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以包容的心態看人以豁達的狀態待人(3 / 3)

也許給自己找的最多的借口是沒有空閑,分秒必爭的急促氣氛與溫柔的情懷格格不入。實際上,抽出一些時間來做那些“看來沒有實際價值”的小事,卻往往能夠美化自己的生活及心靈。例如給遠方很久不見的朋友寫一封問候懷念的信,或是送人一點小禮物表示感謝等。

時間是一定有的,問題隻在如何利用。從前在某個鄉村教區內,一個農民的妻子死了。她是個賢妻良母。兒女長大成人後各自離家獨立,她伴著生性乖僻而沉默寡言的丈夫生活了幾年,有一天在洗衣服時突然死去。在葬禮上,她的丈夫沒有流眼淚,在走向墳場時,他也沒有傷痛的表情。

但是葬禮完畢之後,他遲遲不走,等著和牧師說話。他把手中拿著的一本破舊小書遞給牧師,傷心地說道:“這是一本詩。她喜歡詩,你能替她念一首嗎?她總是要我和她一起念,我總說沒有空,田裏每天都有事要做。不過現在我明白了,一天不下田,並沒有什麼了不得。”大概非到太遲的時候,我們不會知道應該如何利用時間。多和家人交流,經常肯定和感謝對方為家庭所做的一切,一定更有利於和諧相處。如果這個農民早一點改變心態,早一點懂得流露感情,早一點說出自己的感激之情,他就不會留下如此深的遺憾。愛人為你沏一杯熱茶;鄰居雨天幫你收起衣服;同事幫你將工作做得很好……麵對這一切,你想過惜福與感恩嗎?你吝嗇過你的讚美之詞嗎?

有一個農婦在勞累了一天之後,為家裏幹活的幾個男人準備了一大堆幹草當晚餐。惱怒的男人們問她是不是瘋了,農婦答道:“嘿,我怎麼知道你們會在意呢?二十多年來,我一直做飯給你們吃,你們從沒說過什麼,也從來沒有告訴過我你們並不吃幹草啊!”

在美國曾有人做過一項對離婚婦女的調查,在對家庭生活不滿意的眾多原因中,比例最高的一項就是:“沒有人領情”。你相信嗎?許多對家庭不滿的男人也許也有同樣的理由。雖然我們也常常心裏感謝他(或她)為我們所做的一切,卻從來沒有說出或者不懂得如何說出自己的感激之情。不知道適時表達出自己的讚美之情是我們經常忽略的一個毛病。眾所周知的著名人際關係專家卡耐基也把它列為人性的一大弱點。

在簡單而豐富的日常生活中,其實隻要我們稍微在意的話,很多東西都是值得讚賞的。女兒從學校裏帶回一份考得不錯的成績單,我們應該讚賞她,這樣她會繼續努力並對自己充滿信心;妻子買了一件新衣服,我們應該讚賞她的眼光,這樣的話,她穿起來的時候就會覺得既漂亮又迷人;當疲憊的店員耐心地拿出貨物讓我們一一挑選的時候,我們也應該稱讚他們優秀的服務態度,她工作起來就會更有勁……但是,遺憾的是,人們常常在這個時候,認為所有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說不出一句讚賞的話來。對這個美德的忽略,會讓我們的生活不完美,因為你失去了很多別人感激你的機會,你也就失去了很多內心滿足的那種快樂。

所有的這一切,每個人看起來都在做著自己應該做的事而已,沒什麼值得特別關注的,這種想法不能說是錯,但至少是不完全正確:我們忽略了他人的努力、熱情與進步,沒有促進事情向更好的方向去發展。

按照弗洛伊德的說法,一個人做事情的動機不外乎兩點:性衝動和渴望偉大。美國哲學家約翰·杜威認為:人類本質裏最深遠的驅動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

在社會的大網中,我們每個人在各自的崗位上織著自己的那根絲。你在使這張網更完美,同時也在享用完美的網給你帶來的便利;你需要得到讚美和肯定,別人也是這樣,如果大家都吝嗇的話,結局就是誰也不付出誰也得不到,那有多麼可怕!所以,何不發自內心,真誠地流露情感,經常對他人施以讚美之詞?要知道,你說出的隻是一句話,享受它的人卻得到了整個春天。

理智對待非議

人的理智就好像一麵不平的鏡子,由於不規則地接受光線,因而把事物的性質和自己的性質攪混在一起,使事物的性質受到了歪曲,改變了顏色。

——培根

有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這句話常用在不被人理解時的自我心態調節。的確是這樣,一味地關注別人的態度,會使自己失去原有的工作和生活準則,讓自己陷入不必要的痛苦和煩惱之中。小許的父母都是國家的領導幹部,他家是一個典型的高幹家庭。從小到大,讚揚與微笑一直包圍著他。上學時,班幹部選舉他總是“要職”,老師也特別喜歡他,常常有個別老師熱情地邀請他去自己家中,給他“開小灶”,因此,他的學習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就這樣他順利地完成了中小學的學校生活,跨入了大學的門檻。

千萬別以為是他的父母為他鋪平了學習之路,其實小許不是那種依仗家勢的“紈絝子弟”。他學習勤奮努力,樂於助人,生活樸素大方,在校期間是學生會幹部,工作確實較為出色,同學們也十分佩服他,認為他是憑著自己的實力取得這樣的成績。可是,仍免不了有些素質差、心眼小的學生說出些風言風語,說他之所以一切順利,是因為他有個好家境。

帶著榮譽和少許的議論,小許的大學生活就這樣結束了。他順利地進入了一家全國知名的企業,並進入了最有潛力的部門。

小許並未因此而得意忘形,在工作上,他兢兢業業,一絲不苟,與同事的關係處得很好。而且在工作之餘他沒有放棄學習,不斷吸收新知識。於是兩年內小許連升兩級,擔任了項目副主管,他是公司成立至今提升最快的項目負責人。

明眼人都明白這是小許平時的勤奮得到了回報,所有的成績都是他努力的結果。但還是有人在對他的讚揚聲中摻雜了些許其他的聲音。

“誰不知道他爸爸是幹部呀,沒有老子撐腰這麼年輕能爬升得這麼快嗎?”

“啊,難怪……”

小許可以不去理會人們的私下議論,但有些話傳到小許耳朵裏時,他還是感到不舒服。他不像從前那樣有說有笑了,甚至變得沉默寡言。他自認為隻要不開口,時間一長大家會理解的,哪知,他的少言並沒有減少議論的話語,大家反而說他官大就不認識人了,他覺得工作的環境越來越壓抑。

他每天工作都小心翼翼,很少出辦公室麵對同事們,怕自己哪句話說不好大家又議論他。對於上級交代的工作任務,總是前思後想,難以決定,怕傷害到哪一個同事的利益,遭到背後的指點。他的工作積極性不再那麼高了,業務質量也下降了,信心一落千丈,做事畏首畏尾。他整天思考的問題就是:“他們是不是又在背後議論我了?”這個問題令他苦不堪言,他整日惶惶不安,使原本和諧的生活不再充滿情趣。“人在風中走,難免身著沙”,一個人處在一個群體中,不可能不被議論,我們既是別人的談論話題,也是談論他人的一員,因為你的生活範圍決定了你行為和結果的內容。

嘴長在別人身上,想要別人不談論你,除非你不是這個集體中的一分子,和眾人沒有利害關係。做個隱形人最合適,但這根本不可能實現。那麼知道有人在背後偷偷地說你時,隻要你沒當場聽見,說明他的話根本見不得大眾,你又何必去理會這些見不得光的“酸風醋雨”呢?如果讓它們滲入你的身體,折磨你的神經,腐蝕你的信心,那你真是太傻了!

如果沒有做錯事情,你就不必擔心別人怎麼想。挺起胸膛,讓眾人的挑剔成為激進你的力量。“時間能證明一切”。讓你日後的行為為你證明吧,行動勝於一切語言的表白,時間會讓你的形象比以前更加高大,更加堅實。

任何人的成功都會伴隨著一些坎坷,凡是有所成就的人,定在某些方麵有所失,其行為也常常不被眾人理解。行走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你會發現,當你取得成績時,不了解你的人,會忽視你的努力,而在你成功的過程上添加他們認為合理的因素。這是你總要麵對的,想要人人都理解你,根本不可能。你要做的是,別去理會,用實力改變他們的想法。

一個人既然不能脫離群體而獨立存在,那麼就想辦法融入其中。與同事融洽相處是一門學問,最重要的是真誠。當他們工作中有困難時,你應該在你能力範圍內及時予以幫助;置之不理,冷眼旁觀,甚至落井下石,那樣的同事關係永遠是冷漠的。當他們遇到問題需要詢問你的意見時,用你的所知所懂告訴他們,即使說的不好或並不適用,他們也會感動你的“聽”,一個肯“聽”別人的人還會招人討厭嗎?如果他因心情不悅說話辦事時冒犯了你,但並沒有跟你說“對不起”,你要保持冷靜,以無所謂的態度,真心真意地原諒他;如果今後他有求於你時,你應該不計前嫌並毫不猶豫地幫助他。

那有人會說:“我為什麼要這樣忍辱負重?那樣一點個性都沒有,即使我這樣,他們還議論我怎麼辦?”繼續原諒,讓寬容的心包容一切。你是他們的同事,除了睡覺你每天的大半時間都是跟他們在一起。如果不與他們處好關係,整天鬱悶不堪,那意味著你失去了一天中獲得快樂與滿足的大部分時間。

在競爭日益嚴重的今天,不相識的人之間都存在激烈的競爭,何況同事呢?同事之間存在競爭是很正常的現象,在一個沒有競爭的公司隻會使人的鬥誌漸失。有競爭才有激情。但是,一味地強調競爭,也會使人壓力重重,使競爭的意義不再單純,出現不可避免的摩擦。因此要懂得如何把因競爭帶來的摩擦降到最低程度,學會把競爭導向對自己有利的方向。

小許的情況在現在的企業公司並不少見,年紀輕輕,職位高就,當然會受到一些資深職員對他能力與成就的懷疑猜測,在背後議論他的家世,在工作上與他較勁,在其他事情上故意為難。從心理學上講,這是一種發泄,是為求得心理平衡采取的不理智方式。公司的大環境是這樣,如果無力改變,就去適應,協調與同事的關係,因為與同事很好地合作有著不可輕視的作用。

所以,當有人在背後議論你時,你最應該做的就是調整自己的心態,靜下心來想一想,是否自己也有做得不妥的地方,發現後迅速改正,讓所有的議論聲隨著時間消失。客觀理智地對待他人的背後議論,有助於樹立自己的好形象,有助於事業的成功。

何必總是爭強好勝

路經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嚐。

——洪應明

做人沒有必要總是爭強好勝。凡事爭足了麵子,占盡了風頭。最後隻會讓自己落得個一無所有的下場。這就像你手裏的一捧沙子。你抓得越緊,沙子就從指縫間漏得越快。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顧客到茶室用茶。當他把檸檬與牛奶同時放入紅茶中時,發現牛奶結塊了。於是,衝著服務小姐大喊。

“小姐!你過來!你過來!看看!你們的牛奶是壞的,把我一杯紅茶都糟蹋了!”

“真對不起!”服務小姐充滿歉疚地笑道,“我立刻給您換一杯。”

新紅茶很快就端上來了,碟邊跟前一杯一樣,放著新鮮的檸檬和牛奶。小姐輕聲地告訴顧客說:“我是不是能建議您,如果放檸檬,就不要加牛奶,因為有時候檸檬酸會造成牛奶結塊。”這位顧客的臉一下子紅了,他匆匆喝完茶就離開了。

不一會兒,有人笑問服務小姐:“明明是他的錯,你為什麼不直說呢?他那麼粗魯地叫你,你為什麼不還以一點顏色?”

“正因為他粗魯,所以要用婉轉的方式對待;正因為道理一說就明白,所以用不著大聲!”小姐說,“理不直的人,常用氣壯來壓人。理直的人,要用氣‘和’來交朋友!”生活中,類似這樣的事常有,你若真的總是認真地和對方計較個明白。到最後也不一定真的可以讓自己占了上風。所以,遇事可以不必太認真。在大是大非問題上知道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符合生活的尺度和準則就可以了。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我們大可不必計較太多。忍一忍,裝一裝糊塗,反而會避免許多麻煩。

大凡世上的無謂爭端多起於芥末小事,一時不能忍,鑄成大禍,不僅傷人,而且害己,此乃匹夫之勇。凡事能忍者,不是英雄,至少也是達士;而凡事不能忍者縱然有點愚勇,終歸城府太淺。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者也。

忍耐並非懦弱,而是於從容之中靜觀或蔑視對方。唐代高僧寒山問拾得和尚:“今有人侮我,冷笑我,藐視我,毀我傷我,嫌惡恨我,詭譎欺我,則奈何?”拾得答曰:“子但忍受之,依他讓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裝聾作啞,漠然置之,冷眼觀之,看他如何結局?”這種大智若愚的生活藝術,用老子的“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這句話來評論恰如其分。

唐朝的婁師德,是世家公子,祖上曆代都做大官。他弟弟到代州去當太守。他囑咐說:“我們婁家屢世為官,澤及你我,所以難免故人說道。你出去做官,要認清這一點,遇事要能忍耐。”他弟弟說:“這我懂得,就是有人把口水唾到我臉上,我也自己擦掉算了。”婁師德說:“這樣還不行。”弟弟又說:“那就讓它在臉上自己幹。”婁師德說:“這才對了。”

忍耐是一種難得糊塗的品質,它需要健康的心理。這種糊塗不是誰都能做到的,也不是誰都能學會的。做到了,萬物皆備於我;學會了,人格就被提升。婁師德教誨他的弟弟“唾麵自幹”,實在是毅力的展開和情性的張揚。

無論是民族還是個人,生存的時間越長,忍耐的功夫就越深。生活在世上,要成就一番事業,誰都難免經受一段忍辱負重的曲折曆程。因此,忍辱幾乎是有所作為的必然代價,能不能忍受則是偉人與凡人之間的區別。韓信受辱胯下,張良獻履橋端,難道他們就真的可以無視自己的自尊嗎?不是,是因為他們有難得糊塗的勇氣,忍人之所不能忍,糊塗他人之不能糊塗,所以可成大業。做人就該有一點糊塗的時候,不必凡事都要爭強好勝,占盡風頭。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最高的聖德便是為旁人著想。

——雨果

孔子告誡人們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自己不喜歡做的事,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這是一種很高的人生道德修養,也是為人處世應有的準則。戰國時期,梁國和楚國相接,兩國在邊境上各設界亭,亭卒們也都在各自的地界裏種了西瓜。梁亭的亭卒勤勞,時常鋤草澆水,瓜秧長勢很好;而楚亭的亭卒懶惰,不理瓜事,瓜秧又瘦又弱,與對麵瓜田的長勢簡直不能相比。楚亭的人覺得丟了麵子,有一天乘夜無月色,偷跑過去把梁亭的瓜秧全給扯斷了。梁亭的人第二天發現後,氣憤難平,報告給邊縣的縣令宋就,宋就說:“我們也過去把他們的瓜秧扯斷好了!這樣做當然是很卑鄙的,可是,我們明明不願意讓他們扯斷我們的瓜秧,那麼,為什麼再反過去扯斷人家的瓜秧?別人不對,我們跟著學,那就太狹隘了。你們聽我的話,從今天開始,每天晚上去給他們的瓜秧澆水,讓他們的瓜秧長得好起來。而且,你們這樣做,一定不可以讓他們知道。”梁亭的人聽了宋就的話後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就照辦了。楚亭的人發現自己的瓜秧長勢一天好似一天,仔細一觀察,發現每天早上地都被人澆過了,而且是梁亭的人在黑夜裏悄悄為他們澆過水的。楚國的邊縣縣令聽到亭卒們的報告後,既感到十分慚愧,又感到十分敬佩,於是把這件事報告了楚王。楚王聽說後,感於梁國人修睦邊鄰的誠心,特備重禮送梁王,既以示自責,亦以示酬謝。結果,這一對敵國成了友好的鄰邦。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用己度人,推己及人的方式處理問題可以造成一種重大局、尚信義、不計前嫌、不報私仇的氛圍,以及雙方寬廣而仁愛的胸懷。我們日常的生活處事又何嚐不是如此呢?有的人處處小心翼翼,左顧右盼的想找出人事上的參照物來規範自己,約束自己,殊不知有時以此處事,反而會導致初衷與結果的南轅北轍。所以,不妨就按照“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反求諸己,推己及人,則往往會有皆大歡喜的結果。自私自利的人,往往不懂得推己及人,一切以自我為中心,說話處世不顧別人的感受,往往會損害他人的利益,被別人咒罵,既損人又害己,一點也不值得。

不明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人,總是到處得罪人,最終將自己孤立起來,有時還會引來不必要的麻煩。小李是一個很喜歡開玩笑的人,尤其是喜歡拿公司的同事開玩笑,平時在公司裏數他話最多,因為大家同事一場也就沒有人責怪他。後來,公司來了一個女同事小劉,小劉剛從大學畢業。但是,小李也不管別人喜歡與否,依舊開起玩笑來,而且都是一些將她與公司的男同事扯到一塊的玩笑。小劉還沒有結婚,哪裏聽得他那些玩笑,心裏暗暗生了氣。後來,她決定要和小李開個大玩笑。最開始,她是到小李所住的家屬樓下麵去喊他,讓他的妻子產生了懷疑。後來,她又打電話給小李,小李的妻子接電話的時候,她就不吭聲了,這樣一連打了好幾次。最後,小李接了電話,小劉說話了,隻是告訴小李幫他領工資的事。可是,小李的妻子怎麼可信呢?又是在樓下喊,又是打電話,而且打電話還鬼鬼祟祟的,肯定有問題。當天,小李被他妻子罰這罰那的,而且頭也被打破了。第二天,小李上班遇到了小劉,趕緊上前去問清楚她為什麼要那樣做。小劉回答說:“李哥,我也沒有什麼意思,隻是和你開個玩笑嘛!”一句話弄得小李哭笑不得。小李愛和別人開玩笑,本來可以活躍氣氛,拉近同事間的感情。但是,他開玩笑不分輕重,違反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自己不喜歡開的那種玩笑卻拿到同事身上開起來,同事以牙還牙,給了他一個大大的教訓。

所以,做人一定要注意“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反求諸己,推己及人,用衡量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別人,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千萬不要推給別人,隻有這樣,您才會掌握好處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