了。而我還來代替你,要為著名利嗎?是為著求地位嗎?小鳥在森林裏築巢,所需不過一枝,鼴鼠到河裏飲水,所需不過滿腹。你請回吧,我要天下做什麼呢?”
這則寓言是說:天地之間廣大無比,而在此之中,人所需又如此的渺小,拿自己的所需與天地相比那不是很可憐嗎?那麼何不效法天地之自然,而求得心性的自由和逍遙呢。
莊子要給予我們的也許是一種極宏遠的宇宙觀,讓人認識到至廣至大的極限處,解脫自我的封閉,超越世俗的小我。莊子的這種宇宙觀,難道不是一種智慧的體現嗎?
作為生命的個體,我們是淹沒在萬象的生命之中的。但正是作為個體,我們才時常能真切感受到生命的世界所具有的偉大和恢宏。
隻要你覺得自己是一個值得一活的人,人生的危機就不會妨礙你去過充實的生活。如此,就會有一種安全感取代焦慮不安,而你也就可以快快樂樂地活下去,把不安之感減低到最低限度。有了這種“安全感”,也就自然會有心靈的平和寧靜。
要保持寧靜的心態,可以在遇到煩心的事時有意識地改變一下想法。比如在乘公共汽車時碰到交通堵塞,一般人會焦躁不安,但你可以想:“這正好使自己有機會看看街道,換換腦子。”如果朋友失約沒來找你玩,你也不必心生煩悶,你可以想:“不來也沒關係,正好自己看看書。”這樣轉換想法,就可以使煩躁的心境變得平和起來。
在痛苦中超越自己
生命是一條艱險的狹穀,隻有勇敢的人才能通過。
——米歇潘
人的一生中,不如意的事要比如意的事多得多,假如事事盡如人意,那就是一種美麗的傳說了。
噩夢的發生也都是在不知不覺中。失業、破產、離婚、車禍、得了絕症、親人過世……隻要活著一天,這些痛苦總是一樣接著一樣,在我們身邊來來去去。
一個人的平靜生活突然被掀起波瀾,痛苦足以消耗他的心智,磨損他的意誌,甚至會讓他對善良的道德都產生懷疑。他咒罵著:“我這麼努力幹嗎?所有的事都不合理,都不公平,為什麼老天要這樣對我!”他幾乎相信,已經沒有什麼值得努力的目標,根本找不到任何活下去的意義了。
當你在人生的賭局中,手握著由命運發下來的壞牌,你會緊張得不知如何玩下去。可是,你有沒有想過,你其實可以換牌啊!悲劇在所難免,但並不表示你就非得被它打垮,從此與幸福絕緣;而是,你能不能轉禍為福,在逆境中重新站起來。
意大利的心理學家曾經做過研究,對象是一群因為意外事故而導致截癱的病人,他們都是年紀輕輕,但卻喪失了運用肢體的能力,可以說命運對他們不公平。不過,絕大多數的患者卻一致表示,那場意外也是他們這一生中最具啟發性的轉折點。
調查中有一名叫做魯奧吉的青年,他在20歲那年騎摩托車出事,腰部以下全部癱瘓。魯奧吉在事後回憶說:“癱瘓使我重生,過去我所做的事都必須從頭學習,就像穿衣、吃飯,這些都是鍛煉,需要專注、意誌力和耐心。”
此後魯奧吉卻以積極的心態麵對人生的態度聲稱,以前自己不過是個渾渾噩噩的加油站工人,整天無所事事,對人生沒什麼目標。車禍以後,他經曆的樂趣反而更多,他去念了大學,並拿到語言學學位,他還替人做稅務顧問,同時也是射箭與釣魚的高手。他強調,如今,“學習”與“工作”是令他最快樂的兩件事。
的確,生命中收獲最多的階段,往往就是最難挨、最痛苦的時候,因為它迫使你重新檢視反省,替你打開了內心世界,帶來更清晰、更明確的方向。
要想生命盡在掌控之中是件非常困難的事,但日積月累之後,經驗能幫助你彙集出一股力量,讓你愈來愈能在人生賭局中進出自如。很多災難在事過境遷之後回頭看它,會發現它並沒有當初看來那麼糟糕,這就是生命的成熟與鍛煉。
這是基督聖歌中“奇跡的教誨”中的一句歌詞:“所有的鍛煉不過是再次呈現我們還沒學會的功課。”學著與痛苦共舞,才能看清造成痛苦來源的本質,明白內在真相。
山中鹿之助是日本戰國時代有名的豪傑,據說他時常向神明祈禱:“請賜給我七難八苦。”很多人對此舉都是很不理解,就去請教他。鹿之助回答說:“一個人的心誌和力量,必須在經曆過許多挫折後才會顯現出來。所以,我希望能借各種困難險厄來鍛煉自己。”而且他還作了一首短歌,大意如下:“令人憂煩的事情,總是堆積如山,我願盡可能地去接受考驗。”
一般人向神明祈禱的內容都有所不同,一般而言,不外乎是利益方麵。有些人祈禱幸福,有人祈禱身體健康,甚或賺大錢,卻沒有人會祈求神明賜予更多的困難和勞苦。因此當時的人對於鹿之助這種祈求七難八苦的行為,不能夠理解,是很自然的現象,但鹿之助依然這樣祈禱。他的用意是想通過種種困難來考驗自己,其中也有借七難八苦來勉勵自己的用意。
鹿之助的主君尼子氏,遭到毛利氏的滅亡,因此鹿之助立誌消滅毛利氏,替主君報仇。但當時毛利氏的勢力正如日中天,尼子氏的遺臣中膽敢和毛利氏敵對的,可說少之又少,許多人一想到這是毫無希望的戰鬥,就心灰意冷。可是,鹿之助還是不時勉勵自己,鼓舞自己的勇氣。或許就是因為這個緣故,他才會祈禱賜予其七難八苦。
一般被喻為英雄豪傑的人,他們的心誌並不見得強韌得像鋼鐵一樣。許多偉人也有過一段內心黑暗的時期,甚至有的曾因覺得前途無望,而想自殺。例如在古巴危機發生時,美國總統肯尼迪在做大膽的決定之前,據說也是緊張而苦惱的。
再大的痛苦都會過去,超越了它,你便也在痛苦中超越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