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不用話語也能進行溝通(2)(1 / 3)

其近範圍在約15厘米之內,彼此間可能肌膚相觸,耳鬢廝磨,以至相互能感受到對方的體溫、氣味和氣息;其遠範圍是15~44厘米之間,身體上的接觸可能表現為挽臂執手,或促膝談心,仍體現出親密友好的人際關係。

這種距離隻限於在情感上聯係高度密切的人之間使用,在社交場合,大庭廣眾之前,兩個人(尤其是異性)如此貼近,就不太雅觀。在同性別的人之間,往往隻限於貼心朋友,彼此十分熟識而隨和,可以不拘小節,無話不談。在異性之間,隻限於夫妻和戀人之間。

2.個人距離

其近範圍為46~76厘米之間,正好能相互親切握手,友好交談;其遠範圍是76~122厘米。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地進入這個空間,陌生人進入這個距離會構成對別人的侵犯。

人際交往中,親密距離與個人距離通常都是在非正式社交情境中使用,是與熟人交往的空間。在正式社交場合則使用社交距離。

3.社交距離

這已超出了親密或熟人的人際關係,而是體現出一種社交性或禮節上的較正式關係。其近範圍為1.2~2.1米,一般在工作環境和社交聚會上,人們都保持這種程度的距離;其遠範圍為2.1~3.7米,表現為一種更加正式的交往關係。公司的經理們常用一個大而寬闊的辦公桌,並將來訪者的座位放在離桌子一段距離的地方,這樣與來訪者談話時就能保持一定的距離。

在社交距離範圍內,已經沒有直接的身體接觸,說話時,也要適當提高聲音,需要更充分的目光接觸。如果談話者得不到對方目光的支持,他(或她)會有強烈的被忽視、被拒絕的感受。這時,相互間的目光接觸已是交談中不可缺免的感情交流形式了。

4.公眾距離

這是公開演說時演說者與聽眾所保持的距離。其近範圍為約3.7~7.6米,遠範圍在7.6米之外。人們完全可以對處於空間的其他人裝作沒看到,不予交往,因為相互之間未必發生一定聯係。

在現實生活中,這些距離範圍並不是固定的,尤其是個人距離,是由社會規範和交流者的個性習慣所決定的,也就是說,與人們的種族、年齡、個性、文化、性別、地位和心理素質等有關。因此,在溝通中應根據不同的內容選擇不同的距離。

會說的不如會聽的

聆聽,是對說話者的一種無聲的讚美和恭維;聆聽,可以找到一條通往說話者的心靈之路;聆聽,可以使人際交往更有效果更加和諧。

聆聽是精神的享受,思想的深遠。一位美國女作家曾說過,溝通的最高境界就是靜靜地聆聽。的確,聆聽所表現出的正是一種寬容、謙遜的人格,也展示了對他人的尊重。一個善於聆聽的人,必然是一個對他人充滿敬意、知道尊重他人的人,這樣的人,也是我們願意與之交往、願意彼此傾訴與傾聽的人。

當你認真聆聽客戶的談話時,客戶感覺自己被重視,於是,他們便對你產生了親切感和信任感,感覺你是他們的朋友。所以,正在洽談的生意成交了,已經發生的糾紛平息了。聆聽成為一種潤滑劑,能讓財富更快地流入你的口袋。

當老師聆聽學生的心聲時,不僅緩解了師生間的緊張關係,消除了距離感,也能讓老師真正理解學生,尊重學生,促進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健康發展。

當你聆聽別人的傾訴時,給予他們貼心的理解和真誠的疏導,他就能振作精神,重新開始奮鬥,我們也將因此獲得更多的友誼,更多的親情,更多的愛情,就能更多地了解人生的酸甜苦辣,更多地積累人生的寶貴經驗。每個人的生活經曆不同,都有值得總結的成功經驗,也有值得吸取的失敗教訓,我們可以從他人的傾訴中警戒自己的言行,避開前進中的荊棘。

隻有善於聆聽的人,才會從別人失敗的經驗中不斷地吸取經驗,加快趨向成功的步伐。對於這樣的人,成功路上的艱辛會減少許多。在傾聽的過程中,要取別人所長,補自己所短。

聆聽是一種能力、一種素質、一種思維習慣。良好的聆聽能力是我們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之一。有的人認為自己聽見了就是在傾聽,那是不準確的,因為聆聽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聽。聽對方說出來的內容,隻是常規意義上的聽。有效聆聽則是要聽出對方說話背後的真心,明白說話人的真正意思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