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元年(692)一月,酷吏來俊臣誣告狄仁傑謀反。武則天不察詳情,就把做了四個月宰相的狄仁傑罷相下獄。任用酷吏,以鞏固政權,是武則天的統治手段。這些酷吏專門製造所謂謀反大案。他們製造許多刑具,對被告嚴刑逼供。這次,來俊臣為了誘使狄仁傑承認謀反,要他承認願為武後的臣下就可免去他死罪。狄仁傑為了免於冤死,等待時機,他招認了謀反罪。他說:“大周革了唐室的命,萬物重生,我們是唐朝的舊臣,謀反確是實情。”其他幾個被指控謀反的大臣,除魏元忠外,都和狄仁傑一樣,全都服了罪。來俊臣見服了罪,沒有用酷刑,隻將被告收監。一天,判官王德壽受來俊臣指使,誘逼狄仁傑招供宰相楊執柔是同黨,狄仁傑十分氣憤,說:“皇天後土,叫狄仁傑去幹這種事情麼!”說罷以頭觸柱,血流滿地。王德壽害怕至極,不敢再說了。
狄仁傑承認謀反,來俊臣等也就放鬆了對他的看管,狄仁傑趁此機會,從獄吏那裏借來筆硯,偷偷撕碎被子,寫了一幅冤狀,縫在棉衣裏,請獄吏把棉衣送到家裏。
狄仁傑的兒子狄光遠收到棉衣,折開棉絮見到父親所寫的冤狀。急忙向武則天告發。武則天召來俊臣詢問,來俊臣對武則天說,狄仁傑下獄,並未動過刑,他住的地方也很舒服,如果沒有事實,他哪會承認謀反。武則天猶疑未定,派通事合人周綝到狄仁傑處察看。來俊臣要狄仁傑穿好朝服,會見通事舍人周綝,又假造了一份請求賜死的《謝罪表》,讓周綝上交武則天。周綝核查,完全受到來俊臣的利用。就在這關鍵時刻,鳳閣侍郎樂思晦的兒子被武則天召見,他控告來俊臣謀害了他的父親。他說,國家的王法為來俊臣所欺弄,任何一個親信大臣,來俊臣都可以逼他承認謀反。聽了這個才九歲小孩的話,武則天有所醒悟。他召來狄仁傑,親自問他為什麼承認謀反。狄仁傑回答說,不承認早就死於酷刑之下了,哪裏還有機會向陛下辯白?”武則天又問,為什麼寫《謝罪表》。狄仁傑告說,並無此事。武則天這才真相大白,釋放了狄仁傑等七名同案人。雖然如此,武則天還是沒有讓他們官複原職。狄仁傑貶為彭澤縣令,同案有的還流放到了嶺南。
再度為宰相
狄仁傑當縣令的彭澤縣(今江西九江),是個窮地方。他一到任,親眼看到老百姓窮苦不堪,就向武則天上疏,陳述百姓困苦,乞免租稅。他在疏中說:“常年縱得全熟,納官之外,半載無糧,今總不收,將何活路?”
萬歲通天元年(696),北方契丹孫萬榮率軍攻陷冀州,殺死刺史陸寶積,屠殺官兵數千人。契丹兵進而又攻打瀛州,整個河北為之震動,人心恐慌。武則天下詔擢升彭澤縣令狄仁傑為魏州(今河北魏縣、大名縣等地)刺史,前去平息戰亂。狄仁傑上任後知道,前任刺史獨孤思原因害怕契丹突然來襲,把老百姓全部遷入城裏,修補城牆,鞏固城防。與此做法相反,狄仁傑上任後打開城門,讓老百姓出城耕作。他宣稱,敵人離這裏還很遠,不必這樣驚慌。如果敵軍到來,我自有退敵製勝之策,無須煩擾百姓。契丹聽說狄仁傑到了魏州,懾於其威名,未敢冒犯,不戰自退。魏州官民對狄仁傑的氣勢和膽略十分敬服,他們感謝狄仁傑的德政,為他立了碑。不久,狄仁傑改任幽州都督。武則天賜紫袍、龜帶,並自製金字十二於袍,以表彰狄仁傑的忠心。
神功元年(697),狄仁傑晉升為鸞台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第二次做了宰相。
複相後,狄仁傑麵臨第一個大問題是派兵鎮守疏勒四鎮。當時王孝傑率軍大破吐蕃軍,奪回了西域的龜茲、疏勒、於闐、碎葉四郡,並在龜茲設安西都護府,派軍駐防。這四鎮是唐朝的西疆要塞。然而,狄仁傑認為,派兵駐戍四鎮不是上策。因而他上疏朝廷,陳述用兵荒外,爭不毛之地,可謂無益可得,無利可圖,倘若一味用兵,必然耗費國家大量資財。狄仁傑建議,可模仿貞觀年間唐太宗冊封阿史思摩為可汗的做法,由他鎮守四鎮的舊例,封陰山貴族阿史那斛瑟為可汗,委坐四鎮。這樣既省了大筆開支又能達到安邊的目的。武則天並沒有采納狄仁傑的意見。
聖曆元年(698)八月,狄仁傑再次得到提升,拜為納言,兼右肅政禦史大夫。同年,北方東突厥進犯河北,攻掠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趙州(河北趙縣),殺死官兵無數。武則天命太子為河北道元帥,狄仁傑為河北道行軍副元帥,征討東突厥,武則天親自送軍隊出征。狄仁傑率十萬大軍猛追,東突厥迅速逃回漠北,曾經飽受突厥驅使的百姓恐懼至極,生怕受到官兵殺害,紛紛逃匿。武則天任命狄仁傑為河北道安撫大使,妥善處理這一問題。狄仁傑上疏武則天,請求把這些百姓一律赦免,不加追究。他提醒武則天:“邊遠有事,還不足慮;如內地不安,就是大事了。”這是狄仁傑處理國家大事的出發點:努力淡化和消解矛盾,防止矛盾激化,力求國內的穩定。武則天采納了狄仁傑的建議,對被突厥驅使的百姓一律不問罪,許多逃匿的百姓紛紛回家。狄仁傑大量發放糧食,救濟窮困百姓,百姓很快安定下來。狄仁傑還下令,嚴禁官兵侵擾百姓,若有違犯,定斬不赦。在狄仁傑安民做法的感召下,河北道很快安定下來。狄仁傑回朝後,被授予內史。
武則天改唐為周,當上女皇帝後,縈繞在她心頭的問題是:由誰來繼承她的大業。唐睿宗雖是她的親生兒子,又賜了武姓,但他畢竟是李唐王朝的後代。如果將她的侄子武承嗣或武三思冊立為太子,兩人又不具備品德和才能,不可能成為賢明君主。武承嗣在武則天改唐為周後,也蠢蠢欲動,想當太子,武則天對此也猶豫不決。狄仁傑趁此機會,想說動武則天。他說:“太宗皇帝不避風霜,甘冒槍林箭雨,九死一生,方平定了天下,創立大唐基業,傳給後世子孫。先帝駕崩時,把兩位皇子托付給陛下。陛下現在打算把天下移交給別人,這恐怕有違天意吧!況且,姑媽與侄兒,親娘與兒子到底誰親?立兒子為太子,皇位由兒子繼承,陛下百年之後牌位送到皇家祖廟,陪伴先帝,代代相傳;皇位如由侄兒繼承,我從未聽說過侄兒當皇帝把姑媽牌位送到皇家祖廟去的!”狄仁傑的話說到了武則天的心坎上,她無言以對,隻好說:“這是我的家務事,你不要管。”但狄仁傑還是說下去:“王者以四海為家,四海之內,何者不為陛下家事!君為元首,臣為股肱,義同一體。況臣備位宰相,豈得不預知乎!”他還進一步啟發武則天:“依臣看,天意和百姓都沒有厭棄唐朝。匈奴犯邊,梁王武三思公開招募勇士,一個多月還沒有招足一千,後來廬陵王出麵招募,不到十天功夫,就有五萬人報名。由此可見,現在要立非廬陵王不可!”
後來,鸞台侍郎王方慶、內史王及善等也提出立廬陵王為太子的建議,武則天才有些心動。狄仁傑又說服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勸武則天立廬陵王為太子。至此,武則天才將廬陵王接回,立為太子。
桃李俱芬芳
狄仁傑為相,善於舉賢任能,他先後薦舉桓彥範、敬暉、竇懷貞、姚崇等數十人,有的後來當了宰相,如姚崇能夠“獨當重任,明於吏道”,是唐玄宗時有名的宰相。有一次,武則天要狄仁傑推薦人才。狄仁傑說:“必欲取具有卓越才能的人,那麼有荊州長史張柬之,其人真宰相才。”於是武則天擢升張柬之為洛州司馬。不過幾日,武則天又問狄仁傑誰能當宰相。狄仁傑問,先前推薦的張柬之為什麼還沒有用。武則天說,不是已經用了嗎?狄仁傑說,我推薦張柬之可做宰相,不是推薦他做司馬。於是,武則天遷張柬之為秋官侍郎,不久又任命為宰相。
知人善任,用其所長,是狄仁傑的用人特點。契丹部落將領李楷固、駱務整歸降唐朝後,有些大臣上表要求對他們處以極刑,誅滅九族。狄仁傑則上疏請求赦免李楷固、駱務整,武則天采納了他的建議,不但赦免了他們,還任命李楷固為左玉鈐衛將軍、駱務整為右武威衛將軍,派他們率軍攻打契丹殘餘部落。得勝回朝,武則天非常高興。她在慶祝平定契丹的慶功會上當著文武百官的麵,祝賀狄仁傑說:“這都是你知人之明!”
狄仁傑舉人,以德才為重,真正做到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有一年,武則天要每位宰相各推舉尚書郎一名。狄仁傑推薦其子狄光嗣。後拜為地官員外郎,很是稱職。武則天稱讚他有春秋祁奚舉親的遺風。
因為狄仁傑知人薦才,當時人讚譽他:“天下桃李,都在狄公的門下了。”狄仁傑說:“薦賢為國,非為私也。”趙匡胤
陳橋兵變建宋稱帝
趙匡胤(公元927~976年),宋王朝的建立者,960年至976年在位。河北涿州人。公元960年發動陳橋兵變,即帝位,國號宋。
趙匡胤,生於洛陽的夾馬營。從小受家庭和社會風尚的影響習文習武,胸有大誌。
20歲那年,他投到樞密使郭威手下,當了一名偏將。由於他武藝嫻熟,又通兵法,受到郭威的賞識。乾柘四年(公元951年),郭威被部下擁立為皇帝,在擁立過程中,趙匡胤出了不少力,因此被升為後周禁衛軍的軍官。
公元954年,北漢聯合遼國(即契丹)進攻後周。趙匡胤隨柴榮出征,與漢遼聯軍交戰於高平(今山西晉城縣東北)。周將範愛能、何徽,竟一觸即潰,爭相南逃。在這危急的關頭,趙匡胤大喊一聲,拍馬上前,當先衝入敵陣。北漢軍隊大亂,而周軍士氣大振,人人奮力廝殺,終於大獲全勝。高平之戰,反敗為勝,成為我國曆史上一個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從此趙匡胤深受周世宗柴榮的器重,並給他記了大功一次。以後一係列的南討北伐,總把他帶在身邊。在這些戰爭中,趙匡胤立了不少功勞,被提拔為殿前都虞侯(皇帝親軍的高級長官)。從此,趙匡胤開始掌管後周的軍事大權。
顯德六年,柴榮率領大軍北攻契丹。此次親征,趙匡胤一直隨駕左右。
公元959年柴榮病死了,他7歲的兒子柴宗訓繼位。當時兼任宋州(現在河南省商丘縣南)歸德軍節度使、防守都城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市)的趙匡胤和他的弟弟趙匡義、幕僚趙普等人,看到柴宗訓年幼無能,就秘密策劃準備奪取皇位。
公元960年正月初四,後周的君臣正在慶賀新年,在趙匡胤的指使下,鎮州和定州(現在的河北省和正定縣和定縣)有人到開封謊報軍情,說北漢和遼國的軍隊聯合南下,聲勢很大。後周的宰相範質和王溥等人,不辨真假,急忙派趙匡胤帶領大軍,前去抵抗,趙匡胤率軍隊走到陳橋驛停了下來。在他的導演之下,發生了陳橋兵變的故事。
趙匡胤被“黃袍加身”後,假意推讓一番,眾將哪裏肯答應。趙匡胤乘機說:“你們貪圖富貴,立我為天子,我發出號令,你們能聽從嗎?”“願聽命。”大家異口同聲地回答。接著,趙匡胤帶領大軍,掉轉馬頭,回到了開封。
正月初五下午,趙匡胤舉行登基儀式。由於趙匡胤原來擔任過宋州歸德軍節度使,因此,他把國號定為“宋”,仍舊把開封作都城。曆史上將其稱為“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
為了盡可能消除後周舊臣宿將結盟反叛,對後周將官趙匡胤一概留用,給予優厚待遇。同時,在暗中密切注意手握重兵的藩鎮將領,預防不測。果然,宋朝建立不出三個月,昭義軍節度使李筠就會師北漢大舉反宋,趙匡胤深謀遠慮,守住關隘,一舉平定李筠。之後,淮南節度李重進蠢蠢欲動,趙匡胤下詔親征,李重進自焚身亡。
趙匡胤在一年內兩次親征的勝利,基本解決了新王朝與舊王朝殘餘勢力的矛盾,但他並未因此而感到安心,相反,他更時時刻刻感到另一種潛在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