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溝通要避開的誤區與禁忌(2)(2 / 3)

黑格爾說過:"一個矛盾的產生,往往並不是這個矛盾本身,它也許是另外一個矛盾的衍生物。"在公事應酬繁忙的圈子裏,不妙的情況很多,簡直防不勝防,但有這樣一條法則很實用,那就是:既不做"和事佬",也不做"軟柿子"。

老李和老吳是一雙在同一科室配合了數年的老搭檔,平日關係極好,兩人無論誰受了同事的"欺侮"與誤解,另一方總會挺身而出,"仗義執言",為老友尋個公道,真可謂榮辱與共。可最近竟然分別在同科另一位同事老丁麵前大加數落對方的不是,但表麵上卻依然友好。老丁驚異之餘深感二人都把自己當親近者訴說"心裏話",實在是很瞧得起自己,何不替他們雙方出麵調和,做個"和事佬",最終化幹戈為玉帛?這不僅對得起他們對自己的一片信任,今後求他們辦事也方便。

於是,老丁先跑到老李家替老吳"承認錯誤",說好話,表達"和好"之心,又跑到老吳家替老李做"自我批評",痛陳"諒解之意",然後心滿意足,好不驕傲的回到家裏,暗想此事辦得實在漂亮,那兩位肯定會對自己感激之至。不想等了數天,李、吳不僅沒有絲毫謝意,反而都對其冷淡之至,儼然一副攻守同盟的樣子,又好得像一個人似的。弄得老丁在同事中落了個挑撥離間的壞名聲,真是傷心至極。

過了很久,老丁才明白自己錯在哪裏:辦公室裏的是是非非天天都有,連夫妻都免不了"勺子碰鍋沿",又何況是還各存利害關係的一對同事,偶爾的摩擦、不滿自不用說,互相指責對方不是,發泄一下心中不快也很正常,而自己的那番話不僅讓李、吳二人覺得自己是個典型的"兩麵派",不值得深交,更會擔心二人"黃金搭檔"的良好形象在領導和同事們中間遭到破壞,影響日後發展。那麼關鍵時刻自然立即"求同存異,一致對外"了。

老丁的教訓是慘痛的。同事之間,有太多的微妙關係存在,大部分是亦敵亦友的,無論私交如何要好,但在利益麵前,總要有競爭,甚至鬥爭。辦公室裏的"冤家對頭",也許正是辦公室外的"鐵哥們兒"。所以,在工作環境下如果總想做個有"正義感"的人,動不動就要去做"和事佬",不僅很少能得到感激和好處,反而會招惹是非,要知道"是非背後麻煩多"。更何況有的時候,一些同事為了某些目的,既想與"對手"暫時停止幹戈,便於成功,但又不便親自出麵,免得尷尬、唐突,於是便選擇一個適當的"和事佬"。本來做一件可以令人化敵為友、化幹戈為玉帛的好事是理當義不容辭的,但做"和事佬"也應該有一個界線和分寸,免得成事不足還殃及自身。

對領導、對同事、對工作不滿的人永遠大有人在,遇到有同事前來訴苦,大罵某人有意為難他,某人的做法對他極不公道等等,最明智的傾聽者所表現的態度將是既關心同事的利益,又會置身事外;既會很有耐性的聽著對方的"苦水"和牢騷,但又隻聽不問,尤其不會追問事件的前因後果,因為一旦成了"知情人",日後恐怕就大為不利了。其實,過去的都已經過去,又何必去追究?除非這個同事一向與自己十分要好,那倒無妨略作了解,獻些小計,但千萬不可在事後做"高音喇叭"。

總之,絕不要貿然地做"和事佬",否則會惹上很多麻煩。

熱情要有度,不可太過

與對方不是很熟悉的話,不要表現得太過熱情,太過熱情了反而可能讓對方覺得有點兒假。

"熱情有度",是涉外禮儀的基本原則之一。它的含意是要人們在參與國際交往,直接同外國人打交道時,不僅待人要熱情而友好。更為重要的是,要把握好待人熱情友好的具體分寸,否則就會事與願違,過猶不及。

有一則關於熱情的故事。

一天中午,劉先生陪一位外賓來到某酒店中餐廳,找了個比較僻靜的座位坐下。剛入座,一位女服務員便熱情地為他們服務起來。她先鋪好餐巾,擺上碗碟、酒杯,然後給他們斟滿茶水,遞上熱毛巾。當一大盆"西湖牛肉羹"端上來後,她先為他們報了湯名,接著為他們盛湯,盛了一碗又一碗。一開始,外賓以為這是吃中餐的規矩,但當李先生告訴他用餐隨客人自願後,忙在女服務員要為他盛第三碗湯時謝絕了。吃了一會,外賓把刀叉放下,從衣服口袋裏拿出一盒香煙,抽出一支拿在手上,這位女服務員忙跑到服務台拿了個打火機,走到外賓跟前說:"先生,請您抽煙。"說著,熟練地打著火,送到外賓麵前,為他點煙。然後又用公筷給李先生和外賓碗裏夾菜。見服務員實在太熱情,外賓都有點透不過氣來了,於是匆匆吃了幾口,便結賬離開了這家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