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熹二年,李膺擔任河南尹。他曾與延熹馮緄、大司農劉祜等一起與宦官抗爭,懲治為非作歹的宦官。如宛陵大姓羊元群由北海郡被罷免回歸故裏。他貪贓枉法,聲名狼藉,臨走時連廁所裏精巧的小玩物,都要帶回家。疾惡如仇的李膺怎麼看得慣這種奸妄之臣呢?他上表皇帝請依法懲治羊元群,而羊元群卻用貪汙來的錢財買通宦官,反而使正直的李膺受到誣陷,與馮緄、劉祜等人一同下獄。大臣陳蕃反複援救無效。李膺與馮緄、劉祜被罰作輸作(苦工)。後來,司隸校尉應奉上疏為之求情,李膺才得免罪。
不久,朝廷又起用李膺為司隸校尉,他仍執法不避強暴。桓帝所寵信的宦官“十常侍”之一張讓的弟弟張朔,擔任野王縣令期間,仗著他哥哥的權勢,貪暴殘忍,無惡不作,乃至殺孕婦取樂。他畏罪潛逃至京師張讓家,藏於“合柱”中。李膺聞訊親自帶人逕入張宅,破柱捕張朔,經審訊錄供後,立即處死。張讓訴冤於桓帝,桓帝質問李膺為什麼不先奏而後斬?李膺滿腹經綸,當時又時興“經義決獄”,他就引用孔子在《春秋》中肯定晉文公處置衛成公的例子,證明自己做的並不過分。李膺還說:“過去孔夫子做魯國司寇,上任7日就誅少正卯。今天臣到任已10天了,才殺張朔,我還以為會因為我除害不速而有過,想不到會因及時處決張朔而獲罪。我深知因此而惹禍了,死期快到,特請求皇上讓我再活5日,除掉那禍首,然後皇上再用鼎烹煮我,我也心甘情願。”李膺一番有智有勇的回答,說得桓帝無以對答,隻得對張讓說:“這是你弟弟的罪過,司隸有何錯呢?”傳說自此以後,大小宦官走路不敢伸直腰板,說話不敢粗聲大氣,假日裏也不敢出宮門玩耍。桓帝感到奇怪,宦官叩頭向桓帝哭訴說:“害怕李校尉啊!”
李膺堅定不移地打擊橫行霸道的宦官勢力,既招來了宦官深刻的忌恨,也贏得了眾多士人和太學生的敬仰和擁護。太學生稱道:“天下模楷李元禮。”
然而,李膺在士人和太學生中影響愈大,宦官就愈要置李膺於死地。宦官集團指使人誣告李膺等人籠絡太學生,交結門徒,互相聯係,結成朋黨,毀謗朝政,敗壞風俗。在宦官煽動下,桓帝大為震怒,下令布告天下,逮捕黨人,除李膺被捕外,還牽連了200餘人。經一些朝廷重臣反複奏請,桓帝不得不釋放黨人,但規定禁鋼終身,不許再做官。這就是東漢時期的第一次“黨錮之禍。”
後來宦官勢力又興起第二次“黨錮之禍”。當時有人勸李膺逃走,李膺回答說:“臨事不怕危難,有罪不避刑罰,這是做臣子的氣節。我年已60,死生聽從命運,往哪裏逃呢?”他自動赴詔獄,被拷掠而死。
妻子被充為奴隸到邊遠地區,他的父兄、門生、故吏也因為受牽連而下獄。
東漢末年,宦官亂政已近頂峰,他們蒙蔽聖聽,矯旨妄為,根本不把一幹朝廷大臣放在眼裏,而李膺在這種形勢下,還能以自己的凜然正氣之身立足於朝堂之上,使大小宦官皆畏懼不已,可見其手腕之硬。而他先斬後奏的處事策略是取得這種效果的有力支撐,並且他還能言善辯,據理力爭,讓桓帝也深服其理,這實屬難得。正是因為有像他這樣的正氣之身才使人們在黑暗的統治之下看到了一絲亮光。
5.正直敢言——王義方當麵喝罵“李貓”
王義方雖然沒能彈劾倒李義府,而且還被貶遠方,但曆史是最公正的,他舍官取義的美名,青史銘記,世代頌揚。
王義方(615~669年),泗州漣水(今江蘇漣水縣)人。曾任晉王府參軍、吉安丞、洹水丞、侍禦史等職。王義方為官廉潔,為人正直敢言,嫉惡如仇,從不趨炎附勢。當時人把他比作上古時的稷和契。
鄭國公魏征常說:“王生個性過於剛直。”魏征很賞識他,想把自己夫人的侄女許配給他,但被他推辭了。不久,魏征去世,他卻又娶了這位姑娘。
有人問他其中緣故。他回答說:“初不附宰相,今感知己故也。”
唐高宗時的宰相李義府,為人奸詐狡猾,凶殘至極,人送綽號“李貓”。
因在決定冊立武則天為皇後這件事上有功,得到武後與高宗的寵信。他恃寵而驕,橫行不法,貪得無厭,與其母親、妻子、兒子、女婿一起收受賄賂,賣官鬻爵。有位姓淳於的婦女犯了罪,被關押在大理寺的監獄中。李義府貪圖她的美貌,托大理寺丞畢正義枉法,把她放了出來。有人向唐高宗告發了此事。於是高宗下令讓給事中劉仁軌、侍禦史張倫重新審理此案。李義府害怕罪行敗露,迫使畢正義上吊自殺。不久,唐高宗赦免了李義府的罪。在封建時代,皇帝的意誌可以代替法律,皇帝已經赦免的罪,臣下自然不宜多言。
但剛直的王義方卻認為李義府奸邪貪婪,害政誤國,應受追究。雖然他自己是被李義府薦舉為侍禦史的,但他認為不能因此而沉默不語。同時他也深知,李義府權勢炙手可熱,正得皇帝寵信,如果彈劾李義府,勢必會觸怒皇帝,使自己獲罪,弄不好還會連累家人。於是他問母親是否應該這樣做。他的母親深明大義,鼓勵他說:“我聽說從前王陵的母親自殺以成全兒子的大義,如果你能對君王盡忠,名垂千古,我就是死也不悔恨。”母親的這番話堅定了王義方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