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見朝中空虛,認為時機已到,便立即召集昔日部下率兵闖進後宮,逼太後就範,並以太後的名義發布詔令閉鎖城門,發動了兵變。
司馬懿派司馬師、司馬昭統領數千禁軍,占領城中要害,解除曹爽的兵權。城中控製後,又派出使者誘降曹爽,並向曹爽保證隻要交出兵權,決不傷害他和他家人的性命。
曹爽部下力勸曹爽調兵平叛,曹爽故猶豫再三,最後投降。
沒過多久,局勢穩定了下來,司馬懿以曹爽大逆不道、圖謀篡位的罪名,將曹爽及其黨羽全部誅殺。
謀權之術,韜光養晦,收斂鋒芒,靜待時機為上,而以力相拚,強行取之則為下。司馬懿裝病奪兵權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其之所以裝成年老不支,重病在身的目的就是為了迷惑曹爽,使其放鬆警惕,而自己卻在暗中積蓄力量,一旦時機成熟,便快速下手,一擊致命。
當然,韜光養晦,隱忍為謀需要很大的忍耐力,若稍有爭強好勝之心,就可能功敗垂成。司馬懿早在軍事戰爭中就在這方麵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與諸葛亮的軍事鬥爭中,他之所以屢造敗績,就是因為很多時候沒能貫徹自己以守代攻的軍事策略。但在政治鬥爭中,他就很好的把握了這一點,先丟臉,先躲避,先失敗,經過一番忍耐,而最終謀得大權,其隱智的功夫可謂爐火純青。
4.鬥不死你拖死你——謝安用緩兵計拒絕桓溫無理要求
在封建官場中,經常會遇到一些非常棘手的情況。有的事本不該辦,但又不能嚴辭拒絕,拒絕則速招禍端;如馬上去辦,則又不利國家社稷,也損害自己的名節。這時最好采用應而不辦的拖延策略。謝安在對待桓溫無理請求時用的即是此術。
桓溫(312~373年)字元之,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西北)人,是晉明帝司馬昭的女婿。他素有雄才大略,曾任安西將軍、荊州刺史、都督荊、梁等四州諸軍事之職。永和三年(公元347年)率軍人蜀,滅成漢政權,聲威大震,晉位為征西大將軍。永和十年(公元354年)統兵出關中進攻前秦,並於兩年後收複洛陽。其後又曾北伐前燕,大敗而歸。桓溫由於三次北伐,已經牢牢控製了兵權。政局不穩之時,誰控製武裝力量誰便可主宰一切。於是他專權擅政,左右朝綱,顯示自己的實力。太和六年十一月己酉日(公元372年1月8日)將皇帝廢掉,可見其威勢到何等程度。原皇帝叫司馬奕,本無大過,桓溫為顯威權,以其有陽痿之病沒有生育能力這種無從證實的床頭隱秘之罪將其廢去,立其為海西公。司馬奕前後做了六年的皇帝。桓溫從當月癸卯(公曆1月2日)之日始從姑孰(今安徽當塗)返京師,於丁未日(公曆1月6日)到建康上疏褚太後請廢帝,至己酉(公曆1月8日)即廢去一帝,前後才用一周時間。群臣唯唯諾諾,連大氣都不敢出。
廢帝之後,桓溫更加趾高氣揚,對文武公卿頤指氣使,誰也不敢稍有異辭。桓溫此時仍緊緊控製兵權,擅權如故。
兩年之後,寧康元年(公元373年)二月,桓溫帶全副武裝的衛隊入朝。
孝武帝司馬昌明傳旨讓吏部尚書謝安、侍中王坦之到新亭(今江蘇江寧縣南)去迎接。當時人心惶惶,有的傳言說桓溫此次入京是要誅殺王謝諸大臣,然後篡晉自立。王坦之非常害怕,謝安卻從容鎮定。謝安神色泰然地說:“晉祚存亡,決於此行。’’於是二人帶領文武百官前去迎接。
桓溫到達新亭,百官跪拜道旁。桓溫盛陳兵衛,刀槍劍戟交相輝映,武士們個個精神抖擻,如臨大敵。桓溫先命眾官免禮,然後步入新亭,召見百官。當時,稍有名望的人都膽戰心驚,王坦之後脊梁的汗已沾濕內衣,進見時把手版都拿倒了(古代夠級別的官員上朝或參加重要會議時都拿著手版,版的頭上還有一裹著紫皮的白筆,此版可用來記錄,也叫笏)。隻有謝安神泰自若,入席而坐。桓溫先見眾人的惶恐神態,更覺氣盛,越發目中無人。但見謝安舉措有禮有節,暗自吃驚,忙以禮相見。謝安進室時已用眼睛的餘光發現桓溫室外左右壁中都有人影,便不卑不亢地問桓溫說:“我聽說有道的諸侯,四方自有守護者,明公你現在於壁後藏著這麼些‘夥計’做什麼呢?”桓溫笑著說:“你說的有道理啊。”說著命將左右壁後的兵士撤去。謝安坦然自若,與桓溫談笑風生,群臣情緒稍安。正因謝安的舉動令桓溫折服,王坦之等大臣又盡心國事,桓溫此次入朝未敢有非分之舉,於三月十四日返回姑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