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性文化
我國有著悠久的文化傳統,其中性文化的淵源更是悠長。從性崇拜,婚姻製度,性觀念,性風俗,房中術,性文藝,性醫學,以及宗教中的某些內容等等的方麵,反映出了它在人們生活中所留下的深刻痕跡!
性崇拜是原始人性愛的朦朧體現。性崇拜包括了生殖器官崇拜,生殖器官,性交崇拜等內容,它通過對性的歌頌,頂禮膜拜等行為表現出來。並借助語言文字,風俗習慣,文學藝術以及文物,建築物等等留傳於世,甚至連一些山川河流等自然物也被賦予性崇拜的神秘色彩。
原始社會的人們除了通過性交獲得“欲仙欲死”的快樂來繁衍人口外,還深信性能使五穀豐登,所以不少地方有野合,婦女在田地分娩的風俗。
人類自有曆史記載以來,男女之間的性關係最主要地體現為婚姻關係。在漫長的原始社會,人類的性關係是群婚雜交,但是通過長時間的生活實踐,人們逐漸認識到這種紊亂的性關係不利於後代的健康成長,從而逐步建立了婚姻製度。古人把婚姻看承是神聖的事情,正如〈禮記〉所說:“上以宗廟而下以續後世也。”其主要目的在於“廣繼嗣”。
人們性行為的主要功能不外乎三點:一是快樂,二是健康的需要,三是生育的功能。在婚姻關係中,不論古人如何片麵地強調了性的生育功能,不管古人如何受性壓迫和性禁錮的影響,男女之間性的快樂總是存在著,發展著。遺留下來的性文物充分地說明了這個問題。那些千姿百態的秘戲瓷說明了古人決不是象過去人們所認為的那麼古板,保守,而是很懂得追求性生活的快樂,掌握了相當多的性愛技巧。在中國封建社會的中後期實行了嚴酷的性壓製和性禁錮,而這些文物也說明了,任何壓製,禁錮都改變不了人們的自然本性,民間的性愛生活任舊是十分豐富和生動活潑。
從本世紀初在敦煌發現的古代性學資料和本世紀七十年代初在長沙馬王堆發現的一些文物看來,在我國兩千多年古畫上就有許多關於男女怎樣獲得性快樂的論述以及性技巧的提示。例如《素女經》中的“九法”,《洞玄子》中的“三十法”以及所謂“九淺一深”等等,都是關於性愛技巧的探索;《天下至道談》中的“七損八益”則是性健康的提示;其他還有對男女性器官的解剖說明,對“五音”,“八動”,“五征”,“無欲”等性反應的研究,等等。
性興趣是全人類所共有的,但是中國古人在這方麵除了有開放的,孜孜以求的一麵外,還有比較含蓄,隱諱,藏而不露的特點,即對性問題講究“含而不露”“蓋而不彰”。這既和東方人的品情,稟賦有關,也和古人認為性是淫穢不潔之物的觀念有關。《詩經》雲:“中媾之言,不可道也,言之羞也。”就是這種觀念的反映。在性文物中,有不少外藏內露的東西,表麵上是很普遍的人物或果品圖形,但它的背麵,底部或內部則是赤裸裸的性交,從這些東西既可看到古人對性生活的關注與興趣,又可以看到古人的巧思和心理上的微妙感應。
《素女經》
《素女經》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一本性學著作。此書據後人考證,可能是在戰國至兩漢之間完成,並在魏晉六朝民間流傳修改的。書名最早出現在晉朝葛洪所著的《抱樸子內篇·遐覽》中,作者不詳。此書原已失傳,但後來發現日本人丹波康賴於982年編成的《醫心方》一書中曾收集此書,現在人們所見到的《素女經》就是《醫心方》所收集而經清代人葉德輝輯入《雙梅景暗叢書》。
素女是中國古代文獻中一再記載的一位性愛女神,是傳世的房中術著作中經常稱引的人物。傳說她在公元前21世紀的遠古黃帝神話時代就經常和黃帝討論男女性交問題,給黃帝傳授房中術。漢朝的《論衡·命義》說:“素女對黃帝陳五女之法。”漢朝的張衡寫過一首《同聲歌》,描述男女新婚之夜的性交,有“素女為我師,儀態盈萬方”之句,說明素女的影響已深入民間,夫妻過新婚性生活都要以素女的論述為參考。
《素女經》的主要觀點有:
第一,強調性交和人的身體強弱是相互影響的。講求正確的性交很重要,如果做得不得法,會使人身體衰弱,甚至喪失性命,對此真要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