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以包容的心態看人以豁達的狀態待人(2 / 3)

夫婦倆總是和顏悅色地對待這些乞丐,從不嗬斥辱罵。其他店主,則對這些乞丐連攆帶哄,一副討厭至極的表情。而這夫婦倆則每次都會笑嗬嗬地給這些肮髒邋遢、令人厭惡的乞丐盛滿熱飯熱菜。最讓人感動的是夫婦倆施舍給乞丐們的飯菜,都是從廚房裏盛來的新鮮飯菜,並不是那些顧客用過的殘湯剩飯。他們給乞丐盛飯時,表情和神態十分自然,絲毫沒有做作之態,就像他們所做的這一切原本就是分內的事情一樣,正如佛家禪語所說的,這是一對“善心如水的夫妻”。

日子就這樣一天一天地過著,一天深夜,火鍋店周圍燃起了大火,火勢很快便向火鍋店竄來,如果溫度過高,店裏的液化氣罐很可能引發爆炸。

這一天,恰巧丈夫去外地進貨,店裏隻留下女主人照看。一無力氣二無幫手的女店主,眼看辛苦張羅起來的火鍋店就要被熊熊大火吞沒,女店主卻束手無策,這時,隻見平常天天上門乞討的乞丐們,不知從哪裏跑了出來,在老乞丐的率領下,冒著生命危險將那一個個笨重的液化氣罐搬運到了安全地段。緊接著,他們又衝進馬上要被大火包圍的店內,將那些易燃物品也全都搬了出來。消防車很快開來了,火鍋店由於搶救及時,雖然也遭受了一點小小的損失,但最終還是保住了。而周圍的那些店鋪,卻因為得不到及時的救助,貨物早已燒得精光,火鍋店重新開張之後,幾個乞丐就做了店裏的夥計。從那以後,火鍋店的生意更是越做越大,那對夫婦把火鍋店的連鎖店一直開出了小城,遍布了整個城市。生活就像是山穀裏的回聲,你喊“我恨你”,它也會回答我“我恨你”,你喊“我愛你”,它也會回答你“我愛你”。以自己的誠心愛別人,就像是在生活的銀行裏存了一筆錢,當你在危難時,你存入的那筆錢自然會起作用。而且你存的越多,收益也就越多,而且它還會給你帶來一種附加值,那就是:極好的信譽和人緣。讓你在世間越行越敞達。

誰踩了你的腳

隻要你不計較得失,人生還有什麼不能想法子克服的?

——海明威

生活中,不要總想著事事爭強,處處占上風,這樣的心態隻會害了你,因為隻知道占便宜的人就是最容易吃虧的人。

公交車上總是會有那麼多人,從來就沒有空的時候。這日莎燕下班回家,在公司門前的那個站牌等公車。千等萬等,終於來了一趟。

哇噻!公車裏好多的人,黑壓壓的隻能看見一堆腦袋。

莎燕努力地向上擠,終於擠上了車。但擠車時一不小心,踩了旁邊的胖大嫂一腳。胖大嫂的大嗓門叫開了:“踩什麼踩,你瞎了眼了?”莎燕原本還想道歉,但一聽這話,麵子上掛不住了,“就踩你了,怎麼著?”

於是,兩個女人的好戲開演了。雙方互相謾罵,惡語相加。隨著火力的升級,兩人竟然動起了手,胖大嫂先給了莎燕一下,莎燕也立即以牙還牙,兩手都上去了,在胖大嫂臉上亂抓一通。還是邊上的人好心,才把兩人拉開了。莎燕的指甲長,抓破了胖大嫂的臉,而她卻沒怎麼受傷。想到這裏,莎燕不禁得意起來。

終於回到了家,一進家門莎燕便向老公倒起了苦水。不過她倒認為自己沒吃虧,反倒把那惡婦抓破了臉,講到這裏一臉的燦爛,這時老公看了她一眼,驚奇地問道,你右耳朵上的那個金耳墜呢?莎燕一摸耳朵,耳墜早已不見了……

我們經常以為“以牙還牙”就是讓自己不吃虧的最大原則,總以為別人占自己一分便宜,自己就要想盡辦法占三分回來,否則自己就是吃了大虧,但是事實真的像我們想象的那麼單純嗎?

其實不然,因為,當你得意洋洋地以為自己什麼虧都沒吃到,實際上,可能反而是吃了大大的虧。

別人無意中踩了你一腳,實屬無心無意之舉,何必吹胡子瞪眼,弄得雞飛狗跳,不歡而散?況且,局麵越是混亂就越容易出意外。與其給人以可乘之機,倒不如心平氣和相互道一聲“對不起”,不就什麼事都解決了嗎?

有一位先生到一家保齡球館打保齡球。

相鄰球道一位小姐提起一個10磅球,碎跑幾步,朝球瓶奮力擲去,哪知道她那無縛雞之力的纖纖玉指沒把球抓穩,球不朝目標飛去,卻聽“哎喲”一聲尖叫,球重重地砸在了旁邊一位先生的腳上,痛得他嗷嗷直叫。血浸透襪子,左腳大拇指的指甲已經脫落。

小姐嚇得麵色發紫,驚惶失措,一個勁地說:“對不起,請原諒,我該死,我第一次打保齡球,請多多包涵。”那位先生並未惱怒,而是忍痛笑道:“小姐,你再練了一定能次次擊中,我的腳指頭那麼小都能打中,球瓶那麼大還能打不中?”小姐忍不住撲哧一聲笑紅了臉:“十指連心,可你忍著不喊疼,真是男子漢。”先生又歪咧著嘴說:“我不是女人,也不是太監,隻能是男子漢了!”

小姐執意要送這位先生去醫院。後來,這個意外事故的結尾卻成就了一個美好故事的開端,他們談起了戀愛,並終成眷屬。妻子誇丈夫:“他堅強勇敢,胸襟寬廣,為人和氣,機智幽默,懂得體貼,諒解他人過失,是值得終生依靠的男人。”丈夫也說:“當初我要罵一頓,吵一通,既不解痛,也不解氣,何苦來著?丟了個指甲蓋,卻撿來個好妻子,真是吃虧是福啊!”

心胸寬廣一點吧,吃點小虧並不會給你帶來太大損失,反而會讓你贏得更多的敬意和人緣,這樣看來吃虧又何嚐不是在占便宜呢。

學會分享而不是“吃獨食”

自己腦子裏隻是滿裝著自己,這種人正是那種最空虛的人。

——萊蒙托夫

獨占好處是一種狹隘的心態,它會扭曲你的心理,造成心理貧窮,並最終毀滅自己。因此我們應當學會分享。一個農夫請無相禪師為他的亡妻誦經超度,佛事完畢之後,農夫問道:“禪師!你認為我的亡妻能從這次佛事中得到多少利益呢?”

禪師照實說道:“當然!佛法如慈航普渡,如日光遍照,不隻是你的亡妻可以得到利益,一切有情眾生無不得益呀。”

農夫不滿意地說:“可是我的亡妻是非常嬌弱的,其他眾生也許會占她便宜,把她的功德奪去。能否請您隻單單為她誦經超度,不要回向給其他的眾生。”

禪師慨歎農夫的自私,但仍慈悲地開導他說:“回轉自己的功德以趨向他人,使每一眾生均沾法益,是個很討巧的修持法門。‘回向’有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小向大的內容,就如一光不是照耀一人,一光可以照耀大眾,就如天上太陽一個,萬物皆蒙照耀;一粒種子可以生長萬千果實,你應該用你發心點燃的這一根蠟燭,去引燃千千萬萬支的蠟燭,不僅光亮增加百千萬倍,本身的這支蠟燭,並不因此而減少亮光。如果人人都能抱有如此觀念,則我們微小的自身,常會因千千萬萬人的回向,而蒙受很多的功德,何樂而不為呢?故我們佛教徒應該平等看待一切眾生!”

農夫仍然頑固地說:“這個教義雖然很好,但還是要請禪師為我破個例吧。我有一位鄰居張小眼,他經常欺負我、害我,我恨死他了。所以,如果禪師能把他從一切有情眾生中除去,那該有多好呀!”

禪師以嚴厲的口吻說道:“既曰一切,何有除外?”

聽了禪師的話,農夫更覺茫然,若有所失。自私、狹隘的心理,在這個農夫身上表露無遺。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好,但如果你容不得別人好或別人比你好,那就是自私加狹隘。自私、狹隘會毀了自己的生活,我們必須努力使自己學會與人分享。村裏有兩個要好的朋友,他們也是非常虔誠的教徒。有一年,決定一起到遙遠的聖山朝聖,兩人背上行囊,風塵仆仆地上路,誓言不達聖山朝拜,絕不返家。

兩位教徒走啊走,走了兩個多星期之後,遇見一位年長的聖者。聖者看到這兩位如此虔誠的教徒千裏迢迢要前往聖山朝聖,就十分感動地告訴他們:“從這裏距離聖山還有7天的路程,但是很遺憾,我在這十字路口就要和你們分手了,而在分手前,我要送給你們一個禮物!就是你們當中一個人先許願,他的願望一定會馬上實現;而第二個人,就可以得到那願望的兩倍!”

聽完了聖者的話,其中一個教徒心裏想:“這太棒了,我已經知道我想要許什麼願,但我絕不能先講,因為如果我先許願,我就吃虧了,他就可以有雙倍的禮物!不行!”而另外一個教徒也自忖:“我怎麼可以先講,讓我的朋友獲得加倍的禮物呢?”於是,兩位教徒就開始客氣起來,“你先講吧!”“你比較年長,你先許願吧!”“不,應該你先許願!”兩位教徒彼此推來推去,“客套地”推辭一番後,兩人就開始不耐煩起來,氣氛也變了:“煩不煩啊?你先講啊!”“為什麼我先講?我才不要呢!”

兩人推到最後,其中一人生氣了,大聲說道:“喂,你真是個不識相、不知好歹的家夥啊,你再不許願的話,我就把你掐死!”

另外那個人一聽,他的朋友居然變臉了,竟然來恐嚇自己!於是想,你這麼無情無義,我也不必對你太有情有義!我沒辦法得到的東西,你也休想得到!於是,這個教徒幹脆把心一橫,狠心地說道:“好,我先許願!我希望……我的一隻眼睛……瞎掉!”

很快地,這位教徒的一隻眼睛瞎掉了,而與他同行的好朋友,兩隻眼睛也立刻都瞎掉了!狹隘的心理不但讓兩個好朋友鬧翻臉,甚至還讓人通過傷害自己的方式來毀滅他人。如果一個人養成了狹隘自私的心態,那麼他會變得多可怕呀!所以我們必須學會和他人分享。林帆被老板叫到辦公室去了,他領導的團隊又為公司的項目開發做出了傑出貢獻。送茶進去的秘書出來後告訴大家,老板正在拚命地誇林帆,她從來沒見過老板那樣誇一個人,研發小組的幾個人臉沉了下來:“憑什麼呀!那並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對呀!為了這個項目,我們連續加了17天的班!”正在這時,老板和林帆來到了大廳。“夥計們,幹得好!”老板把讚賞的目光投向幾個組員,“林部長向我誇讚了你們所付出的努力!聽說有兩個還帶病加班是嗎?真誠地謝謝你們!這個月你們可以拿到三倍的獎金!”老板話音剛落,幾個同事就衝過去擁住林帆一起歡呼起來,並表示以後會跟著林部長,為公司繼續努力工作!懂得分享的人,才能擁有一切;自私狹隘的人,終將被人拋棄。無論是工作中還是生活中,我們都要擯棄自私狹隘的習慣,否則我們就會傷害到自己。

助人才能得到快樂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

——雷鋒

冷漠自私的心態會拉大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一個過分在意自己所有,無視他人困苦的人,終究會被他人拋棄。一個寒冷的夜晚,一個簡陋的旅店來了一對上了年紀的客人,不幸的是,這間小旅店早就住滿了人。

“這已是我們尋找的第4家旅社了,這鬼天氣,到處客滿,我們怎麼辦呢?”這對老夫妻望著陰冷的夜晚發愁。

店裏的小夥計不忍心讓這對老年客人受凍,便建議說:“如果你們不嫌棄的話,今晚就睡在我的床鋪上吧,我自己打烊時在店堂打個地鋪。”

老年夫妻非常感激。第二天他們要按照旅店住宿價格付客房費,小夥計堅決地拒絕了。臨走時,老年夫妻開玩笑地說:“如果你經營旅店,你可以當上一家五星級酒店的總經理。”

“是嗎?真希望是那樣,我也想多掙一點,讓家人過得舒舒服服的!”小夥計隨口應和地哈哈一笑。

沒想到,兩年後的一天,這個小夥計收到一封寄自紐約的來信,信中夾有一張往返紐約的雙程機票,信中邀請他去拜訪當年那對睡他床鋪的老夫妻。

小夥計來到繁華的大都市紐約,老年夫妻把小夥計帶到大街上,指著那兒的一幢摩天大樓說:“這是一座專門為你興建的五星級賓館,現在我正式邀請你來當總經理。”

小夥子因為一次舉手之勞的助人行為,美夢成真。這就是著名的奧斯多利亞大飯店的總經理喬治·波菲特和他的恩人威廉先生一家的真實故事。這個小夥計給了老年夫妻一次熱情的幫助,而他得到的回報是一家五星級酒店。很多時候幫助別人就是在幫助自己,樂於助人的人會得到厚報,而冷漠自私的人隻會傷害到自己。

生活中,一些人冷漠自私,在他們固有的思維模式中,認為要幫助別人自己就要有所犧牲,所以事不關己何必為別人費心呢?其實別人得到的並非是你自己失去的,幫助別人就是在幫助你自己。下麵這個小故事就可以很好地說明這一點:瑞士的一個小漁村裏,有一個叫羅吉的少年,他是一個熱心的小夥子,非常樂於助人,他以自己的經曆,再次向人們證明了:幫助別人其實就是在幫助自己。

那是一個漆黑的夜晚,巨浪擊翻了一艘漁船,船員們的性命危在旦夕。他們發出了求救信號,而救援隊的隊長正巧在岸邊,聽見了警報聲,便緊急召集救援隊員,立即乘著救援艇衝入海浪中。

當時,憂心忡忡的村民們全部聚集在海邊禱告,每個人都舉著一盞提燈,以便照亮救援隊返家的路。

兩個小時之後,救援艇衝破了濃霧,向岸邊駛來,村民們喜出望外,歡聲雷動,當他們精疲力竭地跑到海灘時,卻聽見隊長說:“因為救援艇的容量有限,無法搭載所有遇難的人,無奈隻得留下其中的一個人。”

原本歡欣鼓舞的人們,聽見還有人危在旦夕,頓時都安靜了下來,所有人的情緒再次陷入慌亂與不安中。

這時,來不及停下喘息的隊長立即開始組織另一隊自願救援者,準備前去搭救那個最後留下來的人。

17歲的羅吉立即上前報名,然而,他的母親聽到時,連忙抓住他的手,阻止說:“羅吉,你不要去啊!10年前,你的父親在海難中喪生,而3個星期前,你的哥哥約翰出海,到現在也音訊全無啊!孩子,你現在是我唯一的依靠,千萬不要去!”

看著母親,羅吉心頭一酸,卻仍然強忍著心疼,堅定地對母親說:“媽媽,我必須去,如果每個人都說‘我不能去,讓別人去吧’,那情況將會怎麼樣呢?媽媽,您就讓我去吧,這是我的責任,隻要還有人需要幫助,我們就應當竭盡全力地救助他。”

羅吉緊緊地擁吻了一下母親,然後義無反顧地登上了救援艇,和其他救援隊員一起衝入無邊無際的黑暗中。

一小時過去了,雖然隻有一個小時,但是對憂心忡忡的羅吉母親來說,卻是無比漫長的煎熬。終於,救援艇衝破了層層迷霧,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大家還看見羅吉站在船頭,朝著岸邊眺望,眾人不禁向羅吉高喊:“羅吉,你們找到留下來的那個人了嗎?”

遠遠的,羅吉開心地朝人群揮著手,大聲喊道:“我們找到他了,他就是我的哥哥約翰啊!”羅吉不顧母親的勸阻,堅持去救援,令人倍感溫馨的是,他救回來的竟是自己的哥哥!他的樂於助人使他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回報。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冷漠自私的人,他們不願為別人著想,不願幫助別人,結果,他們就像一個孤島一樣,沒有朋友,當他們出了問題,也很少有人願意幫助他們!

生活就像山穀回聲,你付出什麼就得到什麼,你幫助的人越多,得到的就越多。因此,如果你有能力幫助別人的話,請千萬別選擇冷漠。

充分流露感情

感情淡薄使人平庸。

——狄德羅

名作家哲斯特頓說過:最無聊的畏懼是怕傷感多情。人們因為怕人看見自己脆弱的一麵,就裝作無動於衷的樣子來掩飾內心情感。心裏想說的是“萬分感激”,口頭上卻隻是輕輕道一聲“謝謝你”;心中的感想是“此時一別,不知何時再相逢”,但是表現出來的隻是無足輕重的揮手“再見”。

許多人以為冷漠和不顯露感情為成熟的標誌。實際上,壓抑著情懷,就像是生活在一個沒有酒、沒有音樂,或是沒有爐火溫暖的世界中。因為人有感情,讓萍水相逢的兩個人成為摯友,讓人在無意中收獲了很多受益終生的東西;因為有感情,才能成功地建立婚姻和家庭。婚姻必須有感情,就像是做生意必須有信譽。那是一種不可捉摸的因素,卻比任何實際條件更有價值。溫情從不會破壞婚姻;與之相反,平淡冷漠很容易使婚姻瓦解。

幾乎每種有益於人類的進步,都有某一方麵的感情力量為推動力。發現胰島素的班亭醫生,出身加拿大農家,小時候有個親密夥伴——唐娜,和他一起踢球、爬樹、溜冰、賽跑。有年夏天,唐娜忽然不能和他玩了,她的“血中有糖”,竟然臥床不起。班亭始終耿耿於懷。後來他學成行醫,立誌濟人。因為他對她有一份情感,今日千百萬糖尿病患者才得以生存。

隻有小人才怕暴露真實的感情,而有所作為的人對內心的溫情毫不掩飾,恰似對美好的事物或美好的生活一樣。詩人愛默生的嬌妻去世,他每天到她墳上去憑吊,兩年如一日。作為一位文壇偉人,似乎很難被普通人親近,可是聽他講演的人都覺得他十分親切。一個村婦在聽他講演之後說:“我們都是思想簡單的人,可是我們聽得懂愛默生先生的話,因為他直接對我們的心說話。”

羅斯福夫人艾蓮娜有一次心有所感,向經濟學家巴魯克請教,她說:“我的頭腦叫我做,可是我的內心叫我不要做,我該怎麼做?”

巴魯克的勸告是:“有疑問時,遵從你的心。如果因為遵從你的心而做錯事,不會覺得太難過。”

大人物都不怕真情流露,我們為什麼要怕?之所以怕,是因為我們從小就局限在生活的框框裏成長。大家說:在事業上不宜動感情;科學沒有感情;對自己也不可溫柔多情。一定要把自身中最溫暖、最好的一部分壓住藏起,這想法實在是太沒有價值了。

人怎樣才能使感情蓬勃?怎樣才能恢複似已消失的深情?

首先要問問自己。下次你再要抑製溫暖和藹的情緒時,應該反躬自問:我為什麼不流露我的真情?我怕的是什麼?這樣做,是出於真誠,是故作老成世故,還是怕人說長道短?當然,不適當地過分流露感情並不可取,但更重要的是排除猜忌懷疑,不裝模作樣,應對生活中親切感人之事有所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