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節 人類的起源(2 / 2)

紐約的美國自然博物館館長奧斯本認為亞洲位於其他大洲的中央,是各大類哺乳動物起源的地方,有著詳細的氣候變化的記錄,特別是中亞高原,南麵喜馬拉雅山的升高,會造成中亞幹燥的時期。這種環境變化迫使高等靈長類適應新的環境,結果促成人類的起源。

從1927年開始,在我國北京附近的周口店進行了係統的發掘,發現了一顆牙齒化石,經過加拿大人布萊克(中文名布達生)研究,定名為“中國猿人”;1929年底,由裴文中負責發掘工作,發現了一個完整的頭蓋骨,由此被作為人類起源於中亞的證據。

但是,從1924年起,先是在南非湯恩發現了南方古猿的化石,以後在南非的其他幾個地方和東非的不少地點,發現了多種南方古猿類的化石。它們的形態遠比猿人(直立人)為原始,年代遠比猿人為早,因而確立了人類起源於非洲的論點。

總之,人類的起源是一個涉及世界各地的事件,也是一個較長的曆史過程。為了避免誤導讀者,我們不應混淆整體與局部的概念,更不能僅根據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某一項發掘結果,就對其做出結論性的判斷。

人類進化過程

提起生命的起源,不得不追溯到45億年前的遠古。當時,地球在宇宙中出現,地球上的原子相互反應,不斷地重複化學進化和分子進化,構成生命的基礎即複合分子由此產生。此後,在40億年前,產生單細胞的形態,並終於在7億年前進化為多細胞。

有性生殖始於5億年前,它使生物進化更為多樣化,並加快了進化的速度。4億年前,脊椎動物在進化過程中誕生,3億年前哺乳動物誕生了。

哺乳動物的生殖細胞即卵子和精子形成時,遺傳自父母處的雌雄染色體任意排列,並且其中一部分以染色體交叉的方式完成挖補交換,這樣的功能在恐龍滅絕後的6千萬年間逐步形成,這也被認為是哺乳動物多樣化的原動力。可以說,沒有這一過程,人類就不可能誕生。

人類進化過程

在上述進化過程中,哺乳動物的一支進化為猿類,進而發展成人類的先祖——猿人,並於4百萬年前出現在非洲。其後,曆經原人、古代人類、尼安得塔爾人、新人克羅馬尼翁人,終於進化為現代人類。

另外,我們還必須看到,在漫長的進化史中,突然變異也是導致多樣性的一大要素。也就是說,與遺傳有關的物質受紫外線、X射線和化學物質的影響在質和量上發生了變化。這樣的變化過大的話,生命難以延續,變化過小的話,又有可能使生存遇到障礙。

但是,反之,突然變異有時也可能有利於生存,並且這種變異帶來的優勢有可能不斷遺傳給下一代。

人類的祖先在非洲出現後,似乎是為了某種追求,開始向不同的方向遷徙。到距今大約一百萬年前來到現在的中東和近東,隨後又進一步向各處擴張,定居在非洲以及中東、近東、歐洲和亞洲各地。之後,我們的祖先受益於多樣性,得以生育孩子、傳宗接代、延續生命。

在這一過程中,毋庸置疑,努力適應自然環境是最為重要的。可以說,以各種方式展現出來的多樣性對於適應自然環境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比如說,為了適應當地強烈的太陽光線,定居於非洲的人類的祖先中皮膚色素較重的人得以生存下來。與此相反,在歐洲,皮膚色素較少的人由於在暗弱的光線下也能生活才得以生存下來。也就是說,自然淘汰、適者生存的規律導致通常所說的白色人種主要出現在歐洲,黑色人種主要出現在非洲,而膚色介於白色人種和黑色人種之間的黃色人種則主要出現在亞洲。

人類除了必須適應自然環境,從廣義上說,還必須適應自身所創造的文化和文明。2百萬年前的石器、尼安得塔爾人的埋葬方式、克羅馬尼翁人的洞窟繪畫等被稱作人類文化和文明的開端,並由此推動了工具的發達和家族、社會的形成,成為現代文化和文明誕生的基礎。當然,人腦的發達、特別是大腦前頭葉的發達也是促成這一發展的重要基礎。

在這樣的進化過程中,充分認識生命形態的多樣性、生命形態的體現之一即人的多樣性以及孩子的多樣性是極為重要的。可以說,通過化學進化和分子進化形成的以核酸即基因為代表的生命複合體在地球上出現以後,為了將生命延續下去,曾以各種各樣的生物形態出現。

其中之一即人類誕生後,開發了技術,發展了作為作業工具的機器,征服了海洋,在地球的各個角落落戶生根。人類的觸角不僅伸向了南北極和深海,甚至試圖將生活圈擴大到宇宙。因此,生活在21世紀的孩子們正麵臨著探索和學習全新生存方式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