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齊景公問晏子說:“忠臣侍奉他的君主,是怎樣的?”晏子回答說:“君主有了災難,不為他而死;君主逃亡出國,也不去送行。”景公說:“君主把土地分給他,又給他爵位,使他的地位尊貴起來,君主有了災難,他卻不為他而死;君主逃亡出國,他卻不去送行,這還能稱得上是忠臣嗎?”晏子回答說:“忠臣說的話,能夠被君主采納,君主一輩子沒有災難,臣子哪裏需要為他而死呢?忠臣的規諫,君主能夠聽進去,君主一輩子不會逃亡,臣子怎麼去會為他送行呢?如果臣子的規諫,君主不采納,君主逃亡出國卻為他送行,這就是失職行為。所以忠臣要盡自己的忠心輔佐君主,那就不會和君主一起陷於災難之中。”齊景公聽了便不做聲了。
齊景公時,賦稅重,監獄多。交不起稅的人,塞滿了監獄。朝野上下,一片抱怨之聲。晏子勸諫景公,景公不聽。景公對晏子說:“監獄,是國家的重要部門,我想把這事交給你去負責。”晏子說:“您想讓我去治理監獄嗎?我家裏有一個能識得幾個字的小妾,完全可以治理監獄!您想要我去勸勉人們繳納賦稅麼?可是百姓不想讓他們的親人活活餓死,而把糧食獻給暴君手下那些惡吏。那麼,您幹脆命令官員把監獄的犯人都殺掉算了。”景公聽了,很不高興,說:“叫你去管監獄,你卻推薦你的小妾;叫你去勸慰他們交稅,你又說幹脆將他們統統殺掉。這樣看來,先生以為沒有什麼辦法治理國事了嗎?”晏子說:“奪取他們的財物使他們挨餓,讓他們服勞役使他們疲憊不堪,已經給他們製造那麼多的痛苦,還要他們服從監獄的管理,這是我所不能做到的事。”
還有一次,齊景公問晏子說:“治理國家的最大禍患是什麼?”晏子回答說:“那算是神廟裏的老鼠。”景公問:“這是什麼原因?”晏子說:“神廟是木房泥牆,老鼠躲藏在裏麵。用煙火熏吧,怕把木頭燒著了;灌水吧,又怕把泥牆浸壞了。這些老鼠之所以逍遙,就在於它藏身神廟裏。國家也有這種情況,國君身邊的一些人,就像神廟裏的老鼠。在朝廷裏,他們欺瞞君主,使君主善惡不分;在外麵,他們仗著權勢,欺壓百姓。不除掉他們吧,國家就會出亂子;除掉他們吧,他們是國君的近臣,而使國君感到下不了手,這就是國家的社鼠啊!”
晏子接著說:“有個賣酒的人,他的杯子擦得十分幹淨,店裏的招牌也做得很大,但他的酒卻賣不出去。他問鄉裏的人為什麼不買他的酒,鄉裏人說:‘老板養的狗太凶惡了,人家提著酒壺來買你的酒,一進門,惡狗撲上來就咬,誰還敢去你家買酒呀。’國家也有這樣的‘惡狗’,那就是某些權貴。有些有識之士,想幹預君主一下,而當權者就像酒店的惡狗一樣,就會撲上來咬人,這也就是國家的惡狗啊!您身邊的人是神廟裏的老鼠,當權的人像一條惡狗,君主怎能不被蒙騙,國家怎能太平呢?”
齊景公愛飲酒。有一回,喝了七天七夜沒有停止。大夫弦章勸戒他說:“您飲酒七天七夜了,我希望您能安心處理國家大事,戒掉酒。不然的話,您就處死我算了。”晏子進見,景公對他說:“弦章批評我說希望我把酒戒掉,要不然,就叫我處死他。如果我聽從他的規勸,那我就成了被臣子管理的人;不聽吧,又舍不得讓他去死。”晏子說:“幸好弦章遇上了您,要是他遇上桀紂那樣的暴君,弦章早就被處死了。”於是景公醒悟起來,便把酒戒了。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晏子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他嚴格要求自己,對人則關心友善,禮賢下士。
有一次,齊景公想給他蓋一座相府。景公對他說:“你的住宅靠近鬧市,低矮、潮濕,不適合你居住,請你搬到明亮寬敞的地方去住。”晏子辭謝道:“我的祖先就住在這裏,我本不夠資格繼承祖業,住在這裏對我來說已經是很好了。況且,我住在街市附近,早晚都能買到要買的東西,生活很方便,怎敢再驚擾裏巷的百姓呢?”景公隻好作罷。
齊景公有個心愛的女兒,很想嫁給晏子。為此,景公到晏子家裏去喝酒,當喝得正高興的時候,景公見到晏子的妻子,便問晏子道:“這就是你的妻子嗎?”晏子回答說:“正是我的結發妻子。”景公說:“唉,一點姿色也沒有呀!我有個女兒,年輕又漂亮,請讓她來陪伴先生吧。”晏子一聽,忙離開席位回答說:“我妻子雖然現在又老又醜,但我和她朝夕相處,感情深厚,我從沒想過要離開她。”說完再三拜謝而推辭。
齊國有位賢人叫越石父,當時還被關在押送的囚車裏。一次,晏子坐車出門,在路上碰見越石父的囚車,便把駕車的左邊的馬解下來,用來贖出越石父,並帶他回家。到家後,晏子沒和越石父打招呼就進內室去了,停了好一會兒,晏子才出來。越石父說要離去,晏子很吃驚,正冠整衣向越石父道歉說:“我晏嬰雖不仁,可是把您從危難中解救出來了,您為什麼這樣快就要離開我呢?”越石父說:“我聽說,君子隻屈服於不知己,而在知己者麵前才揚眉吐氣。當我處在囚禁中,那些人是不明白我的;您既然理解我,並把我從囚禁中贖了出來,就是我的知己了;是知己卻對我沒有禮貌,還不如讓我仍回到囚車中去。”
晏子聽這話,忙把越石父請進內宅,拜為上客。百裏奚
百裏奚,百氏,字裏,名奚,春秋時秦國大夫。
在秦穆公之前,秦國隻不過是地處西北的一個小國,西周滅亡後,秦曾幫助周平王建立東周,所以被正式冊封為諸侯國。秦穆公登基的第六年想和晉國聯婚,那時正當晉獻公在位,就答應把長女伯姬許配給他。伯姬是申生的同母妹妹,比重耳和夷吾年齡都小。第二年,晉獻公攻破虞國,占取其土地。又把虞國的俘虜約100人當做伯姬的仆人,陪嫁到秦國去。
陪嫁的人當中,有一個名叫百裏奚的,本是虞國的中大夫,是個有本事的人,伯姬想把他帶到秦國去,讓他輔佐穆公。但百裏奚不知道伯姬的心思,走到半路,就偷偷地逃到了楚國去。
穆公迎娶伯姬後,沒有見到百裏奚這個人,心裏非常奇怪,公子摯就說:“百裏奚是虞國的舊臣,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地方。”
公孫文卻說:“我在晉國的時候,百裏奚的賢名早就如雷貫耳了。這個人懷才不遇,所以才如此落魄!”
秦穆公就問:“如何才能請到百裏奚?”
公孫支說:“聽說百裏奚目前正在楚國替楚王牧馬。大王可差人到楚國,聘他回來。”
秦穆公想用重金聘他回來。
公孫支卻反對這麼做,說:“主公用重金禮聘他,不就等於告訴楚王,百裏奚是難得的人才。楚王會將他交給你嗎?不如先以罪名逮捕,再用很輕的代價將他贖回。可以效法管夷吾脫身於魯的做法。”
穆公就依公孫支的計策,以“逃媵”的罪名逮捕百裏奚,又用五榖,即五張黑色公羊皮將他贖回。楚王毫不猶豫地用囚車把百裏奚送到秦國去。
百裏奚到達秦國後,秦穆公就迫不及待地召見他。一見麵,秦穆公就問:“老先生今年貴庚?”
百裏奚說:“正好70歲。”
穆公歎息說:“唉!你已經老了!”
百裏奚卻不以為然反駁地說:“當年周文主禮遇呂尚時,呂尚已有80了,我今日遇到主公時,比他還要小呢!”
秦穆公頓時醒悟,急忙走下堂前,扶百裏奚上座,虛心地請教他如何治國。
百裏奚見此情景,感動得熱淚盈眶,急忙跪下謝恩。然後,他詳細地分析當時的列國形勢,並闡述了應對措施,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一連說了三天。穆公十分高興,就拜他為上卿。人們因為他是以五張黑色的羊皮贖回的,就稱他為“五穀大夫”。
百裏奚得到穆公的寵信,他積極地向穆公推薦了一個賢士。他向穆公說:“主公以為臣下是個人才,其實臣下的才能遠遠不如蹇叔,如果蹇叔擔任上卿,臣下情願輔佐他。”
穆公問:“不知蹇叔有什麼才能?”
“蹇叔是臣下的摯友,他足智多謀,可惜懷才不遇,至今默默無聞。”
然後百裏奚就說起他們倆的故事來。百裏奚早年在齊國流浪時,因窮困而淪為乞丐。有一次遇到蹇叔,一見如故,相見恨晚。蹇叔就和他結拜為兄弟,留他住下。
後來齊公子無知殺襄公,自立為王子,欲學賢君招攬人才,於是懸榜招募謀士,百裏奚有點心動,蹇叔就勸他,說無知是非法即位,不會長久的。百裏奚因此沒去,後來事態的發展正如蹇叔所預料。
以後又聽說周王子喜愛鬥牛,宣布凡是善於養牛的,都封高官。百裏奚就辭別蹇叔往周邑去。周王於果然十分欣賞百裏奚,想用他為家臣。
蹇叔又勸告百裏奚說:“周王子誌大才疏,而且有圖謀不軌之意,賢弟若跟隨他,無疑是自取滅亡”
後來百裏奚回到虞國,蹇叔與他同行,因宮之奇的引薦,百裏奚成為虞國的中大夫,蹇叔又勸告百裏奚說:
“我看虞君的為人,目光短淺,俗不可耐,恐怕有亡國之禍,不如投奔他國吧!。”
但是百裏奚當時狀況窘迫,竟然舍不得離去。蹇叔很同情地說:
“賢弟因為貧困而仕宦,我能理解。不過,危邦不入,所以我想離去。如果有一天你想到我,請到宋國鳴鹿村找我吧!”
秦穆公聽到這裏,就急忙派公子摯拿著百裏奚的親筆信去聘請蹇叔。蹇叔見是百裏奚的親筆信,又看到公子摯態度謹慎,他自己也曾聽說過秦穆公素來禮賢下士,於是就決定前往秦國。
穆公封蹇叔擔任右庶長,百裏奚擔任左庶長,稱為“二相”。
穆公又聽說百裏奚之子孟明視和蹇叔之子白乙丙兩個人,都善於帶兵打仗,就封他們為將軍。公子摯又推薦驍勇善戰的西乞術,穆公也召來重用。後來這三位並稱“秦國三將”。百裏奚和蹇叔、由餘等,忠心耿耿,共同幫助秦穆公建立了霸業。伍子胥
伍子胥(?~前484年),春秋時吳國大夫。幫助吳王闔閭奪取王位.輔佐闔閭,使吳國強大.並攻入楚國。取得大勝。吳太子夫差繼位後,因在對越國政策上與夫差發主分歧。而被夫差疏遠,後被迫自殺。逃出楚國
伍子胥原是楚國人,本名叫伍員。他父親伍奢因為得罪了楚平王被關進了牢裏。
大臣費無忌對楚平王說:“伍奢有兩個兒子,都很有本事,如果不把他們殺掉,將會禍患無窮。大王可以拿他們父親作人質,騙他們回來。”楚平王派人去召伍子胥和他的哥哥伍尚,說隻要他們回去就放了伍奢。
伍尚得知父親被囚,立即就要回去。伍子胥說:“楚王叫我們回去,並不是真的要放父親,隻不過是怕我們逃跑了,以後留下禍患,因此用父親作人質騙我們回去。隻要我們倆一到都城,父子三人就會一起被殺。這對父親又有什麼好處呢?隻能使我們全家被殺,連報仇的人都沒有。我們不如一起投奔別的國家,向他們借兵為父親報仇。現在回去被殺,就什麼都幹不成了。”伍尚說:“我也知道回去救不了父親,但我怕今天父親叫我回去而我沒有回去,以後也沒能為父親報仇,那會被天下人恥笑的。”接著他又對伍子胥說:“你比我有才幹,就一個人趕快逃走吧,日後為父親報仇;我什麼本事都沒有,要死也和父親一起死。”隨後就進城了,不久就被抓住了,伍子胥則逃奔宋國。伍尚被押到國都郢後,楚王把他和父親一起殺了。
伍子胥後來又逃奔吳國,他中途經過楚吳交界的昭關,守衛昭關的將領想逮捕他,伍子胥想不出辦法逃出去,一夜之間,頭發竟然全急白了。第二天,伍子胥隻好丟掉車馬,單身步行,差一點被人抓住。伍子胥逃到一條大江旁邊,再也無路可走,身後的追兵又越來越近。這時江麵上駛來一艘小漁船,船夫知道站在江邊的是伍子胥,就把他渡過江去。伍子胥非常感激,解下身上的寶劍遞給漁夫說:“這把寶劍能值一百兩黃金,送給您作為報答您的救命之恩。”漁夫不肯接受伍子胥的寶劍,說:“楚國一直懸賞捉拿你,誰能抓到伍子胥,賞給他萬兩黃金,還封他為爵,何止一百兩黃金?我救你隻因為同情你。”伍子胥還沒走到吳都城就病倒了,隻好在半路上停下來,靠乞討為生。曆盡各種苦難,伍子胥終於到達了吳國都城,通過將軍公子光見到了吳王僚。
過了一段時間,吳國和楚國發生了糾紛。吳王命令公子光率領軍隊攻打楚國。攻占了兩座縣城後,公子光率兵回國。伍子胥對吳王說:“現在正是一舉攻破楚國的好機會,希望您派公子光繼續進攻楚國。”公子光卻對吳王僚說:“伍子胥的父親、哥哥都被楚王殺害了,他勸大王攻打楚國,隻不過是想為自己報私仇而並不是真為吳國好。現在進攻楚國是不能把它一舉攻破的。”伍子胥一聽就明白了公子光的個人企圖,他是想殺掉吳王僚而自己稱王,在這種情況下不能再勸吳王對外用兵,便推薦了一個叫做專諸的勇士給公子光,自己隱退到鄉下種田去了。輔佐吳國
五年之後,公子光果然找機會殺掉了吳王僚,自立為王,也就是吳王闔閭。闔閭即位後,又找到了伍子胥,任命他當了吳國的大官。闔閭自立後第三年,與伍子胥和大臣伯嚭一起伐楚,攻克了舒城,又想一鼓作氣乘勝進攻郢都,將軍孫武說:“軍民都已經非常疲勞了,不能再繼續作戰,我們還是暫時等一等吧!”於是吳軍便返回國中。
此後連續幾年,吳軍年年進攻楚國,攻占了不少地方。又過了三年,吳王闔閭對伍子胥、孫武說:“過去你們總說不能攻打郢都,現在我們已經取得了軍事上的優勢,你們認為時機到了嗎?”兩個人回答說:“楚國的將軍囊瓦生性貪婪,總是向唐國和蔡國索要財物,這兩個國家的人民對他恨之入骨,您如果一定要進攻楚國,必須聯合這兩個國家,取得他們的支持。”闔閭采納了他們的建議,動員了全國的軍隊,聯合唐、蔡兩國,大舉進攻楚國。吳軍與楚軍在漢水兩岸沿江對陣。吳王的弟弟夫概請求率軍出擊,闔閭沒有答應,夫概就偷偷地帶著自己部下的五千人馬突然出擊,猛攻楚將子常。子常被打敗逃到了鄭國。吳國的大軍乘勝前進,一連打到了郢都城下。楚昭王逃離郢都。第二天,吳王率大軍進入郢都。伍子胥到處搜捕楚昭王,但沒有找到,因為楚平王已死,於是伍子胥就掘開了楚平王的墳墓,把屍骨拖出來,抽了三百鞭子才住手。伍子胥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