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幾年,吳國攻打越國,被越王勾踐打敗。闔閭在戰鬥中受了傷,沒過多久就病死了,太子夫差即位為吳王。夫差為了給父親報仇,加緊訓練士兵,又任命伯嚭為宰相,治理內政。

第二年夫差起兵攻打越國,一舉全殲了越軍主力。越王勾踐帶著五千名殘兵敗將逃到了會稽山上,他派大臣文種帶上厚禮賄賂伯嚭,通過他向吳王夫差求和,說勾踐願意交出國家大權,和妻一起給吳王當奴仆。吳王準備答應下來,伍子胥勸阻說:“越王勾踐將來會東山再起,現在您不消滅他,以後一定要後悔的。”吳王不聽從伍子胥的話,采納了伯嚭的意見,和越國講和了。

此後越王勾踐臥薪嚐膽,表麵上極力討好夫差,暗地裏不斷發展力量。而吳王夫差卻以為已經降服了越國人,一心想向北攻占齊國。伍子胥多次勸吳王說勾踐才是吳國最危險的敵人,應該盡快消滅越國,而不要總想著攻打強大的齊國。吳王夫差對伍子胥的話一點兒都聽不進去,尤其是對齊國打了幾次勝仗後就更不理會伍子胥了。伍子胥見吳王一意孤行,知道吳國早晚要滅亡,就把自己的兒子帶到了齊國,托付給一個朋友照顧。

宰相伯嚭也與伍子胥的矛盾越來越深,他在吳王麵前說伍子胥的壞話:“伍子胥生性凶狠,沒有人情味,他長期以來嫉恨大王,我們必須提防他造反作亂。上次大王準備攻打齊國,伍子胥極力阻攔,結果大王獲得全勝。伍子胥因為大王沒采納自己的計謀而耿耿於懷,心裏怨恨大王。現在大王準備再次伐齊,他又出來阻攔,希望吳國打敗仗來證明他有先見之明。如今大王親自率領大軍,出動了全國軍隊去伐齊,而伍子胥因為您沒聽他的話,便假裝生病推辭不去。大王您千萬要防備他,恐怕他馬上就要造反了。另外我派人暗中觀察伍子胥,發現他趁出使齊國的時候,把兒子托付給齊國人鮑牧。作為一個臣子,在國內稍微有點不痛快,就勾結外人,自己仗著是先王的老臣,因為一時沒被重用就心懷不滿。這樣的人大王應該盡早采取措施啊!”

吳王夫差說:“我也早就懷疑他了。”於是,吳王派人給伍子胥送去一把寶劍,說:“你就用這把劍自殺吧!”

伍子胥接過寶劍,仰天長歎道:“唉!本來是奸臣伯嚭作亂誤國,大王卻反而要殺我。我曾經輔助你的父親成為諸侯中的霸主;當你沒有被立為太子的時候,許多公子都爭搶當太子,是我在先王麵前保舉你,你才繼承王位。你當了吳王之後,要把吳國分一半給我,我都沒有要。沒想到今天你聽信了奸臣的挑撥越來越昏庸,反而來殺我。”

伍子胥回頭告訴他的手下人說:“我死了之後,你們要在我的墓上種上梓樹,長大了可以給他們做棺材;把我的眼珠挖下來掛在吳國國都的東門上,我要親眼看到越國滅掉吳國。”說完後揮劍自殺了。

果然不出伍子胥所料,越王勾踐九年以後滅掉了吳國,殺了吳王夫差和伯嚭。魏文侯

魏文侯(?~前396),戰國時魏國的建立者,名斯。公元前445~前396年在位。

戰國初期,魏國是最強的國家,這同魏文侯的賢明是分不開的。魏文侯最大的長處是禮賢下士,知人善任,因此,許多賢士能人都到魏國來了。

有一個叫段幹木的人,德才兼備,名望很高,隱居在一條僻靜的小巷裏,不肯出來做官。魏文侯想見見他,向他請教一些問題。有一天,他坐著車子親自到段幹木家去拜訪。

段幹木聽說文侯要來找他,馬上翻牆跑了。魏文侯吃了閉門羹,隻得失望的回去了。接連幾次去拜望,段幹木都躲起來。但是,魏文侯對段幹木非常非常仰慕,每次路過他家門口,都要從座位上站起來,扶著馬車上的欄杆,眺望段木幹的家。車夫問:“大夫,您看什麼呐?”魏文侯說:“我看段幹木先生在不在家。”車夫輕蔑地說:“段於木也太高傲了,您幾次訪問他,他都躲著,還找他幹什麼!”魏文侯搖了搖頭說:“段幹木先生可是個了不起的人啊,不貪圖富貴,品德高尚,學識淵博。這樣的人,我怎麼能不佩服呢?”後來,魏文侯放下國君的架子,一個人徒步跑到段幹木家裏。這回見了麵。魏文侯謙虛地向段幹木求教,段幹木被他的誠意所感動,給他出了不少好主意。魏文侯請段幹木做相國(當時一國的最高行政長官),段幹木怎麼也不肯。魏文侯就拜他為老師,經常去看望他,聽取他對國家的意見。這件事很快傳開了。人們都知道魏文侯“禮賢下士”,一些有才幹的人,如翟璜、李悝、樂羊等都先後來投奔魏文侯。

當時,魏國已經建立了封建政權,新興地主階級登上了政治舞台,可是奴隸製的殘餘東西,嚴重阻礙著魏國的發展。魏文侯決心改革圖強。他任李悝為相國,負責國家的改革大政方針。

有一天,魏文侯問李悝,怎樣才能招募更多有才能的人到魏國來,李悝反問道:“主公,您看過去傳下來的世卿世祿製怎麼樣?”魏文侯說:“看來壞處很多,需要改革。”李悝說:“這個製度不改,有才能的人就無法施展本領,國家統治就管理不好。”原來,按照“世卿世祿”製,奴隸主貴族的封爵和俸祿是世代相傳的,父傳子、子傳孫,即使兒子是個傻子,照樣繼承父親的封爵和俸祿,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一些真正有才能的人,隻因為沒有這樣的出身,就很難得到應有的地位。李悝把這個建議說給魏文侯聽,魏文侯十分同意他的看法。又問:“那麼如何改革呢?”李悝不慌不忙地說:“我們廢除世卿世祿製。不管什麼人,是貴族還是平民,誰有本事有功勞,就讓誰當官,享受俸祿;按功勞大小給職位;有功的一定獎賞,有罪的一樣處罰。這樣,各國的能人賢士就想到魏國來了。”魏文侯聽了,非常高興,叫李悝起草改革的法令,在全國執行了。這項改革,剝奪了腐朽沒落的奴隸主貴族的“世襲”特權,為鞏固魏國的封建政權創造了條件。

接著,魏文侯又采納了李悝的建議,改革稅收、農業、經濟製度。為了改善農民的生活,就必須增加糧食產量。當時魏國大約有幾百萬畝土地,除去山、河、城、邑,可耕地隻有五六百萬畝。如果農民精耕細作,每畝可增產三鬥糧食;反之,就要減產三鬥糧食。這樣一增一減,全國總產量就相差一百八十萬石糧食。所以,他建議實行“盡地力政策”,就是積極興修水利,改進耕作方法,保證土地的產量。同時,李悝還創立了“平糴”法,豐收年景,國家把糧食照平價買進;遇到荒年,國家仍照平價把糧食賣出。這樣,不管年成好壞,糧價一直是平穩的,人民生活比過去安定。

李悝創製了我國曆史上第一部比較係統的封建法典—《法經》,用法律形式把封建製度固定下來。魏文侯很支持李悝的主張和措施,實行了這一套辦法以後,魏國很快就富強起來了。

魏文侯看國家實力增強了,就要去攻打中山國(今河北省定縣一帶)。翟璜推薦樂羊做大將,說他智勇雙全,愛護士兵,肯定可以滅掉中山國。可是有人反對,說:“樂羊的兒子樂舒在中山當大官,他到時候會心軟。”翟璜說:“樂羊是一心為國的人。樂舒曾經替中山國君聘請樂羊去做官,樂羊認為中山國君殘暴無德,不但沒去,還勸兒子離開。可見他是很有主見的。”文侯把樂羊找來,對他說:“我想讓你領兵滅掉中山,您兒子在那兒做官,怎麼辦?”樂羊說:“大丈夫為國家建功立業,要是滅不了中山,甘願受軍法處置!”魏文侯就派他為大將,帶領兵馬,去攻打中山。一路勢如破竹,直接打到中山國的都城。中山國國君看情勢危急,就把樂舒抓起來吊到城門樓頂的一根杆子上,想迫使樂羊退兵。那天,樂舒在高杆上大叫:“父親救命!國君說您不退兵就殺……”話沒說,樂羊拔出箭來就要朝樂舒射去。中山國國君看這招不靈,一氣之下殺了樂舒,還把他的頭吊到城門上,想引得樂羊悲痛,鬆懈鬥誌。樂羊見了兒子的人頭,氣得直罵:“誰叫你給無道昏君做事呐!”接著,他帶領軍隊更加拚命攻城,終於把中山國打下來了。

正因為魏文侯知人善用、禮賢下士,使得國內人才濟濟,文有翟璜、李悝、西門豹,武有樂羊、吳起,他們共同輔佐魏文侯,使魏國成為當時最強盛的國家。趙武靈王

趙武靈王(?~前295)戰國時趙國君,名雍,越肅侯之子,公元前325~前299年在位。趙武靈王十九年(前307年)進行軍事改革,令胡服騎射,曾攻滅許多小國,國勢大盛。後在內訌中,被李兌圍困於沙丘宮,餓死。

趙武靈王是一個富有改革精神的國君,他“胡服騎射”的故事在曆代廣為流傳。事情是這樣的:

有一天,趙武靈王對大夫樓緩說:“咱們東邊有齊國、中山,北邊有燕國、東胡,西邊有秦國、韓國和樓煩。我們要不發奮圖強,使國家強大起來,那麼隨時會被人家滅的。要發奮圖強,就得好好進行改革。我覺得咱們穿的服裝,長袍大褂,幹活打仗,都不方便,不如胡人短衣窄袖,腳上穿皮靴,靈活得多。我打算仿照胡人的風俗,把服裝改一改,你看怎麼樣?”

樓緩聽了很讚成,說:“咱們仿照胡人的穿著,也能學習他們打仗的本領了,是不是?”

趙武靈王說:“對啊!咱們打仗全靠步兵,或者用馬拉車,但是不會騎馬打仗。我打算學胡人的穿著,就是要學胡人那樣騎馬射箭。”

這個議論一傳開去,就有不少大臣反對。趙武靈王又跟另一個大臣肥義商量:“我想用胡服騎射來改革咱們國家的風俗,可是大家反對,怎麼辦?”

肥義說:“要辦大事不能猶豫,猶豫就辦不成大事。大王既然認為這樣做對國家有利,何必怕大家的反對呢?”

趙武靈王聽了很高興,說:“我看譏笑我的是些蠢人,明理的人都會讚成我。”

第二天上朝的時候,趙武靈王首先穿著胡人的服裝出來。大臣們見到他短衣窄袖的穿著,都嚇了一跳。趙武靈王要大家都改穿胡服,可是大臣們總覺得這件事太丟臉,不願這樣辦。趙武靈王有個叔叔公子成,是趙國一個很有影響的老臣,頭腦十分頑固。他聽到趙武靈王要改服裝,就幹脆裝病不上朝。

看到這種情況,趙武靈王下了決心,非實行改革不可。他知道要推行這個新辦法,首先要打通他那老叔叔的思想,就親自上門找公子成,跟公子成反複地講穿胡服、學騎射的好處。公子成終於被說服了。趙武靈王立即賞給公子成一套胡服。

大臣們一見公子成也穿起胡服來了,都沒有話說了,隻好跟著改穿胡服了。

趙武靈王看到條件成熟,就正式下了一道改革服裝的命令。過了沒有多少日子,趙國人不分貧富貴賤,都穿起胡服來了。有的人開頭覺得有點不習慣,後來覺得穿了胡服,實在方便得多。

趙武靈王接著又號令大家學習騎馬射箭。不到一年,訓練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隊伍。公元前305年,趙武靈王親自率領騎兵打敗鄰近的中山,又收服了東胡和鄰近幾個部落。到了實行胡服騎射的第七年,中山、林胡、樓煩都被收服了,還擴大了好多土地。

趙武靈王經常帶兵在外打仗,把國內的事交給兒子管。公元前299年,他正式傳位給兒子,就是趙惠文王。武靈王自己改稱主父(意思是國君的父親)。

趙主父為了要打敗秦國,把國內的事安排好以後,決心親自到秦國去考察一番地形,並且觀察一下秦昭襄王的為人。他打扮成趙國的一名使臣,帶著幾個手下人,上秦國去。

到了鹹陽,趙武靈王以使臣的身份拜見秦昭襄王,還向他報告了趙武靈王傳位的事情。秦昭襄王接見了那個假“使臣”後,覺得那個“使臣”的態度舉止,既大方,又威嚴,不像個普通人,心裏有點犯疑。過了幾天,秦昭襄王又派人去請他,發現那個“使臣”已經不告而別了。客館裏留著一個趙國來的手下人。秦昭襄王把他找來一問,才知道他接見的原來就是有名的趙武靈王。秦昭襄王大吃一驚,立刻叫大將白起帶領精兵,連夜追趕。追兵趕到函穀關的時候,趙武靈王已經出關三天了。西門豹

西門豹是戰國時魏國人,複姓西門,名豹。魏文侯時,任鄴令,今河北臨漳西南。曾破除當地“河伯娶婦”的迷信,並開鑿水渠十二條,引漳水灌溉,改良土壤,以發展農業生產。

西門豹被魏文侯派到鄴縣做縣令之時,一到任,隻見鄴縣滿目荒涼,人煙稀少,一片淒涼景象,於是他就召集一些當地的群眾詢問情況。召集來的人說:“百姓最苦惱的是河伯娶婦,為了這個,弄得民窮財盡。”

“這是怎麼回事?”西門豹很納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