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溫回姑孰後,身體漸覺不適。到六月病勢漸重,就想在死前獲得最高的榮封,便派人到朝廷請加自己九錫之禮。其實,他也明白,朝廷中的政務取決於謝安、王坦之二人,所以,他派人直接去見謝安、王坦之。
加九錫是古代帝王賜給建有大功或有權勢的諸侯大臣的九種物品。據何休的《公羊傳》注,這九種物品:一日車馬,二日衣服,三日樂則,四日朱戶,五日納陛,六日虎賁,七日弓矢,八日鐵鉞,九日钜鬯。後來,權臣在篡位之前,慣例是求加九錫,曹操就曾這麼做過,所以加九錫幾乎成為權奸篡位的信號,一般是不能允許的。
謝安見過桓溫派的來人之後,當即答複同意桓溫的要求,馬上責成專人起草詔書,由袁宏執筆。來人滿意地返回報告桓溫。桓溫心中大悅,靜待佳音。
袁宏本是朝中著名的才子,尤其撰寫詔書最合體式,文筆嫻熟,才華橫溢,下筆立就。他把文章拿給王坦之看,王坦之連連讚美其文辭之華美。但當他把原稿交給謝安去看時,謝安多處塗改,並批示讓他重寫。袁宏從未遇到這種情況,但沒有辦法,隻好重改。交上去之後謝安又批複命他重改,連續往複五六次也未寫成,時間已過去半個多月。袁宏有些糊塗了,就去問王坦之。王坦之想了一想,說:“如此看來,可能是謝安有意這樣做的,聽說桓溫病情日重,將不久於人世。”袁宏這才明白,自然不著急了。
桓溫在耐心地等候消息,已過十天卻毫無動靜。聽說在修改草稿,雖著急,又不好發作,病勢卻越來越重。當到彌留之際,方悟出自己上了謝安的當,但一切都晚了,想要發兵已沒有可能了,隻好把兄弟桓衝找來,囑罷後事,便兩眼一閉,一命嗚呼了。這一天是寧康元年七月己亥日(公元373年8月18日)。
桓溫病重求加九錫,謝安如當時不答應,桓溫有可能發兵進京,不但朝廷震恐,謝安的腦袋恐怕也要保不住。故他應承下來,並安排具體人去辦,用假象來穩住桓溫,但如很快辦成,那麼謝安便會遺譏後世,因桓溫功德不配此殊榮。故其緩辦,反複駁批以拖延時間,終於拖死了對方。
在政治鬥爭中,遇到棘手情況時,可采用應而不為的拖延戰略,既不會惹出禍亂,又可以保全自己的名節,可謂是一舉兩得。
5.雙拳難敵四手——李泌明哲保身
古語有雲:“功高震主者自危,名滿天下者不賞”,“弓滿則折,月滿則缺”。這些都說明了“知足常足,終生不辱;知止常止,終生不恥”的道理。
為官者要像範蠡、張良等人一樣懂得功成身退,否則難免會像李斯一樣發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得出”的哀鳴。
李泌(722~789)是唐朝的一位奇人,他既當過隱士,又做過宰相。在風雲激蕩、變幻莫測的唐朝中葉,他卻能夠始終立於不敗之地,實孰難能可貴。
李泌原是肅宗兒時的朋友和老師。幼時他就以聰明、有才略而聞名,深得玄宗的賞識和太子的尊敬。後遭奸相楊國忠忌恨,被貶出京城,隱居穎陽,淡泊名利。
肅宗繼位後常常思念這位無話不談的朋友,不惜派人千裏迢迢去迎接李泌。李泌當時已無意仕途,但卻礙不過皇帝的情麵,便來到了唐軍之中(當時玄宗遠避四川、肅宗率軍與安史之亂的叛臣作戰)。
肅宗見到李泌,大喜過望。多年的征戰使他有些身心疲憊,即帝位後更加感到身邊無人,雖然大臣們忠心,卻沒有當年姚崇、宋瓊那樣決事如流,可以幫他的良臣,更缺少像魏征那樣忠言直諫、敢於觸犯龍威的人,他相信李泌能夠代替他們。
肅宗堅持和李泌同吃同行,對榻而眠,徹夜長談,他們就像兒時那樣互相信任,情義深厚。所有的軍國大事,包括戰爭決策,將相的升擢貶謫,肅宗都一一與李泌商量行事。肅宗還欲封李泌為右丞相,讓他直接參與國家大事。李泌卻堅決推辭,說:“皇上這樣待我,已經很尊貴了,我寧願作您的朋友,何必一定要為相呢?”肅宗知道他的脾氣,也就罷了這個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