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溝通中,雙方的觀點發生分歧是常常遇到的事情,任何兩個人的思想都不可能完全相同,這是自然界的規律。另一個存在分歧的原因是,雙方或一方沒有完全理解對方的意思、也就是說溝通的效果不是很好,所以暫時接受對方的不同觀點。因為對方可能是站在另一個角度和自己表達著同一個事情或同一種觀點,隨著溝通的順利進行,你會發現求同的同時,相異的觀點常常不自覺地彼此融合,變成了相同的觀點。
尤其是在涉外活動中,人們麵對這些不同民族、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千差萬別的風俗習慣,對"中外有別"的觀點不能一概予以否認。求同者,則是要求人們在涉外交往中善於回避差異,善於尋求交往雙方的共同點。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承認個性,堅持共性。
加強溝通要立足共同的奮鬥目標,堅持求同存異。發展,實際上就是"同"和"異"的矛盾統一體。"同"指的是我們基於共同利益而確立的共同目標,"異"指的是各項工作之間和人與人之間在思想認識、工作方法、具體利益和要求上的差別。沒有"同",就不可能有進步,就不可能有發展;沒有"異",我們的社會就勢必死氣沉沉,沒有活力。溝通,就是為了找出彼此之間的共同利益,隻要在這一大局下,一切差異都能體諒包容,都能聽得進,想得開,容得下。
小貼士
本田公司的用人策略
任何企業或組織大概可分為兩類人,一種是任勞任怨、負責盡職的人,另一種是滿腹牢騷、得過且過的人。
經營者通常會對第一種人欣賞而重用,對第二種人輕視而頭痛,甚至因為他們整天發牢騷而覺得"把這些沒用的家夥開除算了。"
曾任本田公司副總經理的西田通弘反對把這些人開除,他主張企業的經營者應向大自然的生態平衡多學習。
他舉大自然的森林為例來說明。森林並非整整齊齊隻栽種一種樹木,一座茂密完整的森林必定包括:五六十公尺高的挺拔大樹、三十公尺左右的次高樹木、一二十公尺的低矮的樹木以及雜草等。假如隻栽種挺拔的大樹,把矮樹與雜草全都鏟除的話,留下來的大樹就會逐漸衰弱,最後枯黃死亡。
西田通弘說:"把不合己意的異議分子開除的話,就像在森林裏鏟除矮樹與雜草一樣,最後企業會完蛋。"
他認為上上之策是:一方麵容忍,一方麵要盡力把不滿情緒減至最小程度。
忠言不要逆耳
忠言往往會很不順聽,其實,隻要講究技巧,忠言也可以不逆耳。
古人有"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之說,可是苦口的良藥畢竟讓人難以咽下,往往達不到利病的目的。所以人們才研製出糖衣藥片,膠囊藥片,使"苦口"變"甜口"讓病者滿意咽下,自然會達到利於病的目的。在人與人的交往中,人們更多的喜歡聽讚揚與鼓勵的話,而嚴厲的指責甚至謾罵常會起到想反的作用,對方即使明知正確但還是會抵製或是拖延接受。
法國作家拉封丹曾寫過一則寓言,講的是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一個冷風凜凜,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禦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北則徐徐吹動,輕柔溫暖,頓時風和日麗,行人因之覺得春暖上身,始而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南風獲得了勝利。同樣是吹風,南風之所以能達到目的,就是因為他順應了人的內在需要,使人的行為變為自覺。
同樣,批評上所以常常"逆耳",也是因為批評常常與被批評者的情緒狀態相抵觸。一般說來,人們是樂於接受正確批評的,所不願接受的,往往是批評的方式方法。所以,批評者若能考慮到被批評者的情緒狀態,采取對方容易接受的批評方式,使被批評者在"良好的心境"下展開認知活動,那麼,批評就能收到預期效果。
一個人如果買了件新衣服,從顏色到款式都有不少缺憾,倘若實事求是直截了當地告訴他,一定弄得他心裏很不愉快。換做自己大概也是如此。如果工作中也用這種方法與人交流,強迫對方接受自己的意見與看法,或者用激烈而直接的言辭批評對方,必定會引起情緒上的波動甚至口角,這樣遭受對方極大反感的用語習慣得不償失。
要想做到忠言不逆耳,需要掌握以下技巧:
1.將批評夾雜在肯定和讚揚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