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懂得儒家君為臣綱的道理,他克己修身,崇尚節儉。但也有犯糊塗的時候,此時魏征則是犯顏直諫。貞觀十一年(637),唐太宗為了個人享樂,在洛陽修建飛山宮。魏征上疏反對,他希望唐太宗以隋為鑒,吸取教訓,唐太宗遂即醒悟,停修了飛山宮。

還有一次,唐太宗去洛陽,中途住顯仁宮,因當地供應不周,太宗大發脾氣。魏征進諫說:“陛下因供應不周而動怒,恐怕這種風氣傳下去。將來會弄得民不聊生。從前隋煬帝常以郡縣供應多少而賞罰,所以海內叛之,結果亡國了。這是陛下親眼所見的,為什麼還要去效仿他呢?”唐太宗聽了,出了一身冷汗,對魏征說:“要不是你,我是聽不到這樣的話的。”

貞觀十三年(639),魏征因唐太宗有違克終儉約的初衷,逐漸趨於奢縱,因此向唐太宗上疏進諫,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十漸疏》。他指出了唐太宗漸不克終者有十條。這十條的主要內容是:一、貞觀之初,無為無欲,清靜之化,遠被遐荒。今則求駿馬於萬裏,市珍奇於域外,取怪於道路,見輕於戎狄;二、貞觀之始,視人如傷,恤其勤勞,每存簡約,無所營為,頃年以來,意在奢縱,輕用人才,乃雲:“百姓無事則驕逸,勞役則易使。”三、貞觀之初,損己於利物,至於今日,縱欲以勞人,卑儉之跡歲改,驕侈之情日異。雖憂人之言不絕於口,而樂身之事實切於心。四、貞觀之初,砥礪名節,不私於物,唯善是與,親愛君子,疏斥小人。今則不然,輕褻小人,禮重君子。重君子也,敬而遠之,輕小人也,狎而近之。近之則不見其非,遠之則莫知其是。魏征的奏疏,用鮮明的對比,有力的事實和論證,剖析了唐太宗自貞觀以來的前後變化。他希望唐太宗居安思危,善始慎終,振作精神,勵精圖治,繼續發展貞觀之治。奏疏感動了唐太宗,他把魏征這篇奏疏寫在屏風上,以便朝夕披讀,激勵自己,並把奏疏交給史官,讓他們載入史冊,還賞賜給魏征黃金十斤,馬二匹。

魏征的諍諫,抓住問題的要害,以史為鑒,有理有據,語言雖尖銳激切,但他剛直誠懇的態度,據理力爭,不留情麵有理有據,使唐太宗雖始聽而大發雷霆,最終也被魏征所折服。史書載,有一次,唐太宗被魏征說得受不了,罷朝後,氣狠狠地說,我早晚要殺這個鄉下佬。長孫皇後問是誰,太宗說,魏征在朝廷上頂撞我,使我下不了台。長孫皇後退下後穿上朝服為之祝賀。唐太宗驚問何故,長孫皇後說:“我聽說君主明臣就忠直,今魏征忠直,因陛下之明也。”唐太宗於是轉怒為喜,反而更加敬重魏征。永為諍臣範

魏征不但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位著名的史學家。他對曆史有深刻的了解,善於將曆史經驗和現實問題結合起來,以史為鑒,以此論治道,勸太宗。他根據唐太宗的詔令修撰《周史》、《齊史》、《梁史》、《陳史》、《隋史》五朝曆史。五部史書總監雖是房玄齡,但房政務繁忙,魏征是實際的總監。魏征還親自動手,撰寫了隋史的序和論,還為《梁書》、《陳書》、《北齊書》寫了總論。他治史謹嚴,有“良史”之稱。貞觀十年(636),五朝史書修撰完畢,唐太宗為嘉獎魏征,加封魏征為光祿大夫,進封鄭國公。

貞觀十六年(642)七月,魏征病重,唐太宗下手詔慰問。魏征居室簡陋,生活儉樸。唐太宗還特別下令為他建了一個正廳,還賜給屏風等物。同年九月,唐太宗說:“方今群臣,忠直沒有超過魏征的,我遣傅太子。”於是,罷去魏征的宰相職務,拜為太子太師。

貞觀十七年(643)正月,魏征病危,唐太宗帶領太子前往探望。魏征去世後,唐太宗親臨魏家哀悼,悲痛異常。他停朝五天,令百官參加葬禮。送葬時還登上苑西樓,遙望魏征靈柩,還親自為魏征寫了碑文。

唐太宗對魏征的去世,十分悲痛。曾感歎地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征沒,朕亡一鏡矣!”狄仁傑

“真大丈夫”

狄仁傑(607~700),字懷英,並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祖父狄孝緒,做過尚書左丞,父親狄知遜當過夔州長史。少年時代的狄仁傑刻苦攻讀,專心致學。有一次,門人被害,縣吏下來調查案情,周圍的人都爭說與己無關,唯獨狄仁傑仍伏案讀書,不予理睬。縣吏很氣憤,責問狄仁傑。狄仁傑回答說:“我正在和書中的賢聖對話,哪有閑功夫和俗吏說話啊?”氣得縣吏無言以對。後來,狄仁傑以明經中舉,進入仕途。明經是唐代科舉製度的重要科自之一。

狄仁傑最初任汴州參軍,不久為人所誣告,此時工部尚書閻立本為河南道黜陟使,他召狄仁傑查問,發現狄仁傑有奇特的才能,於是舉薦他當並州法曹。在並州都督府,狄仁傑以孝而著稱,很受時人尊重。

高宗儀鳳元年(676),狄仁傑上調升任掌握刑獄的大理丞。狄仁傑處理刑獄,公正果斷,效率極高。在短短的一年時間裏,處理了一萬七千人的案子,公平合法,沒有一人上訴伸冤。時人都稱他斷案公正寬大。

秉公執法是他辦案的特點。有一年,左威衛大將軍權善才、右監門中郎將範懷義,誤砍了太宗昭陵上的柏樹,狄仁傑判兩人免官,上奏高宗,高宗非要定兩人死罪不可。狄仁傑認為,罪不當死。高宗發怒說:“這是使我為不孝之子,必須殺了他才是。”狄仁傑對高宗曉之以理:“皇上,自古以來頂撞皇帝的人都沒有好下場,我並不以為然。夏桀時代也許如此,而在堯舜時期就不是這樣。我慶幸生活在堯舜一樣的時代,不怕皇上聽不進我的勸諫。漢代的時候,有一個盜賊盜取了高祖廟堂裏的玉環,漢文帝大怒,要把盜賊一家全族誅滅。盜賊交與廷尉張釋之處置。張釋之按法判處棄市(殺頭)罪,上奏文帝,文帝大怒,斥責張釋之說:‘人無道以至於此,竟敢盜取先帝明器?我交付廷尉,欲判他滅族之罪,而你卻拘守成法,有違我尊宗廟的原意。’張釋之免冠叩頭說:‘法今該如此判處。今以盜宗廟而滅族,萬一有一個愚民挖取了長陵上的一抔土,皇上將以何法懲治呢?’文帝終於認識到廷尉的判處是恰當的。今天依照大唐法律,權、範兩人並沒有犯死罪,陛下卻下旨將二人處死,法令如此反複無常,以後還怎麼治理國家呢?為昭陵上的一棵柏樹而處死二位大臣,後世之人將如何看待陛下呢?”唐高宗覺得狄仁傑說得有理,怒意稍為緩解,遂免了權善才、範懷義的死罪,流放嶺南。

據理力爭,免除權、範二人死罪之事使唐高宗認識到,狄仁傑是個有膽有識的人,不久便擢升他為傳禦史,舉劾非法,督察郡縣。在侍禦史任上,他不顧個人安危,不畏顯貴權勢,敢於向那些恃寵用事、違法亂紀的官員展開鬥爭。

調露元年,司農卿韋弘執在洛陽為高宗建造宿羽、高山、上陽等幾座豪華的宮殿。特別是上陽宮瀕臨洛水,一裏長的畫廊,畫梁雕棟,流光溢彩,頗具皇家豪華氣派。宮殿建成後,高宗移居東都洛陽。狄仁傑上疏劾奏韋弘執,說他建造華麗宮殿,是在引誘皇帝追求奢侈。高宗猛然醒悟,免了韋弘執的官職。左司郎中王本立,倚仗皇帝的恩寵,在朝廷目無王法,肆無忌憚,朝中大臣沒有一個人敢頂撞他。狄仁傑利用手中的監察權力,向高宗上奏彈劾王立本的罪行。但高宗卻下旨赦免了他,狄仁傑再次上奏,他對高宗說:“國家假如缺乏英才,但像王立本這樣的人也不少,陛下為什麼要寬大他而違反國家的法律呢?臣願先受斥逐,為群臣之戒。”高宗見狄仁傑說得有理,隻得依了狄仁傑,定了王本立的罪。滿朝文武十分佩服狄仁傑的膽量和勇氣,對他肅然起敬。

一次,高宗巡幸汾陽宮,狄仁傑也隨行。車駕經過並州,並州長史李衝玄迷信舊俗,認為華服威裝過妒女祠,會遭致風雷之災。他驅數萬民工改修馳道,以便皇帝通行。狄仁傑聞知,非常氣憤,他說:“天子之行,千乘萬騎,風伯清塵,雨師灑道,何用回避妒女啊!”立即製止了這一愚蠢舉動,命數萬民工返歸。唐高宗稱讚狄仁傑辦事果斷,說他“真是大丈夫也”。

狄公施德政

弘道元年(683),高宗病逝。其子李顯即位,是為中宗,武則天以太後身份臨朝執政。第二年,武則天把中宗廢為廬陵王,立幼子李旦為帝,是為睿宗,武則天繼續臨朝稱製。垂拱二年(686),狄仁傑調任寧州刺史,寧州在甘肅境內,是漢民族和少數民族的雜居地區,民族矛盾錯綜複雜。狄仁傑到任後,體察民情,施政有方。因而使各民族和睦相處,深得民心。老百姓感其德,立碑記其政績。不久,右台監察使郭翰巡視隴右各地,一路所到之處,彈劾了不少貪官汙吏。然而一到寧州,則麵目一新,百姓安居樂業,人們紛紛稱讚狄仁傑的德政。郭翰回到朝廷後,立即向朝廷推薦狄仁傑,請求重用。不久,狄仁傑被提升為掌握工程建設的東宮侍郎,充任江南巡撫使。

吳楚一帶修建很多祠廟,祭祀很濫。狄仁傑對這種做法非常厭惡,他不憚非議,一舉關閉和拆毀了一千七百多所祠廟,隻保留夏禹、吳太伯、季劄、伍員四祠。在焚毀項羽祠時,他還寫了一篇《檄告西楚霸王文》,文章大意是:崇高的名聲不可假借謬誤來取得,天下的帝王不能以力去爭奪;順應天命者才享有百姓擁戴的美名,背違時代者就不是明察物變的君主。

垂拱四年(688),狄仁傑轉任文昌右丞,出為豫州刺史。武則天當政之初,依靠李義府、許敬宗等貶殺了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元老重臣,殺了許多唐宗室皇戚,並且幽禁自己的親生兒子,重用武氏家族武承嗣、武三思等人,這引起了李唐宗室的強烈不滿。原先,嗣聖元年(684),柳州司馬徐敬業在揚州起兵反對武則天,意圖匡複唐室,他以擁立廬陵王為號召,人數曾發展到十餘萬,最後被武則天鎮壓下去。垂拱四年,琅琊王李衝在博州、越王李貞在豫州又起兵反對武則天,但因力量懸殊很快就遭致失敗。為了盡快恢複豫州的局麵,武則天派狄仁傑出任豫州刺史。當時武則天為懲治李貞餘黨,定罪六七百家,藉沒五千口。狄仁傑為此密奏武則天,認為這些人僅僅是受牽累,並非存心要作亂。狄仁傑說服了武則天,寬赦了這些人,把他們流放到豐州。這些人深感狄仁傑的救命之思,在路過寧州時,跪拜在狄公的德政碑前,“設齋三日而後行”。到了豐州又親手為狄仁傑立下德政碑。

當時,平定越王李貞的是宰相張光輔。張光輔的軍隊在豫州,到處勒索錢財,濫殺無辜。狄仁傑非常惱怒,他親自出麵製止官軍的不法行為。為此,張光輔懷恨在心,回到朝廷後上奏武則天,說狄仁傑傲慢不遜。武則天聽信了讒言。不久狄仁傑被調往夏州做刺史,後來又降為洛州司馬。

銜冤貶彭澤

公元690年,武則天實行“武周革命”,改唐為周,她拋開傀儡皇帝李旦,自己登上了皇位。武則天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女皇帝,但也是一位唯才是舉、任用賢能的女政治家。天授二年(691),她重新起用狄仁傑,任命他為地官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成為宰相。一天,武則天問狄仁傑,你在豫州實行善政,但也有人說你壞話,你是否想知道。狄仁傑回答說:“陛下,臣不願知道。陛下以臣為過,臣願改正。如臣無過,臣之幸也。”武則天大為讚賞,歎曰:“狄仁傑真有長者風範啊!”

狄仁傑當宰相後,常在武則天左右,他看到武則天經常要處理一些小事,甚且太學生告假回鄉也由武則天親自處理。長期這樣必然分散她處理國家大政的精力。狄仁傑上疏說,君王應該牢牢掌握赦免和誅殺大權,其他的一些事應該由有司處理,自己不必過問。狄仁傑勸諫武則天獨攬大權,強化皇帝的專製統治。武則天對狄仁傑的建議很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