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交流,求團結,才能促進和諧。隻有溝通,雙方或多方才能知情,才能信息對稱,進而達到認識一致,目標同一,同心同德。在溝通中取得理解,在理解中形成共識,在共識的基礎上實現統一,溝通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當和別人的立意或觀點有衝突時,若是立刻反問,就等於完全不接納對方;若與對方進一步討論,其實還是在挑戰對方的建議,但對方的感受卻會好很多。
如果溝通時不得不對對方的立場提出質疑時,在提出問題之前一定要至少稍微解釋一下,你為什麼提出這樣的問題。如此可使你的問題的尖銳性(對立性)降到最低。有時如果對方先提出尖銳對立的問題,那麼你就要加以理解並化解。
小貼士
站在對方的角度想問題
一對小夫妻經常為吃蘋果發生口角。
女的怕蘋果皮上沾了農藥有毒,一定要把果皮削掉,而男的則認為果皮有營養,把皮削掉太不可惜。常吃蘋果,也就常吵架。後來一次,竟吵到鄰居的大爺家去斷是非。
大爺對女的說:"你先生多這麼多年都吃沒削皮的蘋果,還好好的並沒死,你擔心什麼?"大爺又對男的說:"你太太不吃蘋果皮,你嫌她浪費,那你就把她削的蘋果皮拿去吃掉,不就沒事了!"
大爺還說,由於不同家庭環境以及不同成長過程的影響,每個人的生活習慣有所不同,因此,不要勉強別人來認同自己的習慣,同時,也要有體諒寬容別人的習慣。
小兩口茅塞頓開。
非必要時,不要打斷他人的談話
不要隨意打斷對方談話,如要插話,應客氣地提出並表示歉意。
在交談中,有的人總是時不時地打斷別人的談話,經常插話,他們甚至認為這種插話是一種聰明的表現。其實,這樣的觀點是錯誤的。
在溝通中,隻有讓對方把話說完,才能了解對方的真正意圖,獲得更多的信息。隨便插話,就不能專心領會別人說話的意思,還會使對方感到不受尊重。
例如,在教育性談話中,老師往往難以忍受交談過程中的片刻靜默,一旦學生的表述出現停頓時,老師可能會馬上加以催促:"你說,快說啊!"這就會使學生感到自己在被審問,並且產生抵觸情緒。但是事實上,老師並沒有意識到,學生的沉默可能正是在尋找適當的措辭來描述自己的感受,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時候,老師的催促或者插話都會使學生產生"老師並不重視我的感受,也不重視我本人"的想法,從而失去了解學生的良機。
在別人說話的時候隨便打斷,也是沒有禮貌的表現。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熱衷於交談,當別人闡述自己觀點時,他們總喜歡打斷別人,談論自己的看法。這樣的人往往會讓人厭煩,也常常在不經意之間就破壞了自己的人際關係。
例如,有一個老板正與幾個客戶談生意,談得差不多的時候,老板的一位朋友來了。這位朋友插進來了,說:"哇,我剛才在大街上看了一個大熱鬧……"接著就說開了。老板示意他不要說了,而他卻說得津津有味。客戶見談生意的話題被打亂了,就對老板說:"你先跟你的朋友談吧,我們改天再來吧。"客戶說完就走了。
老板的這位朋友隨便打斷別人的談話,攪了老板的一筆大生意,讓老板很是惱火。
培根曾說:"打斷別人、亂插話的人,甚至比發言冗長者更令人生厭。"打斷別人說話是一種最無禮的行為。每個人都會有情不自禁地想表達自己的願望,但如果不去了解別人的感受,不分場合與時機,就去打斷別人說話或搶接別人的話頭,這樣會擾亂他們的思路,不能完整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或感情,因而隻會引起他人的反感,有時甚至會產生不必要的誤會。
在交談中,不應當隨便打斷別人的談話,要盡量讓對方把話說完再發表自己的看法。如有急事要打斷說話,也要把握機會,也應征得對方同意,用商量的口氣說:"對不起,我提個問題可以嗎?"或"我插句話好嗎?"這樣可避免對方產生誤解。所插之言也不可冗長,一兩句點到即可。假如已經打斷,應確保原先的通話不被忽略。
發生分歧時,要懂得求同存異
善於求同存異,就是對一時難以解決的問題可以從長計議;對雙方都認同、都有利的事情,就要抓住機遇,加緊推進問題的解決。
成語"求同存異"中的"求"字是尋求的意思,"存"字是保存、保留的意思。該成語的意思是尋求共同之處,保留不同意見。講的是不因個別分歧而影響主要方麵的求得一致。有時"求同存異"也說成"求大同,存小異"。現在將"求同存異"的意思理解成這樣:尋求共同之處,保存有差別的地方,不再強調大同小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