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縱觀中國古代封建官場,在鬥爭中,比較有遠見的一方,往往會在對手未成“尾大不掉”之勢前就能想好策略,或先下手為強,或提前築好防護牆,準備好保身之道。具有此種智慧的人,無論忠奸,通常都能在鬥爭中取得優勢,贏得生存空間。
1.兵不血刃——晏子“兩桃殺三士”
從很大程度上講,中國封建社會的官場鬥爭就是權謀詭計的大爭鬥。權謀詭計並不是奸臣賊子的專利,很多忠臣對此也用的極為純熟,他們所共同奉行的遊戲規則是:不管陽謀還是陰謀,隻要能勝就是好謀。
晏嬰(公元前578年一公元前500年),字仲,諡平,即後世所說的晏子,齊國夷維(今山東高密)人,出身齊國大夫之家,為春秋戰國時出色的諫臣和外交家。
晏子在齊國可以說是大名鼎鼎,這個其貌不揚、身材矮小的宰相才智非凡,他不僅為後人留下了一部《晏子春秋》,還因善於勸諫齊王而名垂千古。他屢次出使外國,皆能不辱使命,為國揚威,稱得上是一位賢相。但就是這麼一位“正人君子”在與同僚鬥法時也少不了搞陰謀。
當時,齊國有田開疆、古冶子、公孫捷三個勇士,他們以勇猛無敵而聞名於齊國,也頗受齊國國君齊景公的寵愛。這三人因為英雄相惜而結為異姓兄弟,自詡為“齊國三傑”。他們自恃有功,橫行霸道,目中無人。有一次,已任齊國宰相的晏子在路上與之相遇,他們連個招呼也不打,甚為傲慢。甚至在齊景公麵前,他們也以“你”、“我”相稱。無禮到這種地步,景公內心自然不悅。這時,奸臣陳無宇等正在陰謀篡位奪權,見此三人威猛無比,又頭腦簡單,便設法收買,以相機行事,圖謀篡亂。
晏子深知如果讓這種惡勢力日益擴大,必成後患,便乘機對齊景公說:
“我認為賢明君主手下的將官,應該明白君臣的禮節,懂得上下的規矩。這樣,在國內才可以禁住暴亂,對外可以阻擋敵人。上麵給他獎賞,下邊也服氣。可如今公孫捷、田開疆、古冶子三人,對上不講君臣禮儀,對下沒有尊長典範之德,對內不能用來禁止暴虐,對外不能用以拒敵,因而,他們實在是危於國家安全之人,莫如趁早除掉。”齊景公也早已對這三人深為痛恨,隻是忌憚於三人功勳卓著,在齊國國內素有威名,擔心如果貿然下罪,很可能會產生動亂,才不敢治其罪。這時晏子正好來勸諫,他就順水推舟,全權交給晏子處理。
過了一段時問,魯昭公到齊國訪問。齊景公想趁此機會發動外交攻勢,讓魯國脫離和晉國的聯盟而加盟齊國,所以,齊景公隆重地接待了魯昭公。
在宴會上,魯昭公讓叔孫舍做相禮,齊景公就讓晏子做相禮。在齊景公的下邊,站著三個鐵塔般的勇士,正是“齊國三傑”。
晏子一直想怎樣除掉這三人,卻苦無機會,此時忽然計上心來。他對景公說:“主公種了幾棵稀有的桃樹,今年該結桃子了,我想去看看,摘幾個桃子來給二位君主嚐嚐鮮,不知可否?”景公同意了,晏子就請求自己去摘桃子。
晏子隻摘來了六個桃子,對景公說:“桃子未熟,隻此幾個。”並行酒令,把桃子獻到魯昭公和齊景公的麵前說:“桃大如鬥,天下稀有,君王吃了,千秋同壽。”魯昭公和齊景公一人吃了一個。晏子和叔孫舍相互推讚,都說對方輔佐君主有功,也各吃了一個。這樣,就隻剩下了兩個桃子。晏子對齊景公說:“現在還剩下兩個桃子,我想不如讓下麵的大臣各說自己的功勞,誰的功勞大誰就吃桃子。”齊景公同意了,晏子就傳下令去,讓下麵侍立的大臣各表功勞。
站在齊景公近處的三勇土性子最急,其中公孫捷先走出一步說:“在桐山打獵時,衝出了一隻老虎,直向主公撲來,是我打死了老虎,救了主公的命,應該說功勞不小吧!”晏子說:“你救了主公的命,確實功勞不小,應該吃一個桃子。”晏子就請景公賞了他一個桃子,一杯酒,公孫捷拜謝退下。
這時古冶子上前一步說道:“打死老虎算什麼,我跟主公渡黃河的時候,一頭大鱷魚咬住了主公的馬,是我和那鱷魚拚死搏鬥,殺死了鱷魚,才救了主公的馬。”齊景公插言說:“要不是古冶子,別說我的馬,就是我的命也保不住了。”晏子一聽,忙讓齊景公賞給古冶子一顆桃子和一杯酒。古冶子喝了酒,吃了桃子,拜謝而退。
另一位勇士田開疆一看兩個桃子被前兩個人吃光了,氣得大聲嚷嚷:“打死老虎、殺掉鱷魚算什麼,主公讓我去打徐國,我殺死了徐國的大將,俘虜了五百敵人,連郯國和莒國都歸附了我們,這樣的功勞算不算大呢?與他們相比如何?憑我的功勞,能否吃到一個桃子呢?”
晏子在一旁添油加醋地說:“開疆拓土,比殺虎斬鱷的功勞要大,隻是桃子已經吃完,就讓主公賞你一杯酒吧!”
齊景公也說:“要論功勞,數你最大,可惜說得晚了!”
田開疆十分生氣地說:“我為國爭光,幫主公打敗敵國,反倒不如殺虎斬鱷的人,還站在這裏丟什麼臉哪!”說完,拔劍自刎。
公孫捷說:“我憑這麼點功勞,竟也搶桃子吃,想想真是臉紅,我也不活了!”說完,也拔劍自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