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以包容的心態看人以豁達的狀態待人(1 / 3)

在人際交往中,僅僅有前麵所說的“練達”是不夠的,還應該以豁達的狀態待人。豁達不是簡單的大大咧咧,而是能以包容、寬懷的心看待別人的高低對錯,以坦然恬靜的心情對待自己的成敗得失。

獨木不成林,你需要與人合作

人們在一起可以做出單獨一個人所不能做出的事業;智慧 雙手 力量結合在一起,幾乎是萬能的。

——美·韋伯斯特

沒有人能夠不需要任何幫助而生活。如果你在工作中隻顧埋頭苦幹,不願去和別人分享你的成績或是快樂,忽視了人際關係的培養時,你所遇到的困難就會成倍地增加,你所感受的壓力也會成倍增長。並且,你將肯定不再受歡迎。

初中的政治課上老師教導我們:人是社會的動物。語文老師則在黑板上寫了一個大大的“人”字,語重心長地對大家說:“人’的一撇一捺是相互支撐的,缺少了其中任何一半‘人’字都將不複存在。”你說:我知道這個道理!可是,“知道”是一回事,懂得又是另一回事。在職場上,有多少人因為承受不住同事所帶給自己的巨大壓力而黯然謝幕了呢?不是因為工作能力差,知識不夠豐富,為什麼被排擠掉或是主動辭職的總是這些人呢,難道是上天偏偏讓他們命運多舛不成?其實也怪不得別人,誰讓這些特立獨行者總是和別人對不上眼,相處得不融洽,搬起人際關係這塊巨石來砸向自己事業之路上的腳呢?

答案就是,對不起,恕我直言,你太自私,太狂妄了。在新進公司的第一天,你不願同別人說話,不願向老員工討教,因為你覺得自己沒有必要主動說話,至少你的學曆很可能比他們高;當工作中你遇到困難時,你不屑向同事們請教,而是毫不猶豫地衝向總經理辦公室,這樣一來在別人眼中你的另一個名字叫做“馬屁精”。如果你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你更不願把它拿出來和同事們一起分享,因為這是自己努力的結果,關別人什麼事?當然,也沒有人會祝賀你的成功……久而久之,你突然發覺到自己似乎變成了公司裏最不受歡迎的那一個,沒有同事衝你真誠友好地微笑,聚餐也沒有你的份。天啊,每天除了要應付煩死人的工作還要應付同事們所加在你頭上的壓力!看,你會有多痛苦?

這一切惡果都是由你自己造成的,不要抱怨別人。

每一份工作都需要他人的幫助,例如你需要一份幾天前的報道來充實你的報告,而鄰座的女孩恰巧手頭還有。於是你就必須對她說請把舊報紙借我一下。如果你臉上寫滿微笑的話,相信她會十分情願地把它借給你看的。

當你輕鬆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任務,剩下的時間就用來享受生活好了。看,合作多麼美好!懂得運用人際關係合作完成任務的人哪裏還有什麼所謂的工作壓力?所有任務老早就都輕鬆愉快地搞定啦!

請看卡內基找尋一位首席化學家的故事:經過全球探訪後,他找到一位當時在德國公司任職的化學家,這位化學家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於是卡內基便和他簽了長達5年的合同,但是不到一年卡內基就和他解約了。為什麼呢?因為這位化學家很容易發脾氣,整個部門被他搞的一團糟,沒有人願意與他共事。而他也因為太計較小事而經常怒氣衝衝,以致什麼成就都沒有。像卡內基一樣,所有老板都願意雇用善於和他人合作的人。因為企業是一個團體,其中的每股力量都是奮勇向前的,如果你不能很好地同他人協調,你的思想、行為不僅會因此而產生負擔,同時你還會成為人民公敵,害群之馬。所有人都一致認為應該把你從這個集團中“剔除”掉,接下來的日子你可能就要再一次即將麵對失業的壓力了。

每個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一個單獨的個體絕沒有機會取得成功。這是大家都清楚的問題。但是,隻一味地付出,不能與人互利互惠,對你來說也不是件好事。人們需要合作才能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偉大的導師馬克思在寫巨著《資本論》時,家庭生活陷入極度窮困的地步。為了支持好友不斷寫下去,恩格斯暫時放棄了自己的理論研究,去從事他最厭惡的買賣行當,他用這筆錢資助馬克思完成了著述。

當《資本論》第一卷問世後,馬克思在給恩格斯的信中動情地說道:“這件事成為可能,我隻有歸功於你!沒有你的犧牲精神,我絕對不能完成我那三卷的巨著。”

由此可見,合作是具有多麼大力量的一件事!它能幫助你完成自己的工作,減輕你的壓力和負擔,讓你精力十足活蹦亂跳地投入到下一項更有挑戰性的工作當中去!

在社會大舞台上,不論你從事什麼事業,要想取得成功,都必須搞好人際關係。因為如果你不占天時、地利就必須得占“人和”。不論在哪一個專業領域,單獨一個人想獨力達到事業的頂峰,是不可能的事情。而要得到別人幫助的最好辦法,就是願意幫助別人。當你試著隨時鼓勵並協助他人求取事業的成功時,大部分人在你需要他們時都會助你一臂之力。不吝於伸出援手,你才會得到相等的回報。反之,你將一無所獲。

與人和諧相處與分工合作的精神,是最高尚的人際關係。從廣義來說,合作就是對你的同事以行動來表示關心。當你能與別人合作無間時,你的困難會因為多一個人進來分擔而降低,而取得成就的喜悅會因為多一個人分享而加倍。你要記得,隻要繼續專心於自己的工作,並盡量協助他人,最終是會達成自己的目標的。要讓自己始終保持友善及充分合作的態度並不容易,但你最後一定會發現,這樣的努力是值得的。

在一個團隊中,你隻需這樣做便會降低你的工作壓力和人際壓力:

①每進入一個團體都要盡快融入其中,並讓大家看到你是一個有工作能力的人,且對他們有所幫助。

②不要拒絕別人向你請求的幫助,否則也沒人願意在你有困難的時候施以援助之手。

③有了成績要與上司分享,更要與同事們分享,做個大度的人才會贏得他人的尊重與信任。當然,你也可以享受別人的成績帶來的快樂。

④不要有嫉妒心理,真誠地助別人一臂之力或是讚美別人的成績,嫉妒除了扭曲你的人格讓你做出破壞同事間關係的傻事外沒什麼別的用途。

⑤必要的時候做出一點犧牲,你能舍小利去幫助別人相信上司和大家總會看到的,那樣的話,人們就都會開始信任和感謝你了!

⑥要對別人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壓製、貶低別人或是扮演阻擋他人進步角色的人遲早要受到懲罰,不但自身形象大大受損,而且也沒有人再願意幫助他了!

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許多人都不懂得付出的快樂,不懂得合作的力量,因此他們承受著加倍的壓力和痛苦,當習慣了付出,即使你不要求回報也會來找你的。比如有一天,當你正愁眉苦臉對著一堆數字發愁時,你的做會計的女同事會過來,輕輕對你說,請問,需要我幫忙嗎?

寬恕別人就是在寬恕自己

不會寬容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別人的寬容的。

——貝爾奈

也許昨天,也許很久以前,有人傷害了你,你不能忘記。你本不應受到這種傷害,於是你把它深深地埋在心裏等待報複。不過現在你應該明白,這樣做是毫無益處的,不肯放過別人就是不寬恕自己。

在這個世界裏,一個人即使是出於好意也會傷害他人。朋友背叛你、父母責罵你、愛人離開你……總之,每個人都會受到傷害。

人一旦受到傷害的時候,最容易產生兩種不同的反應:一種是怨恨,一種是寬恕。

怨恨是你對受到深深的、無辜傷害的自然反應,這種情緒來得很快。女人希望她的前夫與他的新妻子倒黴;男人希望背叛了他的朋友被解雇。無論是被動的還是主動的,怨恨都是一種鬱積著的邪惡,它窒息著快樂,危害著健康,它對怨恨者的傷害比被怨恨者更大。

消除怨恨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寬恕。寬恕必須承受被傷害的事實,要經過從“怨恨對方”,到“我認了”的情緒轉折,最後認識到不寬恕的壞處,從而積極地去思考如何原諒對方。

寬恕是一種能力,一種停止傷害繼續擴大的能力。

寬恕不隻是慈悲,也是修養。

生活中,寬恕可以產生奇跡,寬恕可以挽回感情上的損失,寬恕猶如一個火把,能照亮由焦躁、怨恨和複仇心理鋪就的黑暗道路。曾任紐約州長的威廉·蓋諾被一份內幕小報攻擊得體無完膚之後,又被一個瘋子打了一槍幾乎送命。他躺在醫院為他的生命掙紮的時候,他說:“每天晚上我都原諒所有的事情和每一個人。”這樣做是不是太理想了呢?是不是太輕鬆、太好了呢?如果是的話,就讓我們來看看那位偉大的德國哲學家,也就是“悲觀論”的作者叔本華的理論。他認為生氣就是一種毫無價值而又痛苦的冒險,當他走過的時候好像全身都散發著痛苦,可是在他絕望的深處,叔本華叫道:“如果可能的話,不應該對任何人有怨恨的心理。”當耶穌說“愛你的仇人”的時候,他也是在告訴你:怎麼樣改進你的外表。你一定見過這樣的女人,她們的臉因為怨恨而有皺紋,因為悔恨而變了形,表情僵硬。不管怎樣美容,對她們容貌的改進,也及不上讓她心裏充滿了寬容、溫柔和愛所能改進的一半。

怨恨的心理,甚至會毀了你對食物的享受。聖人說:“懷著愛心吃菜,也會比懷著怨恨吃牛肉好得多。”

要是你的仇人知道你對他的怨恨使你精疲力竭,使你疲倦而緊張不安,使你的外表受到傷害,使你得心髒病,甚至可能使你短命的時候,他們不是會拍手稱快嗎?

即使你不能愛你的仇人,至少也要愛你自己。要使仇人不能控製你的快樂、你的健康和你的外表。就如莎士比亞所說的:“不要因為你的敵人而燃起一把怒火,熱得燒傷你自己。”

你也許不能像聖人般去愛你的仇人,可是為了你自己的健康和快樂,你至少要忘記他們,這樣做實在是很聰明的事。艾森豪威爾將軍的兒子約翰說:“我父親不會一直懷恨別人。”他說:“我爸爸從來不浪費一分鍾,去想那些不喜歡的人。”在加拿大傑斯帕國家公園裏,有一座可算是西方最美麗的山,這座山以伊笛絲·卡薇爾的名字為名,紀念那個在1915年10月12日像軍人一樣慷慨赴死——被德軍行刑隊槍斃的護士。她犯了什麼罪呢?因為她在比利時的家裏收容和看護了很多受傷的法國、英國士兵,還協助他們逃到荷蘭。在十月的那天早晨,一位英國教士走進軍人監獄——她的牢房裏,為她做臨終祈禱的時候,伊笛絲·卡薇爾說了兩句將刻在紀念碑上不朽的話語:“我知道光是愛國還不夠,我一定不能對任何人有敵意和恨。”四年之後,她的遺體轉移到英國,在西敏寺大教堂舉行安葬大典。人們常常到國立肖像畫廊對麵去看伊笛絲·卡薇爾的那座雕像,同時朗讀她這兩句不朽的名言。托爾斯泰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位國王想勵精圖治,如果有三件事可以解決,則國家立刻可以富強。第一,如何預知最重要的時間。第二,如何確知最重要的人物。第三,如何辨明最緊要的任務。於是群臣獻計獻策,卻始終不能讓國王滿意。

國王隻好去問一位極為高明的隱士,隱士正在墾地,國王問這三個問題,懇求隱士給予指點。但隱士並沒有回答他。隱士挖土累了,國王就幫他繼續幹。天快黑時,遠處忽然跑來一個受傷的人。於是國王與隱士把這個受傷的人先救下來,裹好了傷口,抬到隱士家裏。翌日醒來,這位傷者看了看國王說:“我是你的敵人,昨天知道你來訪問隱士,我準備在你回程時截擊,可是被你的衛士發現了,他們追捕我,我受了傷逃過來,卻正遇到你。感謝你的救助,也感謝你讓我知道了這個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我不想做你的敵人了,我要做你的朋友,不知你願不願意?”國王聽了微笑著說:“我當然願意。”

國王再去見隱士,還是懇求他解答那三個問題。隱士說:“我已經回答你了。”國王說:“你回答了我什麼?”隱士說:“你如不憐憫我的勞累,因幫我挖地而耽擱了時間,你昨天回程時,就被他殺死了。你如不憐恤他的創傷並且為他包紮,他不會這樣容易地臣服你。所以你所問的最重要的時間是‘現在’,隻有現在才可以把握。你所說的最重要人物是你‘左右的人’,因為你立刻可以影響他。而世界上最重要的是‘愛’,沒有愛,活著還有什麼意思?”學著寬恕吧!遇事記恨別人的人,往往不能從被傷害的陰影中平安歸來,痛苦總是如影隨形,受傷害的反而是自己。因此,你一定要盡己所能地寬恕別人,這樣做也正是在寬恕自己。

返璞歸真會覺得更輕鬆

但願每次回憶,對生活都不感到負疚。

——郭小川

有人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年輕的時候,拚命想用‘加法’過日子,一旦步入中年以後,反而比較喜歡用‘減法’生活。”

所謂“加法”,指的是什麼都想要多、要大、要好。例如,錢賺得更多、工作更好、職位更高、房子更大、車子更豪華等等;當進入中年之後,很多人反而會有一種迷惘的心態,花了半生的力氣去追逐這些東西,表麵上看來,該有的差不多都有了,可是,自己並沒有變得更滿足、更快樂。

人生在不同的階段,需要的東西自然也會有變化。

每個人在來到這個世上時都是兩手空空,沒有任何東西,因此重要的事情也隻是“吃喝拉撒睡”。

隨著歲月流逝人的年紀越來越大,生活也開始變得複雜。除了一大堆的責任、義務必須承擔之外,身邊擁有的東西也開始多了起來。

至此之後,便不斷的奔波、忙碌,肩上扛的責任也愈來愈重。而那些從各處弄來的東西都是需要空間存放的,所以,需要的空間也愈來愈大,當我們發現有了更多的空間之後,立刻毫不遲疑地又塞進新的物品。當然,累積的責任、承諾以及所有要做的事也不斷地增加。

曾有這麼一個比喻:“我們所累積的東西,就好像是阿米巴變形蟲分裂的過程一樣,不停地製造、繁殖,從不曾間斷過。”那些不斷增多的物品、工作、責任、人際、財務占據了你全部的空間和時間,許多人每天忙著應付這些事情,累得早已喘不過氣,幾乎耗掉半條命,每天甚至連吃飯、喝水、睡覺的時間都沒有,也沒有足夠的空間活著。

拚命用“加法”的結果,就是把一個人逼到生活失調、精神瀕臨錯亂的地步。這是你想要過的日子嗎?

這時候,就應該運用“減法”了!

這就好像參加一趟旅行,當一個人帶了太多的行李上路,在尚未到達目的地之前,就已經把自己弄得筋疲力盡。唯一可行的方法,是為自己減輕壓力,就像將多餘的行李扔掉一樣。

著名的心理大師容格曾這樣形容,一個人步入中年,就等於是走到“人生的下午”,這時既可以回顧過去,又可以展望未來。在下午的時候,就應該回頭檢查早上出發時所帶的東西究竟還合不合用?有些東西是不是該丟棄了?

理由很簡單,因為“我們不能照著上午的計劃來過下午的人生。早晨美好的事物,到了傍晚可能顯得微不足道;早晨的真理,到了傍晚可能已經變成謊言”。

或許你過去已成功地走過早晨,但是,當你用同樣的方式度過下午,你會發現生命變得不堪負荷,窒礙難行,這就是該丟東西的時候了!

用“加法”不斷地累積,已不再是遊戲規則。用“減法”的意義,則在於重新評估、重新發現、重新安排、重新決定你的人生優先順序。你會發現,在接下來的旅途中,因為用了“減法”,負擔減輕,不再需要背負沉重的行李,你終於可以自在地開懷大笑!

愛人即愛己

人家幫我,永誌不忘;我幫人家,莫記心頭。

——華羅庚

關愛他人,你所付出的僅是一點愛心,但你收回的卻是巨大的幸福。請相信愛心是能夠被傳遞的,關愛別人就是在關愛自己。有一個人被帶去觀賞天堂和地獄,以便比較之後能讓他聰明地選擇自己的歸宿。他先去看了魔鬼掌管的地獄。第一眼看去條件非常好,因為所有的人都坐在酒桌旁,桌上擺滿了各種佳肴,包括肉、水果、蔬菜。

然而,當他仔細看那些人時,發現沒有一張笑臉,也沒有伴隨盛宴的音樂或狂歡的跡象。坐在桌子旁邊的人看起來沉悶,無精打采,而且皮包骨頭。更奇怪的是,那些人每人的左臂都捆著一把叉,右臂捆著一把刀,刀和叉都有四尺長的把手,使它們不能用來自己喂自己吃,所以即使每一樣食物都在手邊,結果他們還是吃不到,一直在挨餓。

然後他又去了天堂,景象卻完全一樣:同樣食物、刀、叉與那些四尺長的把手,然而,天堂裏的居民卻都在唱歌、歡笑。這位參觀者困惑了。他奇怪為什麼條件相同,結果卻如此不同。在地獄的人都挨餓而且可憐,可是在天堂的人吃得很好而且很快樂。最後,他終於看到了答案:地獄裏每一個人都試圖喂自己,可是一刀一叉,以及四尺長的把手根本不可能吃到東西;天堂裏的每一個人都是喂對麵的人,而且也被對麵的人所喂,因為互相幫助,所以,誰都可以吃到食物。在關愛他人的同時,你就是在為自己播下一枚與人為善的種子。隨著時光的流逝,它會發芽、抽葉,直至長得枝繁葉茂。它不僅能夠為他人擋風遮雨,也能嗬護你、安慰你獲得幸福。

任何一種真誠而博大的愛都會在現實中得到應有的回報。付出你的愛,給別人力所能及的幫助,你的人生之路將多通途,少險阻。小城裏有一對待人極好的夫婦不幸下崗了,在朋友、親屬以及街坊鄰居們的幫助下,他們開起了一家火鍋店。

剛開張的火鍋店生意清冷,全靠朋友和街坊照顧才得以維持。但不出三個月,夫婦倆便以待人熱忱、收費公道而贏得了大批的“回頭客”,火鍋店的生意也一天一天地好起來。

幾乎每到吃飯的時間,小城裏的七八個大小乞丐,都會成群結隊地到他們的火鍋店來行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