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不用話語也能進行溝通(2)(2 / 3)

人與人之間都需要溝通、交流、協作、共事,一個人善不善於傾聽,不僅體現著他的修養水準,還關係到他能否與其他人建立起一種正常和諧的人際關係。聆聽別人講話,必須做到耳到、眼到、心到,同時還要輔以其他的行為和態度。不少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從人際關係角度進行研究,提出了以下聆聽技巧:

★麵部保持自然的微笑,表情隨對方談話內容有相應的變化。

★運用肢體來傾聽,可傾身向前,目視對方,臉上保持全神貫注的精神,表示對他講話的專注。

★用你的眼睛傾聽,目光持續地接觸,這樣會讓對方感到你在認真傾聽他所說的每一個字。

★集中精神,不要做其他分散精力的事,如看表、摳指甲、伸懶腰、翻閱文件,更不要拿著筆亂畫亂寫。

★不要粗暴打斷別人的講話,不要對別人的訴說無動於衷。

★語言要合作在對方"說"的過程中,不妨以"嗯"或"是",表示自己在認真傾聽。在對方需要理解、支持時,應以"對"、"沒錯"、"真是這麼一回事"、"我有同感",加以呼應。必要時,還應在自己講話時,適當引述對方剛剛發表的見解,或者直接向對方請教高見。

★在別人還沒講完時,不要著急地發表自己的看法。聽完以後再想一想,他說的或問的是什麼,如果自己沒有聽清楚,可以再問一問,如果聽清楚了,再說出自己的意見。

★適當地發表自己的觀點,要顯得自信、禮貌、真誠、謙和,重要的要尋找兩個人共同感興趣的話題。

★要注意傾聽弦外之音。對方沒有說出來的部分常常比說出的部分更重要,要注意對方語調、手勢的變化。

★避免外界的幹擾。必要時請秘書暫時不要把電話接進來。把電視、音響設備關掉,沒有什麼聲音比你正傾聽的那個人聲音更重要。

保持適當的沉默,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沉默是一種說話技巧,是一種高明的溝通方式。

人們常說:"沉默是金,開口是銀。"一句簡簡單單的話道出了人際交往中的一條重要規律。

在溝通過程中,不要害怕沉默、冷場。沉默、冷場有時是一件好事,如果對方性子比較急,或者不懂如何利用冷場,那麼,對方就有可能先開口說話,我們就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出現冷場,對方也可能在反思自己的言行,例如價格太不合理或者提錯了問題等,對方會懷疑自己,把自己往壞處想,反而會更多地想對方的好處。所以,在溝通中,不要怕冷場,而且要敢於問別人問題,自己不明白的,不清楚的就要敢於去問,不斷地問問題,掌握的信息就越多,就越能控製局麵。

"沉默蘊涵著一種藝術,沉默也蘊涵著雄辯。"古羅馬著名演說家政治家西賽羅曾這樣說,在今天,這句話也同樣適用。沉默蘊涵著一種藝術,這個藝術就是給其他的人提供了可以提問的機會。沒有機會去提問,你永遠也不會知道問題的答案。

沉默給他人提供了可以思考而不受打擾的機會。比如,在醫生照顧病人的過程中,沉默可以給病人更多的思考時間,也給醫生觀察病人和調適自己提供了一次機會。適當地運用沉默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在病人悲傷和焦慮的時候,病人就會感受到醫生是在認真地聽,在體會他的心情,這些對治療都會產生積極的作用。

恰到好處地運用沉默,可以傳遞出一種難以言表的豐富的信息,起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作用。比如,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一旦發現孩子犯有比較嚴重的錯誤,為了及時糾正其錯誤,可以適當地表現出沉默。讓孩子在父母的沉默中感到震懾和壓力,自覺地把問題講清楚,然後父母再對症下藥。很多時候,父母在批評和勸誡孩子時,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當眾把孩子說得一無是處。這樣的批評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會導致孩子的抵觸和反感。因此,有些時候,用沉默來代替對孩子的直接批評或斥責,可以達到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