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藏著乖的賣傻的——瞅準時機再發飆(1)(2 / 3)

事實上,孫臏如果不是遇到好心人告知詳情,估計他到死都會對龐涓感激涕零。

戰國初期,齊人孫臏(?~公元前316年)與魏人龐涓同為鬼穀子弟子,在一起學兵法,結為異姓兄弟。龐涓為人刻薄寡恩,孫臏則忠誠謙厚。有一年,龐涓聽說魏國正在招賢,他自認為學得差不多了,可以博取功名了,就辭行下山。臨走時,孫臏相送話別,龐涓向孫臏表示一旦有出頭之日,必與孫臏共享榮華,他對孫臏說:“我與兄弟有八拜之交,誓同富貴,此行若有進身機會,一定力薦兄弟你,咱哥倆一起共創大業。”

龐涓到了魏國。魏惠王見他一表人才,韜略出眾,便拜為軍師,對其極為信任。龐涓也沒辜負惠王所望,他東征西討,屢建奇功。敗齊一戰,聲鎮諸侯。諸侯忙相約聯袂來朝,龐涓之名,震驚各國。龐涓雖顯赫不可一世,卻還妒忌著一個人,那就是他的師兄孫臏。龐涓認為孫臏有祖傳的“孫子十三篇”兵法,勝己一籌,一旦給予機會,必將會壓倒自己,故始終不予舉薦。

鬼穀子與當時墨派開創人墨子關係非同一般,相交甚密。有一次墨子來探訪鬼穀子,見到孫臏,交談之下,歎為兵學奇才。墨子到了魏國之後,在魏惠王麵前舉薦孫臏,說他獨得其祖孫武秘傳,其謀略天下問無有對手。惠王大喜,知孫臏與龐涓是同窗好友,就命龐涓修書聘請。龐涓知若孫臏一來,必然奪寵,但魏王之命,又不敢違抗,隻好遵命修書,遣人送去。鬼穀子深通詭道之術,算知孫臏之去凶險難測,但天機不可泄漏,隻好在他名“賓”

字上加一“月”字,即“臏”(孫臏,原為孫賓),並給其錦囊一個,吩咐他必須到危機時方可拆看。

孫臏拜辭老師,隨魏王使者下山趕赴魏國。孫臏見了魏王,縱談兵法謀略。魏王大悅,欲拜其為副軍師,與龐涓同掌兵權。龐涓卻說:“臣與孫臏,同窗結義,臏實臣之兄,豈可以兄為副?不如權拜客卿,候有功績,臣當讓位,甘居其下。”魏王大喜,於是拜孫臏為客卿。孫臏對寵涓更是感激涕泠,引以為知己。卻不知,這番義氣之中暗藏著殺機,這時龐涓已心懷陷害孫臏之心。從此,孫龐倆人頻繁往來,但彼此相處,龐涓卻失去了當年的真摯。

龐涓心懷鬼胎,欲除義兄而後快,但因孫臏熟讀兵法。想待其傳授後再下毒手。

有一次,孫龐二人在惠王麵前演練陣法。孫臏是個直誠之人,不知道藏機,在魏王麵前大勝龐涓,這更讓他的這位“好師弟”懷恨在心。經過一番策劃,他製造了孫臏私通齊國的假象,並報告魏王。魏王一聽,雷霆大怒,削去了孫臏的官職,發交龐涓監管。龐涓又進一步落井下石,私奏魏王,將孫臏的一對膝蓋骨削去。

孫臏並不知這一切都是龐涓所為,他還為龐涓在魏王麵前為自己求情而感激萬分呢,同時還答應龐涓的要求,為其在竹簡上刻祖傳的《孫子兵法》。不料,龐涓派去照料孫臏的仆人成岸是個仗義之人,把這一切全都告訴了孫臏。孫臏大吃一驚,兵法當然不能繼續刻了,但若不刻,必死無疑。情急之中,打開了臨別時鬼穀子送的錦囊,見裏麵有副黃絹,上寫有“詐瘋魔”三字。孫臏頓時有了主意。

晚上,飯送了上來。孫臏舉起筷子,忽然仆倒在地上,作嘔吐狀,一會兒又大聲叫喊:“你何以要毒害我?”接著把飯盒推倒在地,把刻寫的竹簡全扔進火爐,口裏不斷地說著胡言亂語。看守不知是詐,慌忙去稟報龐涓。次日龐涓來看,見孫臏痰涎滿麵,伏地哈哈大笑,忽而又大哭。龐涓問:“兄長為何又哭又笑呢?”孫臏說:“我笑魏王想害我命,而不知我有十萬天兵保護。我哭的是魏國除我孫臏之外,無人可當大將。”說完,瞪眼盯住龐涓,複叩頭不已,口叫:“鬼穀先生,您救我一命吧!”龐涓說:“我是龐涓,你不要認錯人!”孫臏抓住他的袍子不肯放手,亂叫:“先生救我!”

龐涓見孫臏這樣,心裏還是很懷疑,認為可能是孫臏詐癲裝瘋。他想試探其真假,就命令左右把孫臏拖人豬圈裏。豬圈裏糞穢狼藉,髒臭不堪,孫臏披頭散發,若無其事地躺在屎尿中。不久,有人送來酒食,說是哀憐先生被刖之意。孫臏一看就知道是龐涓耍的花招,怒目大罵道:“你又來毒我麼?”一把把酒食打翻在地。使者順手拾起一節豬屎給他,他拿起後有滋有味地嚼起來,吞進肚裏。使者把情況回報給龐涓,龐涓這才相信孫臏真的瘋了,從此對孫臏不加防範,任其出入,隻派人跟蹤而已。孫臏這“瘋子”行蹤不定,早出晚歸,一直住在豬圈裏,有時爬不動了,就睡在街邊荒屋裏,隨便撿到什麼就往嘴裏塞,魏國人都以為他真的瘋了。

過了一段時間,齊威王派辯士淳於髡到魏國拜訪。淳於髡在知道了孫臏的處境後,就設法將他營救到了齊國。孫臏歸齊後,受到齊王重用,被拜為軍師。後他用“圍魏救趙”之計大敗寵涓,以“減灶”之法在馬陵道射殺龐涓,終報得大仇。

《孫子兵法》說:“形人而我無形。”這句話就是說用欺騙的手法使對方暴露企圖,而自己卻不露形跡,自己無形而對方有形,自然無往而不勝。

試觀龐涓與孫臏的鬥智過程,起先龐涓之所以能勝,就是因為其能隱藏本性,無形於孫臏,使其不加提防,然後再巧設陷害;孫臏最後能逃得性命也是因為其假裝瘋癲,讓龐涓對其掉以輕心,再俟機覓得機會逃脫牢籠,報得大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