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狀態決定成敗心態決定狀態(2 / 3)

心抱希望,希望就給你動力

我們不要看遠方模糊的事情,要著手身邊清晰的事物。

——卡耐基

敢想是敢做的前提與基礎,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隻有邁出這一步,你才有機會施展才能,獲得成功。

時間的腳步真是飛快,一轉眼到了21世紀。人們的生活可以說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常聽老人講,將來的生活是“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現在不但實現了,而且當今社會的資訊異常發達,手機已經很普遍了,電腦已經走入了尋常百姓家。這在過去恐怕是人們想都不敢想的。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神舟六號”宇宙飛船已經飛上了天,國家的綜合實力得到了進一步加強。這一切的一切在過去也隻是人們的一種美好的幻想而已,如今卻都變成了現實。誰能否認今天的這一切不是以“敢想”作為前提的呢?

成功人士與失敗人士之間的差別就在於:成功人士具有一個良好的心態,他們敢於直麵困難,敢想敢做,能用最樂觀的精神和最豐富的經驗來支配和控製自己的人生。失敗者剛好相反,他們的人生是受過去的種種失敗與疑慮所引導和支配的。希望人們都能睜開心靈的雙眼,努力發現周圍美好的東西,不斷挖掘自身的潛力,敢於大膽地設想自己的目標,並不斷為之努力,這樣你一定會有美好而充實的人生。

誠然,如今世界上的窮人確實太多了,他們大多數隻是甘於過窮日子,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為什麼這麼窮,從來沒有人站出來說一句:窮,也要站到富人堆裏。他們沒有認清自己還有選擇成功的餘地。

然而,我們每天聽到的卻是這樣的話:“我很喜歡那個東西,但是我買不起。”“我買不起”,“我花不起”。沒錯,你是買不起,但不必掛在嘴上。如果你不斷地說“我買不起”,那你一輩子真的會這樣“買不起”下去。選擇一個比較積極的想法,你應該說:“我會買的,我要得到這個東西。”當你在心中建立了“要得到”、“要買”的想法,你就同時有了期待,心裏就有了追求它的激情。千萬不要摧毀你的希望,一旦你舍棄了希望,那麼你就把自己的生活引入了挫折與失望。有一個一文不名的年輕人,他說:“總有一天,我要到歐洲去。”坐在旁邊的朋友都嘲笑他太天真,20年之後,那個年輕人果然帶著妻子去了歐洲。當時他並沒有說:“我想去歐洲,就怕我永遠花不起這筆錢。”他心懷希望,希望就給了他動力,促使他為了要去歐洲而有所行動。假如你說:“我花不起。”那麼一切就會停頓,希望沒有了,心智遲鈍了,精神也喪失了,久而久之我們就會讓自己相信事情是不可能的。而如果我們懂得運用“選擇的力量”,則能帶給我們希望和勇氣,使我們能夠力行不輟,去獲取我們真正想得到的東西。

也許你曾聽過這麼一則寓言故事:過去在同一座山上,有兩塊相同的石頭,三年後發生截然不同的變化,一塊石頭受到很多人的敬仰和膜拜,而另一塊石頭卻受到別人的唾罵。這塊石頭極不平衡地說道:“老兄呀,在三年前,我們曾經同為一座山上的石頭,今天產生這麼大的差距,我的心裏特別痛苦。”另一塊石頭答道:“老兄,你還記得嗎,在三年前,來了一個雕刻家,你害怕割在身上一刀刀的痛,你告訴他隻要把你簡單雕刻一下就可以了,而我那時想象未來的模樣,不在乎割在身上一刀刀的痛,所以產生了今天的不同。”兩塊石頭之所以最終有如此大的差別是因為一個是關注想要的,一個是關注懼怕的。過去的幾年裏,也許同是兒時的夥伴、同在一所學校念書、同在一個部隊服役、同在一家單位工作,幾年後,發現兒時的夥伴、同學、戰友、同事都變了,有的人變成了“佛像”石頭,而有的人變成了另外一塊石頭。

假如有一輛沒有方向盤的超級跑車,即使有最強勁的發動機,也一樣會不知跑到哪裏;同理,不管你希望擁有財富、事業、快樂,還是期望別的什麼東西,都要以一種敢想敢做的勇氣去實現它。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做不到的事情,隻有想不到的事情,隻要你敢想並下定決心去做,你就一定能得到。

洛克菲勒在他還一文不名的時候曾說過,“有一天,我要變成百萬富翁。”他果然實現了願望。所以,你應該了解:一切你想要得到的東西在還未實現之前,本來都隻是一些想法。你的經濟情況也一樣,先要有想法,然後才會變成現實。想法改變了,外在改變也會隨之而來,這可是一條永遠不變的法則。如果你經常說“我付不起”、“我永遠得不到”、“我注定是受窮的命”……那你就封閉了通往自謀幸福的路。隻有不時進行選擇性的思考,才會改變想法和現實。必要的時候,不妨運用一下想象力,你會發現:以前不敢奢望的好運會降臨,生命會有轉機,你的生命會出現一種嶄新的麵貌。

敢想是成功的第一步,有了一個美好的理想之後,接下來就要用積極的心態和行動去實現自己的目標。否則你的理想就會化為華麗的泡沫轉瞬即逝。敢想敢做會使你施展全部力量,盡力而為,超越自我,使你把畢生的能力發揮到極限,排除一切障礙,使你的生活更加充實。

不怯於接受挑戰

所謂活著的人,就是不斷挑戰的人,不斷攀登命運險峰的人。

——雨果

她是一位世界紀錄的創造者,她成功登上了日本的富士山,她的名字叫胡達·克魯斯。

這些都不足為奇是嗎?那麼,如果你有幸活到九十五歲,你也能登上富士山嗎?而胡達·克魯斯的壯舉卻驗證了這個事實。

當別的年屆七十的老人,認為到了這個年紀可算是到了人生的尾聲,並且開始安排後事時,她——胡達·克魯斯,卻在學習登山。因為她相信:一個人能做什麼事不在於年齡的大小,而在於你是否力所能及和對這件事有什麼樣的看法。於是,在七十歲高齡之際她開始接受登山訓練,攀登上了幾座世界上頗有名的山,最終以九十五歲高齡登上了日本的富士山,打破攀登此山年齡的最高紀錄。

七十歲開始學習登山,這不能不說是一大奇跡。但奇跡是人創造出來的。成功者的首要標誌,是他永遠以積極的思維去思考問題。一個人如果總是采用積極思維、不怯於接受挑戰和應對麻煩事,那他就成功了一半。

一個人能否成功,完全取決於他的態度。成功者與失敗者之間的差別是:成功者始終用最積極的思考、最樂觀的精神和最有效的經驗支配和控製自己的人生。失敗者則剛好相反,因為缺乏積極思維,他們的人生是受過去的失敗和疑慮所引導和支配的。他們徘徊在失敗的陰影裏,隻能眼看著別人成功。

我們不知道胡達·克魯斯的近況,也不知道她年輕時的生活狀況,但可以肯定的是她是長壽之星,而她的長壽秘密是她從來不把年齡當作逃避的借口的優良心態。

當青春一去不複返,眨眼間到了40多歲的時候,不是很多人會這麼想嗎:40歲的人了,還追求什麼時尚呀?那些玩意兒都是年輕人的事,這輩子就這樣了。

每個人都有諸多的遺憾:比如想旅遊的人有時間時沒有錢,有錢時卻又沒有了時間;想創業的人有能力時沒機會,有機會時卻又沒了能力;靠體力吃飯的人年輕時用健康換金錢,老了又用錢來買健康等等。但最大的悲哀莫過於心靈歸於死寂,總是想:我年齡大了,已不屬於這個時代了,不會有屬於我的輝煌了!

人到中年,最容易產生這樣消極的想法,認為自己這輩子已經步入一個既定的軌道,不再有種種的年輕衝動和欲望,隻要安分守己按部就班地走下去就行了。

這種鬥誌和進取心的消失是最可怕的,它意味著已習慣了自甘平庸與落魄。曾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算命先生為一個人算他的將來,說這個人20多歲時諸多不順,30多歲時雖多方努力仍一事無成,那人焦急地問:“那40歲呢?”算命先生說:“那時,你已經習慣了。”

這是一個讓人的內心猛然一震的故事,竟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而那些曾經努力過、但是沒能成功而最終選擇了放棄的人,有一種心疼的感受。經過生活一番的磨難之後,難道我們真的要被迫接受一種無奈的現實,麻木不仁地走向人生的終點嗎?

“絕不!”我們要在心裏大聲對自己說。經過這十幾年的磨煉,你也許沒有取得別人眼中的成功,但這並不意味著自己就完了,就必須放棄。也許你已經把年輕時的萬丈雄心收起,知道自己隻是一個普通人,隻是在做著一些普通事。你的心境歸於平和,但絕對不能趨於死寂,要像胡達·克魯斯老太太那樣,設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切實可行的目標,讓自己每時每刻都有一顆積極的心,盡力幹好並享受自己手頭的每一件事,執著地爬上屬於自己的高峰。

想建立好心態,就不要輕易下結論否定自己,不要怯於接受挑戰,隻要開始行動,就不會太晚;隻要去做,就總有成功的可能。不要讓年齡成為你逃避的借口,年齡隻是一個數字,心境卻是永恒。

打開想象那扇窗

想象力比知識更為重要。

——愛因斯坦

想象力對一個人良好心態的養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閑暇時它可以愉悅精神,遇困時它甚至可以拯救生命於危難。某雜誌上曾刊登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政客,一位地質學家,一位詩人,三個人是好朋友,一同外出度假時被當地匪徒追殺,他們唯一的逃生之路是要穿越一片人際罕至的荒漠。為了生存,他們一麵提防追匪,一麵強忍著幹渴和饑餓奔向沙漠。求生的欲望使他們熬過了最初的兩天,但當他們停下來休息、麵對一望無際的沙漠時,他們有點絕望了,因為不知道還要走多久才能走出去。饑餓和疲勞他們還可以抵禦,但沒有水喝,使他們生還的希望越來越小,他們明顯地感受到了死亡的威脅。

政客鄭重地向兩位朋友承諾說:“如果這時候有人給我們送上一箱礦泉水,我回去後一定讓他升官發財。”

地質學家冷靜地說:“在這荒蕪的沙漠,連一個活的動物都找不到,哪裏會有人?我們還是現實點吧,尋找水源!”後來根據多年的實地考察經驗,他果真在一塊地麵發現土壤相對比較潮濕,三人立即折斷枯枝做工具,朝濕地不停地刨下去,但直到三個人筋疲力盡,仍然找不到水源。

時間在慢慢地流逝,第三天早上,詩人醒來時天剛亮。麵對著廣袤的荒漠,他實在無計可施,便開始想象:要是我們置身於一大片綠地該有多好啊!沐浴在陽光下,暢飲甜美的山泉,溪流靜淌,樹葉上的露珠被陽光折射成一顆顆晶瑩剔透的珍珠……樹葉上的露珠?!詩人突然想起了什麼,向一棵樹急忙奔去。果然,樹上還殘留著一些露珠。他立刻叫醒同伴,高喊“我們得救了!”他歡呼跳躍起來。

於是每日的後半夜,他們就想辦法啜飲樹葉上剛凝結還來不及蒸發掉的露珠。一個星期後,他們出現在荒漠的另一頭,而且身體完好,親人們在為他們活著回來高興的同時,都為他們竟能徒步穿越這片荒漠的行動感到十分的驚訝和不可思議。詩人挺胸抬頭自豪地對人們說:“我的想象力救了我們的命!”其實,真正救了他們生命的是詩人的好心態。因為想象力每個人都有,但崇尚實際的人隻看重事實,因此在心裏不會給想象力留一席之地,也不會去刻意開發利用它;反而是充滿了詩性與靈動的人,力爭讓想象力成為好心態的一部分。他們喜歡想象,在想象的空間裏,他們可以預演自己的理想,品味快樂和滿足,並且可能在生死攸關的時刻,使想象力成為救自己於絕境的生命之力。

所以不管現實生活如何,我們都不應喪失對美好事物的想象,它是我們在麵臨困境時與之鬥爭的動力。與想象力一樣可以助我們一臂之力的還有我們與生俱來的創造力。充分發揮創造力,不僅可以擁有財富,還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東西,一個平凡無奇的人很可能因為適當發揮了創造力而成為了某方麵的專家。

很早以前看到過這樣一個有關“專家”的故事。一個聰明的人決定開始一項冒險活動。他大膽的預測一場萬眾矚目的球賽的結局(會有很多人賭球),他發出一萬封信,對其中的5000人預測甲隊勝利,而對另外的5000人預測甲隊失敗(郵費用不了多少錢,用E-mail更便宜)。毫無疑問,無論如何,他總會說對一半。然後下一次,他又開始預測一場新的比賽,這一次他隻給上次說對了的那5000人發信,不再理會另5000人,預言當然還是勝負各占一半;接著再把這個遊戲進行下去……經過了四五次後,他已經在一千多人或者數百人中建立了極高的威信,那些人會說:“這家夥神了,說得這麼準!”他會收到很大的反饋,許多人開始重視他的意見,隨著名氣的增加,會有新的崇拜者加入到隊伍中來。

當他認為自己“專家”的威信建立起來以後,便開始收費,然後再繼續向上次說對了的人群“預測”。由於“預測”的結果驚人地準確,他的鐵杆崇拜者越來越多地付給他報酬。這個家夥成了一個名利雙收的大“專家”。這個故事對眾多真正的專家頗有不敬之嫌,隻是姑妄言之,權作笑料而已。但在這年頭,好多隊伍中都是魚龍混雜,良莠不齊,也不能排除一些無真才實學之人披上誘人的外衣,以迷惑眾人、牟取私利。

話再說回來,就是真正的專家也難免有失誤的時候,尤其是像對未來事件進行預測這種事。

再說,當一個人決心幹一件事,經過較充分的準備,下了一定的工夫之後,盡管你原來隻是個普通人,現在其實已具備了專家的實力和半個專家的水平,而你沒有成見、大膽進取的品質可能正是專家們所欠缺的呢!每一項新發明,人類的重大突破不都是新專家突破老專家的阻力而做出來的嗎?

我們可以尊重專家的意見,在他的基礎上前進,但千萬不要把他看作是不可逾越的高峰,而阻礙了自己的發展。

好心態的一部分是在任何的專家和權威麵前都能堅守:隻相信不迷信。更多的時候要相信自己,審時度勢,下定決心後勇往直前,不斷地強調自己的專長,沒準你也能成為專家。

好心態讓你更聰明

用熱愛的態度去做每件事,你會獲得你所能得到的最大的財富。

——王紹男

有一個成語叫“大智若愚”,是用來形容那些看起來愚呆,反應遲緩,但能夠最終成就事業的大智慧。為什麼大智若愚的人能成功呢?仔細觀察,你就會發現他們身上往往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從來都不曾大發雷霆、急急忙忙,一直都心平氣和,即使遇到特殊情況,他們也還是一如往常的沉穩,不會亂了方寸。正是他們的沉穩,許多問題才找到了答案。

王維有這樣一首詩: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棲鳥,時鳴幽澗中。

桂花是一種極小極小的花,人們幾乎看不到它的墜落,但詩人卻看到了。詩人在這首詩裏為我們展示出了一個寧靜的世界:靜靜的夜色、空靈的春山、皎潔的月亮、驚鳴的小鳥,這一切構成了一幅春山靜夜圖。在這幅圖裏,我們能看到詩人的觀察和感受非常細膩深入,尤其是“月出驚棲鳥,時鳴幽澗中”兩句,詩人從鳥的鳴叫之中更感覺到了春山之夜的寧靜,因為“鳥鳴山更幽”。我們可以說,王維在這首詩裏觀察到的都是一些非常細小的變化——桂花的墜落、春山的空靈、月光驚醒的鳥兒。這些變化人們常常都注意不到,王維為什麼能觀察到呢?這就是因為心態的緣故。詩的開篇有兩個字——人閑。什麼是“人閑”呢?一般字麵的理解就是閑著無事可幹。這裏的意思更高一層,它指的是人的一種心態。這種心態就是內心寧靜,沒有煩惱、沒有欣喜、沒有痛苦、沒有悲傷。正是在這種心態之下,王維才看見了別人看不見的細微變化。

其實,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體會,當你心情愉悅放鬆時,常常會感覺到記憶力增強,想問題時思路清晰,走路時仿佛也比平常腳步更輕快。而心急火燎地辦事時,往往會丟三落四,思維模糊,說話的連貫性都沒了。

在喧囂的生活中,當你感到疲憊、感到煩惱或被某個問題難住的時候,你不妨靜靜地獨處一會兒,讓身心放鬆,默默地冥想,或者什麼也不想……你會發現,這是一種很有益處的修身養性的方法,也是一種開啟智慧和靈感的有效方法。

中國的古人就深諳此道。

洪應明說,夜深人靜的時候,獨自一人靜靜地坐下,省視內心,就會排除妄念,顯現真我。他說,他常在這種靜思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諦,既感知了真我、排除了妄念,又深深為自己的作為而感慚愧。

呂坤說,在靜思時,可以看清楚自己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李日華則設計了一個美好的沉思環境:打掃幹淨一間屋子,在裏邊擺好臥榻幾案,點上香,沏好茶,非常清靜,沒有其他雜物幹擾。這時獨坐凝想,自然就會感覺到頭腦清醒,心胸爽朗,世界上的一切煩惱、俗念、醜惡,都會漸漸消去。

心要實,又要虛。無物謂之虛,無妄謂之實。惟虛故實,惟實故虛。心要小,又要大。大其心能體天下之物,小其心不僨天下之事。

人的心靈既要實在,又要空虛。對世間事物都不執著,這就叫空虛;沒有一絲邪妄的念頭,這就叫實在。隻有心靈清虛空靈,才能觀照萬物;隻有心靈純真無妄,才能虛己受物。

這種中庸的辯證思想聽起來有點太玄妙,卻是生活的真理所在。成功者往往都是參透生活之禪的高手,他們懂得冷靜地思考。內心不偏執,可以理智地排除雜念,控製不利情緒,喜怒哀樂皆可放置一邊,能做到這一點的人很少,因此,成功的人也少。如果在生活中誰礪煉出了這樣的心態,那他也就一定是個成功的人。因為他的好心態讓他的智慧有了發揮的空間。

擺一個勝利的姿態

信念,你拿它沒辦法,但是沒有它你什麼也做不成。

——撒姆爾·巴特勒

無論你內心感覺如何,你都要擺出一副贏家的姿態。就算你落後了,保持自信的神色,仿佛成竹在胸,會讓你心理上占盡優勢,而終有所成。兩個國家因邊境問題發生衝突。強國首相接見了來訪的小國大使。小國大使的話充滿了威脅:“讓步吧!我們兵強馬壯,惹我們的人沒好下場。”強國首相哈哈大笑:“我們要比你們強大100倍。”

小國大使仍不示弱,繼續恐嚇對方:“我國有25000人的精良部隊,能夠占領貴國。”

強國首相大笑:“我們擁有的軍隊,人數多過你們100倍。”

談判至此,小國大使顯露慌張神色,表示必須先向國內請示之後,方能再繼續談下去。

當雙方再度展開談判時,小國大使的態度有了180度的轉變,趨向妥協,轉為向大國求和。

強國首相詫異對方的改變,以為小國受到己方國力強盛的震懾,故而細問小國大使求和的原因。

小國大使神色自若地回答:“不是我們懼怕你們的兵力,而是我們的國土太小,實在容納不下250萬名的戰俘。”這個故事看起來有點可笑,但從小國大使的身上你卻更能夠看到一種姿態,一種必勝的姿態。

有自信的人,從未想過失敗。即使是像這個小國,實力如此薄弱,卻依然考慮的是戰勝後,狹窄的國土是否容納得下為數眾多的戰俘。誰說弱者必敗?

對自己有絕對信心的人,可以克服任何的困難與挫折。他們的眼光,隻定位在成功的一方;信心正確地引導著他們,一路披荊斬棘奮勇直前。有這樣一個小故事:在一個王國裏,有位大臣特別聰明,而這位大臣也因他的聰明,受到國王格外的寵愛與信任。

這位聰明的大臣不論遇上什麼事,總是願意去看事物好的那一麵,因此,別人給了他一個雅號“必勝大臣”。

國王熱愛打獵,有一次在追捕獵物的過程中,弄斷了一節食指。國王劇痛之餘,立即召來“必勝大臣”,征詢他對這件斷指意外的看法。

“必勝大臣”仍本著他的作風,輕鬆自在地告訴國王,這應是一件好事。

國王聞言大怒,認為“必勝大臣”在嘲諷自己,立時命左右將他拿下,關到監獄裏待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