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誰高明到不犯錯誤,在心態問題上是也是如此。聰明人與愚蠢者的區別在於,會不會及時通過心態轉換實現狀態的自我調控。蒙牛老總牛根生有句話說得好:“心態)就如同翻一頁書……高手翻到的全是天使,不是因為魔鬼不存在,而是他能把魔鬼變成天使。”
改變心態就是在改變命運
事情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待它們。
——奧·斯韋特·馬頓
命運是可以改變的,因為它取決於你的心態,如果你能正視自我,並改變那些不良的心態,那麼你的命運也會隨之改變。
知道了自己的錯誤,勇於承認,並毫不猶豫地改掉它,這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英雄豪傑之所以是英雄豪傑,聖賢之所以是聖賢,就是在這一點上有過人之處。
明代的時候,有一個著名的人物,叫袁了凡。
袁年少時曾在一個名叫慈雲寺的寺廟裏遇上了一位姓孔的老人。老人長須飄然,仙風道骨,長得超凡脫俗。經過一番交流之後,袁就把老者請到了自己家中,母親說:“好好接待孔先生,讓他給你算一算命,看靈不靈。”結果,孔先生算他以前的事情絲毫不差。
孔先生告訴他:“你明年去考秀才,要經過好幾次考試。先要經過縣考,縣考時,你考中第十四名;縣上麵有府,府考時,你考中第七十一名;府上麵有省,省考時,你考中第九名。”第二年,他去參加考試,果然沒有錯,孔先生算準了。
於是,袁又讓孔先生為他推算終身的命運。孔先生告訴他:“你某年應考第幾名,某年可以廩生補缺,某年可以當貢生。當貢生後,某年又會去四川一個大縣當縣令,三年半後,便回到家鄉。在五十三歲這一年的八月十日醜時,你將壽終正寢,可惜終身無子。”袁了凡將這一切都詳詳細細地記錄下來,並且銘記在心。
令人稱奇的是,自第二年後每次考試的名次都與孔先生所算一致。
從此以後,袁真的明白了,一個人一生的吉凶禍福、生老病死、貧富貴賤,都是上天安排好了的,不能強求。命裏沒有的,怎麼動腦筋、怎麼努力都得不到;命裏有的,不用多想、也不用怎麼努力,自然就會有。於是,他認命了,無求、無得、無失,心裏真正地平靜了下來。
他當了貢生以後,在北京住了一年,終日靜坐,毫無想法,也不讀書寫字,真可謂心如止水。因為他知道了自己的命運,想也沒用,所以,他什麼都不想了。
一年,袁回到南方,去朝廷所辦的大學——南京的國子監遊學。入學之前,他到南京棲霞山拜訪了著名的雲穀禪師。他與雲穀禪師在禪堂裏對坐,三天三夜都沒合眼,依然精神飽滿。雲穀禪師暗暗稱奇,心想:如此年輕之人,怎麼會有這麼高深的定力呢?真是難得!難得!
於是,雲穀禪師問道:“凡夫之所以不能成為聖人,是因為心中有雜念和妄想。你坐在這裏三天三夜,我沒有看到你有一個妄念。這是什麼原因呢?”
袁回答道:“因為我已經知道了自己的命運。二十年前,有一位姓孔的先生早就算定了,我一生的吉凶禍福、生老病死都是注定的,還有什麼好想的呢?想也沒有用,所以幹脆就不想了。”
雲穀禪師笑了笑,說道:“我還以為你是一位定力高深的豪傑,原來也隻是一個凡夫俗子。”
袁向雲穀禪師請教:“此話怎講呢?”
雲穀禪師說:“人的命運為什麼會被注定呢?這是因為人有心、有妄想。人如果沒有了心、沒有了妄想,命運就不會被注定。你三天三夜不合眼,我以為你拋開了妄想,沒想到你仍有妄想,這妄想就是——你什麼都不想了。”
袁問道:“既然如此,那麼按照你的說法,難道命運可以改變嗎?”
雲穀禪師說道:“儒家經典《詩經》和《尚書》裏都說過這樣一句話——命由我作,福自己求。這的確是至理名言。任何人的命運都是由自己的心態決定的,人的幸福也全看自己怎樣去追求。佛家經典中也說: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妄語是佛家的根本大戒,佛難道還會妄語嗎?難道還會欺騙你嗎?”
袁進一步向雲穀禪師請教:“孟子說:‘有所求,然後才能有所得。’其意思的確是指求在自己。但是,孟子的話是針對一個人的道德修養而言,人的道德修養無疑可以通過自身的培養而獲得,而功名富貴是身外之物,難道通過內在的修身養性也可以獲得嗎?”
雲穀禪師說:“孟子的話沒有說錯,是你自己理解錯了。你理解對了一半,另一半你還不知道。其實,除道德修養可以通過內心求得之外,任何一切也都可以求得。你難道沒有聽過六祖說的這樣一句話嗎?‘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意思就是說,任何成功和幸福都離不開人的方寸之心,一切追求最終是否成功,都取決於人的心態。要追求一切,首先就必須從追求心靈開始。所以,孟子說的求在自己,不僅僅指道德修養,功名富貴也是如此。道德修養是內在自身的,功名富貴是外在的,但這兩者的獲得都應該從內心入手,而不要舍棄內心,盲目地在外麵去追求。從內心入手,內外的追求都可以得到。如果不反躬內省,隻一味地向外追逐,那麼,盡管你拚命努力,用盡了許多方法和手段,但這一切都是外在的,內心沒有覺悟,你就隻能像無頭蒼蠅一樣四處碰壁,最終毫無結果。所以,一個人從外麵去追求功名富貴,往往會內外兩者都失掉。”
袁聽完雲穀禪師的話以後,豁然開朗。
雲穀禪師告訴他說:“孔先生說你不能登科,沒有兒子,這是根據你的天性而算定的,這是天作之孽,完全可以通過內心的努力去改變它。隻要你擴充自己的德性,改變自己的心態,多做善事,多積陰德,那麼,你就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易經》是一部高深的著作,中心思想就是教人趨吉避凶。如果說人的命運是注定的,又何須去趨吉避凶呢?”
聽完雲穀禪師的話以後,當天,他便改名為了凡,其含義是自己了解了安身立命之說,立誌不走凡夫俗子之路,一定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從此以後,他整日小心謹慎,不敢讓自己的行為越雷池半步。他的心態開始發生了變化。以前,他放縱自己的個性,言行隨隨便便,過一天算一天。而現在,他時刻警覺,不斷反省檢點自己的行為,即使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常常感覺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在注視著自己;遇到有人憎恨誹謗他,他也能安然容忍,內心相當平靜,不像從前那樣心浮氣躁,一點點委屈都受不了。
第二年,禮部進行科舉考試。孔先生算他該考第三名,他卻考了第一名,孔先生的卦終於不靈驗了。秋天的大考,他又考中了舉人。孔先生算他命裏不會中舉,而他居然考中了。
從這以後,袁了凡便對命運變通之說深信不疑,時時刻刻檢點反省自己:是否積善行德不勇敢?是否救人的時候常懷疑慮?是否自己的言論還有過失?是否清醒時能做到而醉後又放縱了自己?
改名以後,袁了凡便自己掌握了自己的命運:他有了兒子,取名天啟;他不僅考中了舉人,而且還考取了進士;孔先生說他命裏本應去四川當知縣,他後來卻在天津寶坻當了知縣,最後官至尚寶司少卿;孔先生算他壽命隻有五十三歲,他卻一直活到七十四歲。
袁了凡的故事。證明了一個奇跡的出現,而大多數人不能實現這個奇跡是因為不能去除自己身上的人性弱點。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些頑固的東西阻礙著自己潛能的發揮,像嫉妒、猜疑、虛榮、剛愎、自卑、懦弱、貪婪、恐懼等等,所以,我們在通往成功的路上不斷克服外在困難的過程,實際上也就是一個不斷釋放潛能的過程,一個克服自己弱點、自己戰勝自己的過程。
欣賞自己的不完美
眼中隻有瑕疵的人無法發現其他的東西。
——托馬斯·富勒
人生確實有許多不完美之處,每個人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缺憾。其實,沒有缺憾我們就無法去衡量完美。仔細想想,缺憾其實不也是一種美嗎?
一位心理學家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他在一張白紙上點了一個黑點,然後問他的幾個學生看到了什麼。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回答,看到了黑點。於是,心理學家得到了這樣的結論:人們通常隻會注意到自己或他人的瑕疵,而忽略其本身所具有的更多的優點。是呀,為什麼他們沒有注意到黑點外更大麵積的白紙呢?
一位人力三輪車師傅,五十多歲,相貌堂堂,如果去當演員,應該屬偶像派。當別人問他為什麼願做這樣的“活兒”,他笑著從車上跳下,並誇張地走了幾步給人家看,哦,原來是跛足,左腿長,右腿短,天生的。
問者很尷尬,可他卻很坦然,仍是笑著說,為了能不走路,拉車便是最好的偽裝,這也算是“英雄有用武之地”。他還驕傲地告訴別人:“我太太很漂亮,兒子也帥!”
有這樣一位女子,她喜歡自助旅行,一路上拍了許多照片,並結集出版。她常自嘲地說:“因為我長得醜,所以很有安全感,如果換成是美女一個人自助旅行,那就很危險了。我得感謝我的醜!”
英國有位作家兼廣播主持人叫湯姆·撒克,事業、愛情皆得意,但他隻有1.3米,他不自卑,別人隻會學“走”,他學會了“跳”,所以,他成功了。他有句豪言:“我能夠得到任何想要的東西。”
其實,在人世間,很多人注定與“缺陷”相伴而與“完美”相去甚遠的。渴求完美的習性使許多人做事比較小心謹慎,生怕出錯,因此,必然導致其保守、膽小等性格特征的形成。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有的人長得一表人才,舉止得體,說話有分寸,但你和他在一起就是覺得沒意思,連聊天都沒絲毫興致。這些人往往是從小接受了不出“格”的規範訓練,身上所有不整齊的“枝杈”都給修剪掉了,於是便失去了個性獨具的風采和神韻,變得幹巴、枯燥,沒有生機,沒有活力。客觀地說,人性格上的確存在著“缺陷美”,即在實際生活中,那些性格有“缺陷”而絕對不屬於十全十美的人反而顯得更具有內在的魅力,也更具有吸引力。
不僅人自身是不完美的,我們生活的世界也是充滿缺憾的。比如:有一種風景,你總想看,它卻在你即將聚焦的時候巧妙地隱退;有一種風景,你已經厭倦,它卻如影隨形地跟著你;世界很大,你想見的人卻杳如黃鶴;世界很小,你不想看見的人卻頻頻進入你的視線;有一種情,你愛得真、愛得純,愛得你忘了自己,而他(她)卻視如垃圾,如果能夠倒過來,多好,可以不讓自己再忍受痛苦。世上有許多事,倒過來是圓滿,順理成章卻變成了遺憾。然而,世上的許多事情正是在順理成章地進行著,我們沒辦法將它倒過來。
缺陷和不足是人人都有的,但是作為獨立的個體,你要相信,你有許多與眾不同的甚至優於別人的地方,你要用自己特有的形象裝點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也許你在某些方麵的確遜於他人,但是你同樣擁有別人所無法企及的專長,有些事情也許隻有你能做而別人卻做不了!
學會欣賞自己的不完美,並將它轉化成動力,才是最重要的。
中國古代哲學家楊子曾對他的學生們說:有一次,我去宋國,途中住進一家旅店裏,發現人們對一位醜陋的姑娘十分敬重,而對一位漂亮的姑娘卻十分輕視。你們知道這是為什麼嗎?學生們聽了之後說什麼的都有。楊子告訴他們,經過打聽才知道,那位醜陋的姑娘認為自己相貌差而努力幹活而且品格高尚,因此得到人們的敬重;那位漂亮的姑娘則認為自己相貌美麗,因而懶惰成性且品行不端,所以受到人們的輕視。
其實,做人的道理也是這樣,是否被人尊敬並不在於外貌的俊與醜。美決不隻是表麵的,而有著更深層次的內涵。如果表麵的美失去了應該具有的內涵,就會為人們所舍棄,那位漂亮姑娘就是最好的例證。勤能補拙,也能補醜,這是那位醜姑娘給我們的啟示。
欣賞自己的不完美,因為它是你獨一無二的特征。欣賞自己的不完美,因為有了它才使你不至於平庸。不完美使你區別於人,世界也因你的不完美而多了一點色彩。
跳出心靈的牢獄
幻想出來的痛苦一樣可以傷人。
——海涅
其實每一個人的心都是自由的,如果你感歎心太累,那麼一定是你自己鎖住了自己。“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何必做一個自築牢獄的庸人呢?跳出來吧,快樂正在等著你。三伏天,禪院的草地枯黃了一大片。“快撒點草種子吧!好難看哪!”小和尚說。
師父揮揮手:“隨時!”
中秋,師父買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種。
秋風起,草籽邊撒、邊飄。“不好了!好多種子都被吹飛了。”小和尚喊。
“沒關係,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發不了芽。”師父說,“隨性!”
撒完種子,跟著就飛來幾隻小鳥啄食。“要命了!種子都被鳥吃了!”小和尚急得跳腳。
“沒關係!種子多,吃不完!”師父說,“隨遇!”
半夜一陣驟雨,小和尚早晨衝進禪房:“師父!這下真完了!好多草籽被雨衝走了!”
“衝到哪兒,就在哪兒發!”師父說,“隨緣!”
一個星期過去了。原本光禿的地麵,居然長出許多青翠的草苗。一些原來沒播種的角落,也泛出了綠意。
小和尚高興得直拍手。
師父點頭:“隨喜!”“隨時、隨性、隨遇、隨緣”概括了人生多少自然,多少豁達!不妄求、不貪戀、不慌亂、不躁進,一切自然隨意,人生還會有太多的東西可以讓你寢食難安,愁眉不展嗎?很多的東西都是人人想要的。為此,世事紛爭、你恨我怨,但有幾人可以如願?為何不開釋自己的心靈,無私無欲?讓自己跳出心靈的圈子,卸下包袱,心境恬靜一點?
不要幻想生活總是那麼圓圓滿滿,也不要幻想在生活的四季中享受所有的春天,每個人的一生都注定要跋涉溝溝坎坎,品嚐苦澀與無奈,經曆挫折與失意。
灑脫一點,得失存乎於世,棄之於心,人生難免看盡落英繽紛,風華早謝。停留與駐足不應該是你人生失意時的選擇,抬眼望天,太陽永遠光彩奪目,月亮永遠以暗夜作幕。生活不可求全責備,披著陽光的色彩前行,生活才會有光明照耀。細細想來,其實你完全可以很快樂。就像這個煩惱少年的經曆一樣。有一天,他來到一個山腳下。隻見一片綠草叢中,一位牧童騎在牛背上,吹著悠揚橫笛,逍遙自在。
煩惱少年看到了很奇怪,走上前去詢問:“你能教給我解脫煩惱之法麼?”
“解脫煩惱?嘻嘻!你學我吧,騎在牛背上,笛子一吹,什麼煩惱也沒有。”牧童說。
煩惱少年試了一下,沒什麼改變,他還是不快樂。
於是他又繼續尋找。走啊走啊,不覺來到一條河邊。岸上垂柳成陰,一位老翁坐在柳陰下,手持一根釣竿,正在垂釣。他神情怡然,自得其樂。
煩惱少年又走上前問老翁:“請問老翁,您能賜我解脫煩惱的方法麼?”
老翁看了一眼憂鬱的少年,慢聲慢氣地說:“來吧,孩子,跟我一起釣魚,保管你沒有煩惱。”
煩惱少年試了試,不靈。
於是,他又繼續尋找。不久,他路遇兩位在路邊石板上下棋的老人,他們怡然自得,煩惱少年又走上前去尋求解脫之法。
“喔,可憐的孩子,你繼續向前走吧,前麵有一座方寸山,山上有一個靈台洞,洞內有一位老人,他會教給你解脫之法的。”老人一邊說,一邊下著棋。
煩惱少年謝過下棋老者,繼續向前走。
到了方寸山靈台洞,果然見一長髯老者獨坐其中。
煩惱少年長揖一禮,向老人說明來意。
老人微笑著摸摸長髯,問道:“這麼說你是來尋求解脫的?”
“對對對!懇請前輩不吝賜教,指點迷津。”煩惱少年說。
老人答道:“請回答我的提問。”
“有誰捆住你了麼?”老人問。
“沒有。”煩惱少年先是愕然,爾後回答。
“既然沒有人捆住你,又談何解脫呢?”老人說完,摸著長髯,大笑而去。
煩惱少年愣了一下,想了想,有些明白了:是啊!又沒有任何人捆住了我,我又何須尋找解脫之法呢?我這不是自尋煩惱,自己捆住自己了嗎?
少年正欲轉身離去,忽然麵前成了一片汪洋,一葉小舟在他麵前蕩漾。
少年急忙上了小船,可是船上隻有雙槳,沒有渡工。
“誰來渡我?”少年茫然四顧,大聲呼喊著。
“請君自渡!”老人在水麵上一閃,飄然而去。
少年拿起木槳,輕輕一劃,麵前頓時變成了一片平原,一條大道近在眼前。少年踏上大路,歡笑而去。跳出心靈牢獄的方法在你自己的手裏,沒有人可以左右你的思想,如果你依然用煩惱自擾,別人也不可能幫上你的忙。因為無人可以把他的意誌強加在你的頭上。境由心造,要想快樂,何不自己跳出來?
遺忘讓你更快樂
能向後看得越遠就可能向前看得越遠。
——丘吉爾
上天賜給我們很多寶貴的禮物,其中之一即是“遺忘”。隻是我們過度強調“記憶”的好處,卻忽略了“遺忘”的功能與必要性。生活中,許多事需要你記憶,同樣也有許多事需要你遺忘。
比如,你失戀了,總不能一直溺陷在憂鬱與消沉的情境裏,必須盡快遺忘;股票失利,損失了不少金錢,心情苦悶提不起精神。你也隻有嚐試著遺忘;期待已久的職位升遷,人事令發布後竟然沒有你,情緒之低可想而知。解決之道別無他法——隻有勉強自己遺忘。
隻有遺忘了那些不快,才會更好地前進。
然而,想要遺忘卻不是想象中那麼容易。遺忘是需要時間的,如果你連“想要遺忘”的意願都沒有,那麼,時間也無能為力。
一般人往往很容易遺忘歡樂的時光,對於不快的經曆卻常常記起,這是對遺忘的一種抗拒。換言之,人們習慣於淡忘生命中美好的一切;但對於痛苦的記憶,卻總是銘記在心。就如你吃過了糖會很快忘記甜,吃過了黃連卻口有餘苦。
的確,很多人無論是待人或處事,很少檢討自己的缺點,總是記得“對方的不是”以及“自己的欲求”。其實到頭來,還是很少如願——因為,每個人的心態正彼此相克。
反之,如果這個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夠試圖將對方的不是及自己的欲求盡量遺忘,多多檢討自己並改善自己,那麼,彼此之間將會產生良性的互補作用,這也才是每個人希望達到的。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一位女士給了一個朋友三條緞帶,希望他也能送給別人。這位朋友自己留了一條,送給他不苟言笑、事事挑剔的上司兩條,因為他覺得由於上司的嚴厲使他多學到許多東西,同時他還希望他的上司能拿去送給另外一個影響他生命的人。
他的上司非常驚訝,因為所有的員工一向對他敬而遠之。他知道自己的人緣很差,沒想到還有人會感念他嚴苛的態度,把它當作是正麵的影響而向他致謝,這使他的心頓時柔軟起來。
這個上司一個下午都若有所思地坐在辦公室裏,而後他提早下班回家,把那條緞帶給了他正值青春期的兒子。他們父子關係一向不好,平時他忙著公務,不太顧家,對兒子也隻有責備,很少讚賞。那天他懷著一顆歉疚的心,把緞帶給了兒子,同時為自己一向的態度道歉,他告訴兒子,其實他的存在帶給他這個父親無限的喜悅與驕傲,盡管他從未稱讚他,也少有時間與他相處,但是他是十分愛他的,也以他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