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五五穀部(2 / 3)

【阿芙蓉】

內容:味酸澀。入手足太陰陽明少陰經。功專澀精固腸。得木香黃連。治久痢不止。此即嬰粟花之漿。俗作鴉片煙。貽害無窮。禦米即其子。甘寒潤燥。煮粥食治反胃。加人參良。

【黑大豆】

內容:味甘寒。色黑。入手足少陰厥陰經。功專補腎鎮心明目。得牯牛膽治肝虛目暗。

得天花粉治腎虛消渴。得獨活治產後中風。搗塗一切腫毒。煮食利大便。緊小者入藥更佳。

鹽水煮食。尤能補腎。畏五參龍膽豬肉。忌濃樸。得諸膽汁石蜜牡蠣杏仁前胡良。卒然中風不語。大豆煮汁煎稠如飴含之。並飲汁治喉痹。

【黃大豆】

內容:味甘溫。入手足太陰陽明經。功專寬中下氣。利大腸。消水腫。凡痘毒生在要處。恐致生理殘障。令其母嚼爛生黃豆濃敷之即消。另生他處。豆油辛甘熱微毒。塗瘡疥。解發。

【白豆】

內容:味甘平。入手足太陰陽明經。功專補五髒。暖腸胃。調中。葉煮食。利五髒。下氣。

【赤小豆】

內容:味甘酸平。入手少陰太陽經。功專散血利水。得桑皮去濕腫。得通草能下氣。得雞子敷癰瘍。同鯉魚煮食消水腫。凡外瘍潰爛。為末敷之立效。性極粘。入苧根末則不粘。

止渴解酒。通乳汁。下胞胎。久食令人瘦。半紅半黑者名相思子。一名紅豆。苦平有毒。吐心腹邪氣。風痰瘴瘧蟲蠱毒。研二十七枚服。

【綠豆】

內容:味甘寒。入足太陰陽明。通行十二經。功專解金石草木毒。得黑大豆黑小豆治天行痘瘡。得白麻骨治不寐。功在綠皮。去皮即壅氣。去浮風而潤膚。利小便以治脹。濃腸胃以和脾。痘瘡潰爛。以豆粉撲之良。手足折傷。以豆粉新銚炒紫色。井水調。濃敷紙上貼傷處。複用杉皮紮住。其效如神。惟胃寒者忌。

【豌豆】

內容:味甘平。入足陽明經。功專治吐逆泄痢。消渴腹脹。研末塗癰腫痘瘡。

【蠶豆】

內容:味甘澀溫。入手足太陰陽明經。功專補中益氣。澀精實腸。發芽則全不閉澀。香甘可口。誤吞針入腹。以蠶豆同韭菜多食之。莫食別物。其針自由大便出甚驗。亦有胡桃肉同食者。取其速下也。

【豇豆】

內容:味澀平。入手太陰經。功專散血消腫。清熱解毒。治消渴吐逆泄痢便數。解鼠莽毒。

【白扁豆】

內容:味甘。入手太陰經。功專下氣消暑。得香薷治霍亂吐利。得天花粉消渴。炒研米湯調服。治赤白帶。傷寒邪熾者勿服。用皮勝於用肉。以皮清暑而不壅氣。若用之補脾。則皮肉全用為是。

【豆】

內容:味苦澀溫。入手足太陰陽明經。功專健脾胃。治賊風風痹。俗名馬料豆。

【刀豆】

內容:味甘溫。入手足陽明經。功專溫中下氣。利腸胃。益腎歸元。取子燒存性。白湯調下。治呃逆神效。

【黎豆】

內容:味甘微苦溫有小毒。入手足太陰經。功專溫中益氣。多食發悶。一名狸豆。以豆作狸首紋故名。

【淡豆豉】

內容:味苦寒。入手太陰經。功專泄肺清熱。下氣調中。得蔥則發汗。得山梔則吐。得鹽亦吐。得酒治風。得薤治痢。得蒜止血。炒熟又能止汗。若傷寒直中三陰與傳入陰經及熱結胸煩悶。宜下不宜汗者。均須忌服。

【大豆卷】

內容:味甘平。入足陽明經。功專除胃中積熱。消水病脹滿。破婦人惡血。療濕痹筋攣膝痛。小兒撮口。初生豆芽。研爛絞汁。和乳灌少許即愈。

【豆腐】