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謀長遠——提前築牆保平守(1)(2 / 3)

古冶子大叫道:“我們三個人是生死兄弟,你們倆死了,我還能活嗎?”說完,也拔劍自刎了。

這就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兩桃殺三士”的故事。晏子這個“老奸臣猾”的家夥,不動一刀一槍,就不著痕跡地殺了三個蓋世英雄,不僅展現了他高深的鬥爭智慧,更為後世留下了這樣一條鬥爭規律:

謀定而後動,謀無正邪,有勝乃大!

晏子曆來被人們推崇為一代賢相,是深謀遠慮的典型。在“兩桃殺三士”

故事中,也一直認為是晏子巧用計策,隻以兩個桃子的代價就為齊國除去了三個隱患。這件事辦得漂亮,幹淨利落,沒費吹灰之力,這充分說明了晏子的聰明機敏。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就看不到這件事的本質:“三傑”其實是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晏子之所以要殺“三傑”,或許有為齊國除去隱患的考慮,但更多的是報私怨。因為“三傑”為人直爽,不拘小節,有點傲慢、粗魯,對他這個宰相不夠尊重,所以他才找了那麼多的借口,除之而後快。

“三傑”本是功勞巨大,最後卻為一個所謂賞賜的桃子而掉進晏子的陷阱,丟掉性命,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是愚忠,或者說是愚蠢的代價。

而千百年來人們卻很少有為其申冤者,這又不能不說是我們的悲哀。“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正因為我們一直把晏子作為“聖人”來崇拜,而“聖人”又是沒有過錯的,所以“三傑”就隻能代人受過,背著“壞人”的黑鍋而不得洗刷。

在“二桃殺三士”的背後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是人都會有錯”,我們不能因為晏子是名人,就幫他推卸責任。是真理我們就該擁護,要讓勝利者跟著真理走,不要讓真理跟著勝利者走。

2.在其位不謀其政——田千秋圓滑處世渡難關

“不偏不倚是為中庸”,封建官場的中庸之道不僅是明哲保身的護身術,還是留得有用之身發揮才能的為官妙道。西漢著名的“車丞相”田千秋(?~公元前77年)就深悟中庸玄機,在其位而不謀其政,上下變通,左右逢源,一路順風,最終因“庸”得福。

曆史上著名的“鹽鐵會議”發生在西漢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當時西漢丞相田千秋受漢昭帝委命與禦史大夫桑弘羊一起聚集當時的民間賢良,討論民間疾苦。在這次會議上,來自社會下層的賢良之士與代表中央政府的桑弘羊及其助手們就漢王朝內外政策進行了激烈辯論。作為政府首腦及會議主持人的田千秋,儼然是一個袖手旁觀的局外人,全然不為雙方的激烈爭論所動,除了一兩句無關痛癢的簡短發問外,竟然再也沒說什麼話。到了漢宣帝時,大臣桓寬將此會議的文件加以整理,寫成《鹽鐵論》一書。他對田千秋的表現十分不滿,在書中公開批評田千秋:這個人坐著像周公旦、呂公望那樣的位置,卻在會議上像尊石佛一樣,不發一言。最後走得時候,還顯得從容不迫,簡直白吃了國家“公糧”。桓寬的評論很形象的勾畫出了一個明哲保身、圓猾世故的官吏的形象。

然而事實上,田千秋並非無能的平庸之輩。漢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七月,發生了震驚朝野的“巫蠱事件”,最後連太子也被處死。次年九月,時任高寢郎的田千秋為太子伸冤,這對促使武帝悔悟起到較大作用。田千秋上書,雖然假托“高廟神靈”之名,但在當時他敢於冒“父子之間人所難言”的風險上書,也足以說明其過人之處。為此,武帝任命他為大鴻臚。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三月。田千秋又建議武帝罷退裝神弄鬼的方士,也是頗有見識的興利除弊之舉。六月,武帝以田千秋為丞相,下“輪台詔”悔過,“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田千秋對此心領神會,針對當時治獄、誅罰甚多,吏民恐懼的時弊,“與禦史、中二千石共上壽頌德美,勸上施恩惠、緩刑罰,玩聽音樂,養誌和神,為天下自虞樂”。這種執行政事既安慰皇帝又寬緩天下的做法,更顯示了田千秋的精明老成。班昭在《漢書》中讚其“敦厚有智,居位自稱,逾於前後數公”,確是非常公允之語。

當昭帝即位後,田千秋卻自覺的開始做“好好先生”。武帝臨終之際,將國事托付給霍光、金日殫、上官桀等人。田千秋雖然與他們“並受遺詔,輔道少主”,但由於霍光以大將軍之任領尚書事,代表皇帝獨攬朝政大權,又與皇帝至親,而作為百官之長的丞相田千秋,卻被排除在權力核心外。

田千秋對自己實際地位的變化不乏敏感。為了保全身家性命,不至身敗名裂,他便隻求在其位,不求謀其政,采取了與世無爭、明哲保身的做官處世哲學。尤其在霍光與上官桀分裂,兩派鬥爭相持不下之時,他更是小心謹慎,遇事似是而非,模棱兩可,對雙方都采取了不即不離的態度,力圖避免招來猜疑,陷入是非紛爭,以求在兩派的空隙中生存。

霍光為了戰勝政敵,曾極力拉攏田千秋,表麵上對他十分恭敬。據《漢書》記載,“每公卿朝會,光謂千秋日:‘始與君侯俱受先帝遺詔。今光治內,群侯治外,宜有以教督,使光毋負天下。’千秋曰:‘唯將軍留意,即天下幸甚。’終不肯有所言。”他唯恐一言不慎,禍從口出。平日處理政務,也是人雲亦雲,沒有自己的主見,“素無所守持”。鹽鐵會議是在霍光的授意之下召開的,來自郡國的賢良之士得到了霍光的支持。田千秋深知這實際上是一場重大的政治鬥爭,雖然勉為其難地出席並主持了會議,但不願得罪任何一方,於是便采取沉默戰術,不作明確表態。正是由於田千秋以圓滑的庸人哲學來處理政事,他不僅沒有卷入當時兩派矛盾鬥爭的漩渦,反而成為爭鬥雙方共同接受、爭相拉攏的人物。霍光見田千秋甘於庸碌,不會對自己形成威脅,便“以此重之。每有吉祥嘉應,數褒賞丞相”。其實,田千秋已是風燭殘年的老人,霍光使昭帝下令,特許田千秋可以破例“乘小車入宮殿中”,田千秋由此而得了個“車丞相”的雅號。上官桀等人被誅滅後,田千秋的地位曾一度發生動搖,但最終由於他的圓滑而渡過難關,體麵地老死於丞相之任,可謂“因庸得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