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權之術,下者以力強求;中者徐而圖之;上者則韜光養晦,匿強顯弱,一旦時機成熟,就快速下手,一擊致命。
韜光養晦的隱智之術要求運用者必須具有強大的忍耐力和承受力,爭強好勝者是絕對做不到的。尤其是在麵對權勢比自己大的對手時,如果一味強打猛攻,隻會功敗垂成,甚至粉身碎骨。所以,聰明的取謀者往往會隱藏實力,靜待時機,一擊製勝。
1.披著狼皮的羊才是好羊——盧蒲癸兄弟忍辱偷生報大仇
披著狼皮混跡狼群,讓狼對自己掉以輕心,讓狼完全把自己當作同類,然後再找準時機大動幹戈,為被狼殘害的羊們報仇,這樣的羊才是真正的好羊。當然這種現象在動物界是不存在的,但在古代封建官場中,這一現象卻屢見不鮮。
周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49年),齊國相國崔杼聯合慶封詐病殺了齊莊公,擁立齊景公。齊莊公的一幹親信舊臣則多遭屠戮,隻有王何、盧莆癸等“勇爵”苟且偷生。
有一次,王何為了試探盧莆癸的真心,對盧莆癸說到:“主公一向對咱們不錯,現在他給人害了,咱們也應同死,才能報答主公對咱們的情義。”
盧蒲癸本就氣恨難平,隻是忍辱偷生,聽聞此言,說:“死有何用?要想真心報答主公的情義,我們不如從長計議,暫且逃到別的國家。等將來有機會,再替主公報仇。”
於是這二人便對天立誓,相約以後定要為齊莊公報仇,然後二人各自離去。盧蒲癸跑到了晉國。
盧莆癸為人極有智謀,他知道憑一己之力很難扳倒崔杼和慶封,便在臨走前對兄弟盧蒲矽說:“主公設立勇爵之位,就是為了自衛。現在主公被崔氏所害,我們要是再死了,對主公有什麼好處?所以我決定暫時躲避。我走後,你一定要想辦法接近慶封,並取得他的信任,然後再想法讓他召我回來。這樣,我們就有辦法替主公報仇了。”
盧蒲癸走後,盧蒲矽便投靠了慶封,對他處處迎奉,很快便取得了慶封的信任,成為慶封的心腹。
在謀殺了莊公之後,崔杼大權獨攪,專恣益甚,慶封看在眼裏,氣在心中,有了要除崔杼之心。恰巧崔杼家中有了內亂,崔杼前妻的兩個兒子崔成、崔疆因不滿父親寵信東郭堰、棠無咎和崔明,想將他們殺死。
盧蒲矽看準時機,出謀要慶封乘機除去崔杼。崔成、崔疆在慶封的幫助下,殺了東郭堰、棠無咎,而慶封反過來又殺了崔成、崔疆。崔杼見自家內亂,家破人亡,便自縊身亡。慶封從此獨攬齊國大權,對盧蒲矽也更加信任。
慶封在逼死崔杼,掌握大權之後卻變本加厲,比崔杼更為荒淫元道。慶封有一天在盧蒲矽家中作客時,盧讓其妻出來勸酒。慶封見其妻年輕美貌,便有心與她私通。盧蒲矽一心想讓慶封把他哥哥盧蒲癸召回來,所以在這種事上也是睜隻眼,閉隻眼。
看到朝中再無對手可與自己相爭,慶封就將軍政大權交給了兒子慶舍,自己天天沉緬於酒色之中,還讓妻妾搬到盧蒲矽家中去住,與盧蒲矽來了個換妻大會,慶封與盧蒲矽的妻子同眠,盧蒲矽也與慶封的妻妾同宿,互不禁忌。有時兩家妻小合做一處,就像一家一樣,飲酒作樂,醉了便胡天胡地,亂做一團。旁人見了都掩口偷笑,慶封與盧蒲矽也不在意。
有一天,盧蒲矽乘慶封高興,就請求他把自已的哥哥召回來,慶封自然答應了。
盧蒲癸回到齊國後,慶封見他挺有本事,就叫他去伺候兒子慶舍。
慶舍是個大力士,見曾是齊莊公“勇爵”成員之一的盧蒲癸也能力舉千斤,就非常喜歡他,並把女兒嫁給盧蒲癸,從此二人翁婿相稱,更加親熱。
慶舍常常帶著盧蒲癸出去打獵。盧蒲癸乘機顯露本事,慶舍直誇獎他的能耐。
盧蒲癸說:“這算什麼?我的朋友王何比我強多了。”
慶舍一聽,立刻叫盧蒲癸把王何請回來。
自從崔杼聯合慶封殺了齊莊公後,慶舍惟恐自己被人暗算,每逢出門,都帶貼身衛士防衛。所以,有了盧蒲癸與王何兩勇士後,慶舍便讓他二人做了自己的貼身衛士,不離左右。
盧蒲癸、王何逃亡數年後,終於又回到了齊國,並取得了慶封、慶舍父子的信任。後來,他們乘慶封外出打獵,聯合幾位大夫,殺了慶舍。慶封逃到吳國,後被楚靈王所殺。齊莊公的大仇也終得報。
在自己處於劣勢時,韜光養晦,委曲求全,暫時隱藏勢力,討好、蒙蔽敵人,暗中發展壯大自己的實力,伺機待發,往往能一擊致命。然而這一點在封建官場的忠臣義士身上卻很少發現,究其原因無非是在傳統儒學熏陶下受忠君愛國思想的影響,隻知為盡忠義可慷慨赴死,卻不懂得隱忍變通之術,不懂得“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道理。相反,在這一方麵,那些奸臣賊子由於不受這些思想包袱的束縛,反而能混得風聲水起。忠臣之所以很少鬥得過奸臣,這無疑是一個重要原因。盧蒲癸兄弟在與逆臣崔杼、慶封的鬥爭中的這種“隱智”功夫無疑要比那些隻知“死忠”的名臣、義臣要高明的多。
2.不瘋魔,不成活——孫臏裝瘋賣傻逃得性命
偽善的背後往往隱含著殺機!這樣的例子在曆史上比比皆是。偽善的麵孔很容易讓人信服,有的人甚至在被人騙了之後,還認為別人對自己實在是仁至義盡,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孫臏和龐涓的故事就很能證明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